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艺术+双创”模式的“子思元艺”园区工作室建设探索
思政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形成的育人理念、规章制度、工作经验和品牌文化等。学生生活园区(社区、公寓、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休息、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政工作室是精细化、个性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更是学生思政工作者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新形势下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自身优势和工作专长,打造思政工作品牌,案例主持人成立了以自己姓名和从事工作、专业专长为名字的“子思元艺”园区工作室,主要运用“思政+艺术+双创”模式,以“产品供给”的思维和“可视化研究”的手段,探索思政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
子思元艺园区工作室(简称园区工作室,“子”“元”取自案例主持人姓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事的工作,“艺”是艺术,所学的专业)成立于2015年12月,是一个立足大学公寓园区、面向青大实体校园、延伸网络虚拟社区,以学生兴趣团队为主体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我治理的学生自组织机构和综合文化传播平台;以思政工作者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室。园区工作室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的具体指导下,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定位于研究问题、交流观点、引领思想、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工作室成立以来,打造开发了一批有思想深度和文化传承价值、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品牌、精品项目。
基于园区工作室案例申报的《基于“思政+文化艺术”模式的工作室建设探索》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二等奖。园区工作室建设探索经验多次被教育部战线联播、省教育厅战线播报,并作为典型经验刊发。案例主持人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65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讲坛上作了工作室模式探索经验的首场报告交流,录制了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思政创新与落地实践经验网络课程。依托立项省社科规划课题3项,发表论文3篇。凝练的创新育人模式经验获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孵化的“西游文化传媒”创业团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工作室成为全国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中唯一一家全国省属高校工作室。工作室的模式探索得到教育部部领导和办公厅、政法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二、项目主题和思路
园区工作室秉承“集学子之思,融多元之艺”的文化育人理念,集聚、融合广大学子的思想和多元特长,结合日常工作,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采用线下线上并行的活动形式和纵向横向融合的工作模式,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园区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和育人品牌,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
一是采用“集聚融合”的发展理念。集聚一批基于兴趣志向、爱好特长的若干创意兴趣小组和创新团队入驻园区工作室,组建理论研习、文化创意、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创意策划等领域的工作室,围绕项目业务融合互通。汇聚一批有能力、有责任的不同专业方向导师团队,在此跨界协同,为入驻项目团队和工作室提供学习机会、活动机会、培育指导、资源对接服务等,实现集聚融合从“无组织”向“有组织”转变、“零散式”向“团队式”转变。二是采用“产品供给”的思维模式。指导各学生兴趣团队、工作室运用“文化、艺术、互联网”手段,融入“时尚、艺术、情感”元素,围绕思政创新和校园文化,结合专长和优势,协同开发思政作品和文化产品,实现引导学生思想从“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转变、“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三是采用“可视化”的研究手段。综合运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将抽象的概念和教育内容具体化、呈现化,把内容讲活、道理讲透,增加趣味性、思想性,提高接受度、辨识度,实现教育内容从“平面化”向“场景化”转变、“说教式”向“沉浸式”转变。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建立工作室的载体平台
1.建立工作依附载体。园区工作室立足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两个部门工作职能属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开展创新性工作。随着主持人工作部门变动,工作室的职能属性也随之变化和丰富,业务领域覆盖了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校庆办、创新创业学院、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逐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创意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拓展。
2.建立内容供应载体。入驻园区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一个龙头”:“子思元艺”园区工作室,“两个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工作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室两个理论研习团,“三个支撑”:“青大学工”“青大家园”“子思元艺”三个微信平台运营中心,“五个依托”:原创青大、影音、青大品牌文化开发、手绘、航拍五个创新工作室,“X个拓展”:学芳绘画、嘉琪沙画、晓彤设计、手工制作等工作室。各学生兴趣团队、工作室在园区工作室的统筹领导下,围绕思政创新和校园文化,结合专长和优势,协同开展工作,形成了园区工作室“1+2+3+5+X”模式的内容创作载体平台。
3.建立线上宣传载体。园区工作室新媒体运营中心负责运营青大学工、青大家园、子思元艺3个微信公众平台,3个运营平台粉丝覆盖全体在校师生(青大学工粉丝60057人,青大家园粉丝32535人,子思元艺粉丝3996人)。园区工作室开展的工作、活动和开发的产品,通过3个微信平台传播到学生中去,发挥了宣传和影响全体师生的作用。
4.建立线下活动载体。一是打造育人风景线。在校内打造了“荣誉大道”,在园区内打造了“行走的课堂”园区文化长廊,在公寓内打造了“社区文化学堂”,充分利用校园内宣传栏、文化墙、温馨提示牌和励志名人格言板等平台,树立和营造正面宣传阵地和育人文化氛围。二是举办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社区文化节、宿舍文明活动月、网络文化节、迎新、毕业季等主题活动,动员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构建开展工作的体制机制
1.创新管理体制。组建工作室导师团队,聘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有专业特长的教授专家和辅导员作为工作室导师团队顾问,为相应工作室提供专业指导。招聘园区辅导员,面向社会招聘了5名园区辅导员(2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协助工作室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充实了工作室导师工作队伍。初步构建起了以学工专人队伍、工作室导师、园区辅导员、学生兴趣团队、学生为主体的工作队伍,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在社区文化建设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
