辅导员头部

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来源:河北大学 作者:张亚靖 2022-10-20

摘要】 本文通过对驻保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不足,从组织领导、师资队伍、精细化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工作评价奖励机制五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实效性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推动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发展,研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贯彻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概念

所谓的实效性,就是按质完成任务,达到实际的效果和作用。目前国内很少有文献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进行定义。王壮在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即就业指导质量,应以较高的就业率、较高的学生满意度、较高的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进行衡量和界定”。赵文莉在论文《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中指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可以概括为,就业指导所能够达到的影响和改变指导对象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效果或程度的功能与属性”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的就业质量直接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口碑,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程,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的窗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直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有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经验,在众多岗位面前往往眼花缭乱,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期望薪资较高,过重看重报酬,与合适的单位失之交臂。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信息指导,发布招聘信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求职技巧、求职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既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分析

笔者以驻保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就业指导工作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通过问卷星对驻保高校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情况。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58份,答卷学生的年级分布如图1。其中40.43%的学生来自大学四年级,大一学生参与的数量较少。

图1.jpg

图1 调查学生的年级分布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就业指导虽然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一)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与学生需要多样化指导需求的矛盾

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需求。调查显示,80.25%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就业工作坊,74.54%的学生希望接受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传统的职业指导课多半是大班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比较枯燥,不能调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形式如图2所示。

图2.jpg

学生希望开展的就业指导形式

(二)就业指导内容单一与学生渴望差异化指导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群体思想灵活,个体差异性强,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和讲座等缺少针对性,很难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单一且较为笼统,而大学生在兴趣、特长、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个体咨询等差异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设定清晰的择业目标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希望就业指导内容能够多样化和差异化,大学生感兴趣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图3。

图3.jpg

学生感兴趣的就业指导内容

(三)就业指导时间滞后与学生希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矛盾

调查显示,25.53%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在大三之前开展,36.17%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展就业指导,仅有2.13%的学生认为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较为合适。这突出了高校针对大四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滞后性与学生希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矛盾。就业指导应该是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一项系统化教育和指导,需要贯穿大学生涯整个过程。

图4.jpg

4  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开展的合适时间

三、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领导,凝聚就业工作强大合力

学校层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制,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出台相关政策,配备完善的就业指导人员和设施,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围绕学生就业的需求,继续提供链条式服务,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按照“校院两级,以院为主,中心统筹”的原则,构建院校两级互补联动机制。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各学院分别设置就业指导办公室,并配备就业工作干部,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就业指导服务,教务处牵头负责实习实训,财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校团委及各学院等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服务与指导机制,统筹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培养与引进的方式,制定可行的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培养骨干教师向专家化发展。整合校内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优势资源、外聘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按照课堂教学型、理论研究型、就业实践型三个方向,分类推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反转传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老师设定课堂主题,围绕一个项目或产业主题,开展主题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开放课堂,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进行独立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立就业教研室,针对需求市场分析和学生数据分析,定期进行研讨、学习,将工作做实、做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及时更新教材,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整合全校就业相关课程,开发就业课程群,形成就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就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凝练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这是就业工作的灵魂和主线。

(三)强化精细化服务,建立全程化、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指导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大一进行职业测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大二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分享就业经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大三结合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大四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问题给予针对的指导。

2.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辅导,对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加以区别,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发展目标展开辅导,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着重开展职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方法、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方面开展专业学习的辅导,帮助其顺利升学。

3.精细化服务。专门设立就业咨询室,开展个性化服务。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给予“一对一”针对性的指导,从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求职技巧、求职心理和就业政策等方面全面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方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

(四)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和实习基地,实现毕业生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实习基地为抓手,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强化实践育人。在巩固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和专业特色,制定学生就业市场开拓方案,坚持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联系和考察用人单位,广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及时沟通人才供求信息,协助学院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专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和社会关系,加大外联力度,通过企业订单、教学融入等方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基地;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展校企合作广度,走访外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外地生源就业提供便利等。

建立专业与行业、产业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通道和产业平台,依托行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发展布局,抓好专业建设,建设就业工作品牌。

建立就业市场拓展平台,实施专业对标行业产业发展战略。深入调研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推进专业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从广度和深度上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五)完善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考核不仅仅依据就业率,更多考核就业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对学生展开调查,包括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工作满意度等内容。制定相应政策,对就业工作做得好的学院给予表彰。对积极参与就业工作或为就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表彰奖励。将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计入教学考核和职称评定范围。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学院重视程度和专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学院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就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全校范围全方位、多途径宣传,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发挥榜样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营造人人关心就业、支持创业、参与就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科学地反应就业质量内容,随着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引入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组建第三方就业评价体系,为学校教学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信息,为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芸芸.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探析[J].大学,2021(30):151-154.

[2] 韦相晓.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8):96-98.

[3] 王苏苏.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14):54-55.

[4] 李畅.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实境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281-282.




收藏 投诉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不足,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