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近年来,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推出“百村”实践育人项目,推进思想育人与专业育人的有效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坚定政治信仰,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二、案例简介
建筑与规划学院组建“百村”社会实践服务团,团队成员由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专业教师共265人组成。服务团持续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25个乡村、湘潭市湘潭县的3个乡村、韶山市的3个乡村、长沙市望城区的3个乡村、长沙县开慧镇的10个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践”字贯穿,不断明晰师生时代使命。一是明确实践方位。引导师生依托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走入城市、走近乡村、走进田野,以“访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为重点,采取“查、看、听、问、访”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基层情况,以青年视角观察时代变革。二是明确实践目标。师生采用手绘、环境规划、建筑设计等多种方式,形成1500余页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作品和2000余幅设计图例,用建筑青年的青春活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多维度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明确实践重点。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成果、形成典型乡村发展示范案例、为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目前,活动已形成校内新闻推送5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2万+。 “新湖南”“湖南在线”“全国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网”“湖南省三下乡服务平台”等新闻平台先后转载,其中“新湖南”平台转载的3篇文章“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专业知识赋能文旅发展”“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田间地头里,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阅读量已超10万+。服务团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老师荣获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学院团委荣获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三、案例概述
(一)实践育人方法和过程
1.组建实践队伍。按照“专业教师+思政老师+学生”的结构形式组建队伍,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队伍中,讲好乡村故事,践行时代使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团队意识;发挥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专业作用,打造专业对口、帮扶有力的实践团队。
2.探索实践方式。学院探索出一套“供需对称”的实践方法。一是结合专业特色,通过暑期“三下乡”、文艺作品展览等平台,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二是结合地方特色,提升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质量,针对性地开展改造、调研等乡村所需的服务,实现村民实际需求与实践活动之间的“供需对称”。
3.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调研机制。通过农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村情民意,用力用心用情扎实推进调研活动;二是完善合作机制。学院与企业通力合作,汇聚社会资源,以此确保实践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平稳发展,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建言献策,为乡村的建设提供了详实的参考建议。
4.历史文化宣讲。坚持“讲”字发力,不断增强师生时代自信。一是讲清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讲历史、讲现状;讲国情、讲世情,充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整体逻辑,讲好“中国之治”等故事。二是讲好故事。从学科角度出发,讲建筑和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所有建筑专业以外的人都能听懂。三是讲出格局。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持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二)实践育人成效
1.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契合乡村实际,充分发挥专业所学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对乡村的建设发展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2.增强担当意识。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把个人价值和乡村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实践中知国情,晓民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开辟第二课堂。“百村”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教师资源和专业学科优势,将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企业力量深度融合,与企业通力合作,汇集力量,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阵地,为第二课堂的实效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铸魂+实践育人”模式。
4.形成实践成果。一是围绕乡村改造、乡村调研、村民采访等内容进行材料汇编,师生以新青年视角讲出乡村巨变,展示中国乡村新面貌,形成乡村建设调研报告集、绘画集、乡村调研故事集、乡村规划设计方案集等系列成果,增强师生对中国红色历史的认同感,增进社会公众对中国红色历史的了解。二是将实践成果通过学院主展厅、校园分展厅、线上“云”展厅等多地点、多途径展出,进一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励广大师生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三)实践育人启示
1.突出思想性。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到课外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
2.增强专业性。聚焦村庄需求,将专业知识的摄入为乡村的发展规划提供新路子,打开新视角。增强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帮助村民重新定义美丽乡村,坚定发展信心。
3.提升综合性。活动的开展,有效改善学生缺少社会体验、局限专业学习的现状,围绕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引导青年学子立足祖国大地,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
(四)加强和改进计划
1.创新实践板块,引导师生参与。积极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引领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2.加强媒体联系,广泛开展宣传。积极与国家级、省级等媒体平台联系,对实践团队、个人、优秀事例、乡村现状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着力增强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提高教育吸引的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中国发展的现状和乡村发生的巨变。
3.拓宽实践基地,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实践基地建设,拓宽与实践基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师生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的平台和路径,通过乡村调研、旧屋改造、党史宣讲等项目为载体,形成“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的育人模式,提高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