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和对信息的广泛获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愈加紧密。多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东西方理念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协同发展冲突碰撞的复杂格局,对“三观”正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深远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形成正确的文化与价值观,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方式方法,有效推进“四史”教育学习路径提升学生自我引导能力,使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受益者,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党史教育;学生党支部;学习路径;理想信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应用无边界化的双重冲击背景下,信息的高效传播使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多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东西方理念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协同发展冲突碰撞的复杂格局,对“三观”正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深远影响。作为未来国家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具有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也存在文化认知有偏颇、人云亦云、缺乏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等缺陷。在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呈多元趋势发展的大背景下,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精致的利己主义、躺平主义、提前消费主义等消极思想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渗透,我们急需进行“文化净化”尤其要注重学生党支部成员的文化认同引导,要弱化消极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坚持正面的文化和价值观导向,引导其健康全面发展。
一、党支部原有育人模式受到时代的挑战
1、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各种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交锋碰撞,并于潜移默化中将其理念镶嵌于学习生活之中。对外来事物接受程度高的大学生在吸收人类文明精神成果,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西方及日韩等国家影视、图书、节日文化、娱乐活动等影响,产生了认知的偏差。享乐主义、躺平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膨胀,使他们自身本应该拥有的责任意识,家国意识,进取意识、反思意识减弱消失,安于现状,人生态度消极,精神世界空虚。
2、部分同学对思政类、历史类科目学习兴趣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枯燥的讲述性方式进行思想传播,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脱节,不能将“学”与“教”有机的结合,只一味的灌输,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事件等相关内容理解不深、一知半解,也难以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更喜欢竞争性、趣味性或者可操作性,能简单明了有视觉、心理冲击性的展示学习活动。
3、当代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相对自由和宽松,他们所接触的各类事物也更为多元,党课等内容于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课本上的内容,陌生的是岁月距离感,相对于互联网文化对他们生活真切的冲击,对于党的历史、党的文化的意义他们感同身受的程度比较低,内化于心的构建过程较难,因此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他们,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使他们能真切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将心中的信仰,肩上的责任,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人生价值。
二、党支部育人模式途径探索
1、丰富教育载体,以“团队对抗”和“双人对抗”激发内在兴趣
党支部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培育入党人员的主阵地,要不断寻找新鲜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大思政格局下,不断革新育人平台和实施路径。人类科学系统的思想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多种载体的利用,是实施手段的有力武器。学生党支部依托“学习强国APP”平台为载体,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团队对战”和“双人对战”等对抗赛的形式进行PK,激发潜在竞争意识和主动意识。结合综艺类游戏模式开展党史知识盲盒竞赛,谁是卧底、你比划我猜、二十大关键词接力赛等形式,引发群体性兴趣意识,将团队荣誉与个人成绩相结合,持续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寓教于乐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党支部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良好氛围。
2、提倡自我引导,打造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
将党的百年发展史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10个阶段,以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党史讲述,将“我学习”“我倾听”变为“我讲述”“我体会”,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从先辈榜样、历史启迪中深化一阶段成果,通过自我引导树牢革命理想,夯实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互动中认识中国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历史的进程,并非凭借空洞的说教就能产生共鸣,将高科技赋能于课堂,运用现代VR技术,APP小程序等科技元素,让参与者戴上眼镜,穿行于红色历史中,沉浸式体验党的发展历程,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体验者通过直击内心感受,在历史与现实的仿真碰撞中,讲好历史故事,增加课程感染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3、开设“云端”微党课,提升教育亲和力
重视短视频背后,存在的潜在巨大传播群体,打破时间空间阻碍,将受众群体覆盖本科、研究生年级,以弹幕讨论、留言评论提升互动频率,营造出了良好的交流氛围。紧跟时代潮流,以时代观察人的视角,利用短视频的快速高效,述史论史,以青年人的方式打造接地气的“云端”课堂,将“课本教学”更新换代,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诉求。按照“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内在逻辑,确立了认知-认同-践行三个依次递进关系的价值认知思路。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吸收性与参与性统一起来。消除距离感,增加知识传播的可看性、可信性、亲和力和感召力。
4、深入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效性
“四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其本质就是从实践中提炼发展形成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教育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构建一定要与生活世界相结合,自我构建,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获得直接感性的认识,进而不断在实践过程中上升为理性认知和强化认同。通过走访鲜活的历史遗迹,不朽的革命旧址,采访红军老战士、参观组织生活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支部学习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教育活动变得可感可知,吸引力、渗透力、参与度得到有效提升,从静态到动态,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当精神的言说成为跨越时空的实践时,更能让人感受到鲜活的红色历史的内在精神实质。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共鸣、在情感上有交流、在灵魂上有触动,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来收“润物细无声”之功。
三、党支部学习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历史体现了过去的现实,现实又是未来的历史。党支部学习的过程是了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更是学生党员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成长纪念册”。大学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践行中国精神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对党有认同,才能在大是大非,大风大浪中站稳立场,成为可堪重任之人。党支部的学习过程可以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滋养,情感获得归属,激发体内延续的红色基因,不断修正奋斗目标,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符 琳 李 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03
[2]“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探讨 徐磊 朱子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总第657期
[3] “四史”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探讨 刘俊利 刘文丹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10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