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目标。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已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模式、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案例简介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融入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教育的各环节,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彰显教学的劳动教育元素,创建丰富的校园劳动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2020年以来,学校围绕劳动教育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多种育人实践,取得了较大实效,形成“一核心、三阶段、多维度”的劳动教育模式。
其中,“一核心”指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员都要遵循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阶段”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劳动教育的三个主要阶段,实现对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覆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有侧重、逐步进阶。“多维度”指多个学院、多个平台、多个活动、多个品牌,全方位汇聚劳动教育的多种力量,形成人才培育的合力,帮助学生“德技并修”,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案例举措
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实践性,使得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价值更为突显。学校的劳动教育充分结合本校特色,适应职业教育的学段特点,立足职教学生的现实学情。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引导支持学生在大学分阶段、分层次、有目标、有计划地参与劳动,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体会劳动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习得劳动技能。
(一)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抓好劳动教育这门“核心课程”
“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育人的价值导向,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性,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本质是回应社会对劳动人才需求而实施的教育改革,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写进教材,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育人质量。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组织编写并出版《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程》,录制线上精品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并把劳动理论定为1个学分,劳动实践1个学分。上文中提到的“一核心”也指本校劳动教育这一门“核心课程”,劳动教育由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构成,学生完成理论教育课时获得相应课程学分,完成劳动实践学时获得相应素质学分。
学生毕业标准由“课程学分+素质学分”构成。辅导员按劳动教育培养要求,按学年对学生完成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凡有未通过考核的,不予毕业,待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实践形式补足学分(服务满16小时为1学分)并通过考核的,方予毕业。在具体评价、审核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标准,学生每学期期末通过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平台上传佐证材料,由辅导员审核,二级学院复核,党委学生工作部定期进行抽样复核。
(二)实施“引领-强化-聚焦”分层次递进式“三阶段”劳动教育路径
1.重在适应,走好“价值引领”第一步
低年级重在适应,侧重日常生活和服务性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劳动创造的重要性,明白每份职业都是平等光荣的,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知。
开设《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公共必修课程,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依托“三室一馆一堂”(寝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食堂)开展与大学生活适应性、自立性相关的劳动实践,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进行企业认知实习,参观企业文化,获得初步职业体验;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和基础的志愿服务活动,学习服务性技能。
2.强化专业,上好“德技并修”第二课
中年级强化专业,侧重服务性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深化理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劳动立德的意识。
将劳动教育内容、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以专业劳动为主、与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学习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性劳动技能;引导加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匠工坊、技能大师工作室,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类比赛;开设《大国工匠精神》《法律基础》等劳育类选修课程,开展大学生“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相关公益服务;鼓励学生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聚焦职业,接好“技能成才”第三棒
高年级聚焦职业,侧重专业实践和生产劳动。重点增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责任感,树立劳动强责的职业操守,塑造自觉主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安全规范的劳动品质,着重培养就业技能和劳动习惯,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提升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走进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参加与专业、职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与劳动实践,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训,参加职业岗位的实习,完成大学毕业设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模拟实践、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组织就业培训活动,提升求职面试实操技能,引导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将劳动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运用到工作岗位中。
(三)“多维”协同、持续发力,与时俱进推动劳育精准实施
1.以学院为平台,让劳动能力强起来
学校所属八个实体二级学院,每个学院结合本院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一院一品”典型案例建设,将劳动育人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劳动育人因素。结合实习实训,开展专业探究性劳动实践,同时对接“1+X”职业证书,打造一批有专业特色的工匠工坊、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站等,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优良作风。
2.跨多部门协作,让劳动品牌亮起来
党委学工部、校团委、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等部门协同合作,打造一批富有“重电”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品牌,例如:“重电大讲堂系列讲座”、孔子文化艺术节暨国际文化文化节、“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等,成立了“川江号子”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坊、重电研学正风工作室、国学中心、六艺馆。不断丰富校园劳动文化内容,以开展各种学术、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深化校企合作,让劳动形态富起来
深化校企合作,学生通过专业理论与劳动实践的双向强化,采用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3个,分别对应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并与两江新区工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努力推进“园校互促”、“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牵头组建了“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等联盟组织,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合作,创新构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数智”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重庆市输送技术技能人才6000余人。
四、案例特色
(一)劳动教育与“六讲五不”有机融合
学校将劳动教育和学生的日常操守、道德、行为相结合,发布《“劳动实践教育”与“六讲五不”有机融合主题教育活动》相关文件,在“讲纪律、讲学习、讲健康、讲诚信、讲文明、讲团结”基础上,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晚归、不迷网”。结合“六讲五不”,全面推进劳动育人机制,制定了校级层面的《劳动教育实践清单》,使劳育实践具体到事,落实到人,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劳动教育融“工匠工坊”成就卓越
“工匠工坊”是学校“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关键项目,也是学校劳育的重要组成。目前已组建115个,“工匠工坊”以导师制为依托,实现劳动教育与技能培养的高效结合,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注重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学生动手劳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光电项目金牌李小松,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商峻宁、税一卫都是学校“工匠工坊”劳动育人成果下的一个个缩影;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以奖项数量671项、总分100的成绩位列榜首。
(三)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创新”六育并举
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劳动作为“六育”融合的载体,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依托现有思政课理论实践课,开办“劳模大讲堂”,邀请劳模走进学校,传播劳动精神,传授劳动技能;开设专业必修课《信息学美育基础》、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技艺》《创意思维与数字艺术》《美术欣赏与入门》等;支持各种文体艺术活动、学术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作用。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以总积分优势捧回全国优胜杯(占全国高校1/49,全国高职1/10);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全国特等奖4项,排名全国高职院校第1,创历史新高。
五、案例实效与价值
学校劳动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结合、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分类分层分段,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体系,目前取得累累硕果。
(一)劳动教育引导知行合一,促校风优化
通过构建具有“重电”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健全了劳动教育管理体制,使全校师生形成重视、践履、落实劳动教育的风气。在2023年度,学生日常行为有了显著改变,迟到、早退及违反校纪校规呈下降趋势,全校20000余名大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受到锻炼;学校18#楼公寓被评为重庆市高校“文明公寓”,5间寝室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特色寝室”,19间寝室被评为重庆市高校“文明寝室”。
(二)劳动教育推动躬身力行,获丰硕实践
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实践锻炼,在劳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壮筋骨。在2023年社会实践中有8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有2支实践团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top100,7个实践项目、2个视频入选202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学校获评“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实践活动得到新华社、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1000余次,视频被团中央官方平台——创青春向全国直播展示(重庆唯一高校)。
(三)劳动教育赋能人才培养,助工匠辈出
近年来,学校先后培养出“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全国技术能手”李小松、王杰,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青年技能拔尖人才”冉洪、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刘泗磊、重庆劳动模范汪展等一大批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2023年,学校新增14名“全国技术能手”,让职业教育成为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解开工匠精神培养、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塑造的育人答案。
六、案例启示
(一)让“劳育体系”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202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职业院校要理解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产业发展的关系,探寻劳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构建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劳动教育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让“劳育实践”为推进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劳动教育既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劳动精神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文化,将劳动教育与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营造校园劳动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三)让“劳动教育”为职教本科发展插上翅膀
2024年5月,教育部发函同意设置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校实现了重庆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零”的突破。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相比,职教本科多了对理论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和普通本科相比,纳入学位体系后的职业教育多了对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未来,职教本科的劳动教育体系要创新、融合,形成劳动实践教学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注重面向产业需求导向的学生劳动能力素养提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劳动教育为职教本科的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