2.创新运行机制。园区工作室坚持“平台、产品、活动”三位协同的文化生产主线,创新“专业+项目+工作室/团队/公司”的生产运作机制,采取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生产的模式,运用“产品供给”的思维,将“时尚、艺术、情感”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转变,实现引领学生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才“三引领”,把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校园活动做的有文化。
3.创新支撑体系。学校每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投入30万经费,专项用于工作室开展园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开发。每年在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投入经费约40万,专项用于易班、网络工作室建设。学校每年拿出勤工助学经费约10万元资助学生围绕思政创新和校园文化工作创新实践。同时,部分工作室通过承担校外盈利项目,争取工作经费。
四、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工作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采用“产品供给”思维和“可视化研究”的手段,开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成果、校园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作品,打造了一批思想性的教育文化艺术品牌,孵化了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教育系统和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1.创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一是推出思政教育产品。围绕思政创新,发挥园区工作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工作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室优势,将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历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以手绘卡通漫画形式生动再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以文化艺术的手段进行表现,创作推出了《画说习近平青年观》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绘经典历史故事》读本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品,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思想文化,立项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经典动漫画开发研究》《“四史”学习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
二是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以重大节日节庆为契机,开展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墙绘、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建国65周年、喜迎十九大主题大地彩绘等活动,形成了集主题性、思想性、艺术性、纪念性于一体的“彩绘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活动被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
三是创新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工作室承担新生社区入学教育工作,每年倾情为每位新生打造《梦·启航》大礼包,礼包涵盖新生导航手册等入学教育内容作品和校园文化产品,将学校文化、教育内容以产品作品的形式呈现给每位新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深受新生喜爱和家长赞扬。
2.开发教育文化艺术产品。一是打造“青大品牌文化”。成立青大品牌文化工作室,由在校学生组建创意创新创业团队运营,致力于校园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品牌打造,按照“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温情设计故事、情牵饮水思源”的设计理念和服务原则,尝试探索“思政+文化+艺术+情感”的运营模式,在师生校友中策划开展了“助力众筹和众创项目”,实现学校110周年校庆文创产品开发“零投入”。每年为全体毕业生设计制作毕业礼物,将思政工作与校园文化、校友情感文化、公益资助项目进行了巧妙融合,真正让校园文创产品体现青大温度。
二是开发教育部文创产品。工作室为教育部创作的《大木仓35号手绘建筑风景明信片》等产品,被教育部定为各司局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教育部新闻中心创作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动画片《办好教育事业要靠谁》,在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平台上进行了展示播发。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教育部主要领导和相关司局的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清源品牌文化”。工作室助力学院建院50周年和学院视觉形象标识系统设计。协助策划打造了“清源”品牌文化,指导开发设计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中青印记”学员毕业礼物,作为结业礼物赠送学员,作为文化纪念品被学院收藏。策划了“清源·明德”教育文化艺术展,创作“画说·教育家故事”20幅系列作品,用艺术作品展现近现代教育大家献身教育事业的动人故事,对提升学院干训水平和特色、营造更高品质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院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学院感谢信表扬。
3.打造网络文化作品。一是创新典礼形式。成立一格工作室、航拍工作室,每年承担学校学生工作表彰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典礼仪式的视频制作任务,创作推出了毕业生纪念微电影和新生纪念视频,上传腾讯客户端点击量超过10万+,创新典礼仪式形式和内容,融入时尚、艺术、情感元素,起到了很好的典礼育人效果,毕业典礼在全国高校中成为了一张响亮名片。
二是策划优秀新媒体作品。策划的《青大全球校友送祝福活动》,H5转发送祝福超过120万+,《全球校友点亮世界地图活动》,在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是一次成功的新媒体策划方案。连续3年策划的毕业典礼快闪活动,剪辑成《起风了》等网络视频,全网点击量1亿+,被称为“别人家的大学”,成为了隐形招生风向标,引起了广大师生校友的情感共鸣,起到了汇聚人气、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效果。
三是运营新媒体平台。成立了新媒体运营中心,运营的“青大学工”和“青大家园”微信公众号粉丝人数超过10万+,全年浏览量200万+,覆盖全体学生,位居省市相关类别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第一,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4.孵化培育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一是培育青大品牌文化工作室。培育的开发青大校园文化产品团队是基于专业兴趣的美术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的工作室,经过入驻培育后,争取到了学校相关政策和场地支持,承担了学校办学110周年校庆视觉形象标识设计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策划众筹众创项目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运营了学校3家文创产品店,采用专职人员与在校创业学生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1+1”模式,成功孵化了青岛席地创想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200万,解决学生就业10万余人。承担了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青大附属医院和江西德兴大茅山景区的文创产品开发和品牌规划,逐渐打造和输出了青大品牌文化。
