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培育新时代“追星族”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邓秀芸 雍腾 贾璇琦 2023-05-05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培育新时代“追星族”

    一、主题与思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就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西南交通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科学家事迹蕴含的丰厚思政资源,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重点,全面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激励导向、创新实践等方面精准发力,积极探索构建具有西南交通大学特色的科学家精神育人体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青年学生学习科学家、崇敬科学家、感恩科学家,去追科学家这颗最亮的“星”,做新时代“追星族”。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校企携手,机制创新,做好科学家精神育人顶层设计

2018年2月,基于对崇尚科学、立德树人的共识,学校与坚永公司启动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坚永公司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作为全国高校第一个以“立德树人”命名的实体工作机构,旨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政治引领和思想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系统学习、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和高校杰出科研工作者的事迹,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培育爱国奋斗的时代新人。中心挂靠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配备专职在编工作人员3人,坚永公司向中心派驻项目主管1人。坚永公司每年向学校捐赠1000余万元,用于设立奖助学金和支持中心建设发展。

学校坚持用“三个思维”指导中心建设,力争在工作中树品牌、聚合力、创形式、出成效。一是突出平台思维。将“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思维运用在顶层设计上,将每年总额为1000万元的奖(助)学金开放给西部27所“双一流”高校,同时,27所高校也积极响应、参与中心的相关工作,以此聚合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在西部高校中蔚然成风。二是运用融合思维。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突出科研育人、资助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有机融合,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三是强化用户思维。所有工作充分基于用户思维开展,将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与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机结合,以区域性比赛、思政创新产品等形式呈现,让学生愿意听、愿意学、愿意做。

 (二)面向西部,校际协同,做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平台建设

1.面向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开放奖(助)学金,搭建区域性资助育人平台。面向西部27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设立“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每年奖金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奖学金2万元/人,助学金1万元/人。目前,该奖(助)学金已成为全国高校激励导向最明确、覆盖范围最广、校际协同最紧密的区域性跨校奖(助)学金。

该奖(助)学金的评审,既考察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同时需要学生在申请阶段学习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事迹,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并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笔试面试范围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事迹精神、学校校史校情和校友科学家事迹等。学生申请奖(助)学金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这也是全国唯一一项将学习过程融入评奖过程的奖(助)学金。截至2022年6月,该奖(助)学金已开展了四届评审表彰工作,获奖(助)学金学生达2824人,发放奖(助)学金总金额达4352万元人民币。

10.1

2.面向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运营“立德树人网”,搭建区域性资源网络平台。首期投入100万元,开发上线“立德树人网”,内设科学家主页、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评审展示专栏、“科学青年”优秀学生专栏、科学家精神优秀征文专栏等,集中展示西部“双一流”高校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举措和成果,致力于打造中国科学家人物研究资源的网络平台,中国科学家精神传播的门户网站,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塑造的网络阵地,汇聚中国青年崇尚科学、以学报国、探索未知、矢志创新的时代正能量。


10.2

成立校级学生组织“爱思工作室”,负责网站日常运营和内容维护。工作室负责人为西南交通大学学生骨干,同时在西部地区27所“双一流”高校招募通讯员,负责采集各校素材,展示各校优秀学生风采,加强校际交流。工作室采用社团化管理,在运营和维护网站的同时,锻炼了学生骨干队伍,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3.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创作推出网络思政产品,搭建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媒体平台。基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方式和社交平台使用偏好,依托“爱思工作室”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持续创作推出新媒体作品和周边文创,深受学生喜爱。截至2022年6月,已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哔哔哔哩号,通过主动进驻各大短视频平台,让学生刷到更多网络正能量作品。创作并发布了卡通形象“小π同学”,推出了基于“小π同学”的表情包、口罩、钥匙扣、书签、卡套等一系列周边文创。小π的形象是一个小小的科技盲盒,他跟大学生们年纪相仿,性格开朗、阳光,愿意和大家分享科学家故事;他也喜欢沉思,偶尔会思考宇宙的奥秘;他最崇拜的偶像、最爱追的“星”就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们。小π的使命,就是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来讲好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更多的追“星”族。

10.3

(三)因势而新,顺势而为,做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创新

1.立项开展科学家精神研究传承项目,挖掘和弘扬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精神。实施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精神研究传承项目,首批投入100万元立项10个科研项目,研究对象为詹天佑、竺可桢、茅以升、钱学森、吴自良、姚桐斌、陈能宽、邓稼先、南仁东、黄大年。目前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包括科研论文、新媒体推文、短视频、科学家主页等。其中,10个科学家主页已全部上线“立德树人网”,成为各大高校、教学科研单位研究科学家精神的在线素材库。

