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告一段落,然而这场战役却给人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报考人数同比骤降了11.4%,思想政治理论真题让人直呼“近十年来最难”,英语一试题的难度甚至让英语母语者也感受到挑战。对大二大三学子而言,在近距离观摩了这样一场“诺曼底登陆战”后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真的要考研吗?当然,如果你能完成以下三大核心问题的自我审视,相信你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明确底层逻辑——我为什么要考研?这是在我研究生入学的首场组会上导师发出的灵魂拷问。
2025年部分地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弃考率已经超过了20%。无数中途退场者用行动证明,要想穿越黎明前的黑暗,就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锚点,也就是明确考研对你的整个生涯规划是“有利的”。
1.明确考研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无论考研与否,最终都指向了就业,但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就业门槛。
如果你预期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学历门槛,如高校教师,考上研究生才能帮助你获得准入资格。但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太高,例如在销售领域,三年的职场历练所带来的资源积累和经验增长,可能会让你比获得硕士学位来得更具竞争力。
从不同行业的收入来看,一些热门行业的硕士起薪比学士要高很多,发展路径也更广,读研不仅是很好的选择,更是必要的选择。然而如果某一行业在同一地区并不会因为你获得了硕士学位有显著收入提升,学生就必须考虑备考和读研期间的时间成本、学历贬值和就业情况变化等不确定性。
2.明确考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无害。在同一社交平台的考研贴和读研贴往往呈现两个极端。
考研贴的同学们在许愿:“只要能让我考上研究生,我愿意每天开组会”,读研贴的同学们却在吐槽:“早知道读研是这样,当时还不如不读这个研究生”。
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状态真的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一方面,我们需要剔除对其带有的美好滤镜,尽可能去了解研究生的真实状态,对于可能出现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做充足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模拟测试”来帮助我们体验“尝鲜版”研究生。你可以尝试每天阅读10篇文献并撰写论文综述,参加一次线上组会并参与讨论汇报,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处理等。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失眠,或许就应该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
二、完善备考方略——我该怎样备考?
1.精准匹配,选择专业和院校。
在专业选择阶段,大部分同学会倾向于选择与本科所学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然而即便是报考本专业,也需要对不同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同样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对程序设计的要求很高,而网络安全方向则更侧重密码学基础,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扬长避短。如果对高等数学的美妙“无福消受”,建议尽量规避对数学基础要求严格的专业和方向。
在大致锁定专业方向之后,我们可以根据3到5年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某所院校的出题风格、专业知识侧重、复试分数波动以及是否有对论文和竞赛有附加要求等来评估上岸的可能性。
当然也可以建立“梯队清单”,在确保复习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选择2到3所院校备选,再根据前期复习情况确定最终报考的院校,边打边看,步步为营。
2.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复习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计划是成功的关键。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互联网可以发掘无数考研人成功的例子,他们的复习计划千差万别,但肯定存在一些共性。
一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这些共性来确立基本的计划雏形,如我们虽然并不清楚每天什么时间复习英语最好,但是可以先完背诵50个单词再说;不知道专业课具体怎么复习,可以每天先看一节网课找找感觉。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并通过与相关专业老师、学长学姐的交流来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计划,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调整丰富细节,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复习模式,真正把计划做细做好。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不要盲目套用如“每天学习14个小时,三个月0基础考研上岸”等极少数高能复习模式,也不要“差生文具多”,沉迷于资料收集而忽略自我总结和消化,更不要忽略个体基础的差异性,如英语复习四级单词还没背完,却热衷于“赶时髦”精读外刊等等。
3.状态管理,有准备地打“运动战”。
这里的状态一方面是指学习状态,在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规定了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长。上午学习英语2小时,下午专业课3小时,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却秉持着“不学满时间不准走”的“苦行僧”复习法,热衷于把时间学满,却忽略了效率的重要性。作家里奥·巴伯塔在《少的力量》中写道“专注是提高效率的最佳工具”。保持足够的专注力,每天高效率完成既定任务量,能够高效复习后剩余的时间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奖励。拒绝感动自己的虚假努力,每天、每周安排一定时间放松,劳逸结合会让你学得更快,收获更多。另一方面是指好的心理状态,考试的临近会让考研学生心理压力倍增,因此学生最开始就可以建立“进步档案”,把自己的进步记下来,让自己的进步可视化,随时提醒自己“我已经很厉害了”。
同时还可以设置压力熔断机制,当自己明显感觉无心学习、焦虑失眠或出现真题训练正确率骤降时,停止学习48小时,阻断负面状态蔓延。如果遇到无法个人消化的情况,请及时和你的朋友、家人倾诉,有需要也可以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请求专业帮助。
三、树立终局思维——我该如何面对最终结果?
1.考不上我该怎么办?
这是考研后期反复困扰同学们的问题。
从全国报录比来看,这也是大多数人要面临的结果。但对即将开始备考的同学来说,我们大可以抛开焦虑因素的干扰,仅从技术层面回答自己。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如果考上研究生对你很重要,你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后还是没考上,或许你可以选择再战考研,因为这是你的梦想,梦想是不应该轻易放弃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若家庭能够继续支持自己一整年的脱产备考,行业发展前景依然明确,且你今年的单科成绩距离目标分数也只有15分左右的距离,再战考研依然可以是最优解。
如果时间成本和精力付出,以及其他客观条件都证明这条路注定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那或许选择先就业或者转战其他战线会更理智、更合理一点。
2.考上了我该怎么做?
作为老师,我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所有学生都能“一战成硕”。
如果能被成功录取,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清醒的认知——“Happy Ending”并不存在。
第一,积极总结备考经验。经过无数个黑夜的“摸爬滚打”,你的信息甄别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抗压力更是今非昔比,或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SWOT分析”,但是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打开它的正确方式,那些独属于你的学习和思维方法,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晶。所以,不要轻易丢掉它们。
第二,尽早介入学术训练。对于学术小白而言,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熟悉文献整理、论文写作、学术汇报等必备生存技能是避免入学“当头棒喝”的有效方式。
写在最后
同学们,考研并不是一场必须用青春献祭的战争,但可以是一次穿越理性森林的推演,当穿透三大问题的迷雾,答案就在你们自我审视的过程中。
无论是踏上学术殿堂,还是去职场海洋里冲浪,都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在那里不会有标准答案,你们将通过努力找到亲手写的最优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