二是培育一格工作室。培育的以航拍、影视拍摄制作为主的一格工作室是非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兴趣爱好想法落地的项目,入驻工作室以后,获得了场地、设备和在校航拍、典礼视频拍摄、毕业微电影制作等实践机会,制作推出的青岛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起风了》等作品,在网络引起极大反响,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工作室负责人岳浩然毕业后联合多位校友创立了“青岛壹拍即影创意文化传媒公司”,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融入影视拍摄,在数字影像、智能数字化等领域形成了优势,成为了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为在校生提供了众多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
三是培育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西游文化团队。西游文化团队负责人雷兴大学期间在工作室负责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在工作室培养了一定的策划和营销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本。回乡创设了西游文化传媒公司和西游学校,立志通过科技创新手段,用数字化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和乡村振兴定制规划服务赋能两大主营业务,培训农牧民10000余人,带动就业人数10000余人。规划服务赋能康乐镇、西柳沟村等10余个村镇,总结凝练出了乡村振兴四级赋能模式,间接帮助农牧民年均增收10万元。公司项目《“西游”记——打造乡村振兴路,传送共同富裕经》《绽放“丝”路·创“乡”未来——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深度赋能的开拓者》分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雷兴受邀担任“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评委,成为甘肃创新创业青年带头人。
(二)育人理念模式的前瞻性经验
1.创新“思政+艺术+双创”组合模式,打造思政工作室育人新范式
(1)工作室育人模式的创新。将“时尚、艺术、情感”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综合运用“产品供给”的思维和“可视化研究”的手段,创新融入“双创”的理念,结合思政工作者自身专业专长,打造思政工作品牌,实现工作室组合育人模式的创新。
(2)工作室融合模式的创新。园区工作室在融合模式上实现了学生团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的“四个融合”,通过融合调动起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方育人作用,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3)工作室发展模式的创新。在园区工作室建设上,创新融入“双创”的理念,孵化支持学生创业,采取校外校友相关公司与在校学生创业工作室“1+1”发展模式,提高工作室和学生的专业水准,反哺助力为在校生提供实践实习锻炼的机会,实现工作室发展模式的可持续。
2.拓展“园区+校园+网络”交叉场景,构建立体式育人新空间
(1)立足公寓园区,是工作开展的最大优势。园区工作室牢牢把握工作开展的依附载体,立足公寓园区,立足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两个部门工作职能属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创新性工作,这为工作室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平台支撑。
(2)面向实体校园,是影响覆盖的最大效果。园区工作室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力作,组织系列活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实现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全覆盖。
(3)延伸虚拟网络,是拓展育人的最佳途径。园区工作室开展活动、创作作品通过三个微信平台宣传传播出去,触及网络虚拟社区的青年学生,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吸引和凝聚。
3.采用“集聚+融合+供给+引航”融合思维,探索思政引领的新动能
(1)实现人才的“集聚”效应。园区工作室集聚广大学子的思想和智慧,汇集各个学院专业的优秀青年学生,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必备的场地和条件,储备人才资源,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实现学生自己运营自己的工作室品牌。
(2)实现专业的“融合”交叉。园区工作室融合广大学子多元的专业特长,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和特长专长,进行专业交叉和项目融合,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实现产品的“供给”输出。利用“产品供给”的思维模式,指导各学生兴趣团队、工作室运用文化、艺术、互联网手段,围绕思政创新和校园文化,结合专长和优势,协同开展工作,开发师生喜爱的思政作品和文化产品,实现有效供给,达到影响全体青年学生的目的。
(4)实现教师的“引航”指导。组建导师团队,汇聚起在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或有权威影响力的教师,一对一参与指导相应的学生团队和工作室,为工作室学生团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指导,为其专业提升和能力提高保驾护航。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未来,园区工作室将围绕体系构建、队伍培育、平台建设、成果凝练等方面发力,力争将园区工作室打造成为“三者三地”,学生一站式服务社区建设的开拓者,思政精品项目的打造者,思政创新的引领者,思政工作者的试验地,思政研究的策源地,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理想地。
1.凝练一种特色融合模式。持续实践探索“思政+艺术+双创”园区工作室模式,从工作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载体拓展、重点难点突破、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总结凝练,形成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工作室模式。
2.构建一套系统培育体系。重点做好学生团队挖掘,做大做强学生队伍规模和团队负责人;重点做好工作室培育,积极配套资源,加强指导培训。强化示范引领,建设一套有规划、有规范、有实效的培育体系。
3.培育一批优秀思政骨干。鼓励思政工作者结合自己专业、工作专长和兴趣爱好,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个人工作特色优势;加强工作研究,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业务开展水平。强化培训指导,培育一批有责任、有素养、有本领的思政骨干。
4.产出一批引领示范成果。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一批丰富优秀文化作品和产品;坚持推陈出新,推出一批理论成果和经验模式;坚持示范引领,孵化一批优秀工作室、创业团队和个人。积极申报全国思政精品项目,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新模式,产出一批有温度、有内涵、有深度的引领示范成果。
5.形成一个特色工作品牌。创新改进“子思元艺”园区工作室模式,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挖掘优势,呈现特色,不断向外展示工作室的优势特色和品牌文化;扩大育人影响力,形成一个有标签、有声音、有影响的特色工作品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