2.创新开展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牢记责任使命,贡献青春力量。面向西部27所“双一流”高校设立资助育人基金,专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境)游学、高雅文化艺术鉴赏、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等。四年来先后组织各校学生代表到国家大剧院观看演出,参观中国军事博物馆,参观钱穆钱伟长故居、参观钱学森故居、茅以升纪念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等,各校累计受益学生600余人。

3.届次化开展科学家精神征文大赛,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培育科研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学校联合科技日报社、四川教育报刊社,以学习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事迹与精神为主题,开展西部“双一流”高校“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科学家精神征文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征文活动,累计6500余名学生投稿,实现了西部“双一流”高校全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全覆盖。其中240篇优秀征文收录至《青年说:感恩中国科学家》丛书,目前已正式出版三辑。

10.4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覆盖面广影响力大

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自2008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产生获奖(助)学金学生2824人,发放奖(助)学金总金额达4352万元人民币。教育部思政司余先亭副司长、四川省教育厅相关领导曾参与奖(助)学金表彰大会,对该奖项的设立和评选表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科技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教育在线、中新网、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对奖(助)学金评选表彰工作进行关注和报道。

10.5

10.6

(二)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如今,学生闲暇时间基本都在网络上、手机上、社交平台上度过,因此科学家精神教育主动走进网络、走进社交平台,以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形式积极宣传科学家精神。截至2022年6月,已创作并推出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徽章、科学家水晶头像以及“小π”系列表情包、磁吸书签、钥匙扣、卡套等。在群聊中使用小π表情包、收集科学家徽章、收藏科学家水晶头像已经成为年轻学子的新时尚。自2021年开始,爱思工作室的同学们以“小π同学”卡通形象为基础,创作推出了24集动画短视频“爱讲科学家故事的小π同学”,在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投放,累计播放量逾20万次。

10.7

同时,科学家精神研究成果也受到各大主流媒体关注,多篇推文、多部原创短视频被中国科技报、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中国大学生在线、四川日报、四川教育导报等媒体平台转载,各平台累计浏览量突破100万。4部科学家短视频入选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1部科学家短视频入选中国科协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一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对学校科研育人工作的举措和成效开设专栏进行了报道。

10.8

(三)西部“双一流”高校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热情高涨

“我们没法像科学家们一样深藏大漠,数十年如一日地沉淀知识,研究科技。但我们可以骄傲地接过他们的精神旗帜,让爱国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林同炎先生的事迹,给予了我莫大的激励和感动。我为先生严谨的精神、丰厚的学识、绝妙的设计、博爱的情怀所动容。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身处交大校园,时刻未敢忘却传承至今的厚重使命!”这些文字,是西部“双一流”高校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以后写下的心得,是他们的感悟,更是他们的铮铮誓言。学习科学家精神征文活动得到西部“双一流”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先后有6500余名学生投稿,其中240篇优秀作品已集结成册正式出版。书中既能看到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燃烧的热情与心血,也能看到广大学子们对科学家精神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的有效载体,科学家精神教育在西部高校学子中蔚然成风。

2019年7月和2021年7月,面向西部“双一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暑期科学家故(居)地参观实践活动,得到了积极响应。通过参观钱穆钱伟长故居、钱学森故居、无锡博物院、钱塘江大桥陈列馆等,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了科学报国的决心,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2021年10月组织开展的首届“礼赞新时代 致敬科学家”短视频大赛,同样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积极关注和响应。同学们通过创新剪辑等各种形式或技术手段,讲述中国近现代科学家故事、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赛共收到作品168份,参与者达到900多人。

10.9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时代所需、教育所需、育人所需,必须形成共识,拓展途径,全面推进。

(一)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深挖资源。中国近现代杰出科学家、交大优秀的校友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都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要系统采集科学家事迹材料,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可以依托校内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馆等设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积极策划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二)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拓展形式。传统的理论宣讲、学习读物等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需求,结合“00后”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微视频、舞台剧、小说、诗歌、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积极选树、广泛宣传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团队典型。

(三)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要营造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设立科学家精神专栏专题,打造具有互动性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栏目。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师生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加强网络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今后,西南交通大学将继续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建设,与兄弟高校、主流媒体紧密协同、充分互动,始终以爱国奋斗精神为主线,不断创新科学家精神育人的路径与方法,以点带面促进教育成效延伸覆盖到更多学生,引导他们去追科学家这颗“星”,培育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新时代“追星族”。


收藏 投诉
西南交通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科学家事迹蕴含的丰厚思政资源,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重点,全面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崇敬、感恩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