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许庆斌 王珊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例

许庆斌   王珊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践育人作为高校突破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被正式纳入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校在实践育人视阈下,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创设性的提出以“项目引领、阵地育人、多元建设”的发展路径为轴线,以“身教行动”与“凝道计划”为核心,即“一轴两心”的教育模式,将志愿实践服务有效融入我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研究

随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逐渐从认知导向走向了“认知—实践”导向,其教育模式也呈现出由传统的以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现代的以实践行动为重的发展态势。在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实践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强调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高校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价值导向、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作用,彰显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和责任担当。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积极组织落实,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程,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创设性的提出以“项目引领、阵地育人、多元建设”的发展路径为轴线,以“身教行动”与“凝道计划”为核心,即“一轴两心”的教育模式,将志愿服务有效融入我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建设。

一、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

我校出台实施了《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正式确立了“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是以德育实践教育为主的公共必修实践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修满为3学分。

课程成绩以学期为单位,以实践活动为重,但不忽略理论教学,由参与校内集体活动和校外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两部分组成,通过实施班级德育考评与学生个人责任课积分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责任课积分达标方为合格。理论教学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破解传统社会责任教育学生难以内化教师所传授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的参与感。课程整体设计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行,以责任认知和责任实践相结合来内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新模式

在实践育人视阈下,学校以“身教行动”与“凝道计划”为核心,采用“项目引领、阵地育人、多元建设”的模式,在其原有教育目标和意义上进一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育人整体构架体系进行审视和定位。通过受教育对象自身的积极参与,实现受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了解、接触和体验社会,并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社会责任。

(一)项目引领,聚焦社会热点,推动志愿服务方式一体化

采用“项目引领”模式,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志愿服务活动和育人理念融入到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包括对项目的提出、论证、规划、实施和管控,继而推动志愿服务的一体化。志愿服务活动均具备一套完备的体系,每一个项目的实施均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在项目实施中,每一项活动须做到“七个一”,既:“一个总负责人、一个主题、一个监管小组、一个安全保障员、一次宣传报道、一次效果评价、一次个人考评及注册”。

项目立项针对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养老、助残、助学、扶贫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立足于志愿服务项目要运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破解社区难题、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学校志愿服务开展了30余项,如:“三点半公益课堂”、“格桑花·援藏支教”、“诚信市场+公益扶贫”、“共享单车整治”公益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公益在行动、“一杯豆浆”公益行、党员公益行、社区公益行、“红十字”行动、“助老工程”、“鲜花送雷锋”、“暑期支教”等共计30余项,项目涵盖了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医、助学、救灾、环保、法律服务与文化宣传等12个领域。

(二)阵地育人,整合优化资源,拓展志愿服务基地

学校组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适时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做到“每一个领域至少拥有一个专门人才”,“每一个项目凝结一批专业服务爱好者”。队伍建设依托学校相关资源,从项目领域入手,结合专业特点,从学校招募“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强、有能力、有热情、乐奉献”的志愿者标兵。并将这一团队按照不同领域,不同项目进行分组,开展菜单式的培训服务。培训内容涵盖志愿服务项目的计划、宣传、报名、认证、发布、实施到效果评价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志愿者标兵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走进相应的服务项目岗位,继续开展项目类专业技能培训。

秉承“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社会公益组织、进辖区小学”的“四进”的原则,在已确立的校内众筹项目中,积极开展校外对接及社区共建,开展挂牌仪式,持久打造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目前,校外共建社区服务点26家、对口共建单位34个,对接社会公益组织9家,参与师生达2.8万多人次,受众市民达10万余人次,收到社会表彰锦旗、感谢信92面(件),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燕赵都市报、河北德育网等15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达210余次。

(三)多元建设,探索创新,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

在大力推动实体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我校为解决志愿者人数众多,岗位不足,志愿服务安全合规等难题,创设了河工“互联网+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有效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源进行优化,同时将志愿者服务信息及时录入系统进行更新,优化策略,做到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利用服务平台,学校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线上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及宣传,大学生可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将志愿服务信息上报到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进行审核和把关。审批通过后,志愿者利用已注册的“志愿汇”手机APP进行实时跟踪并记录服务时长直至活动结束。活动结束后由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进行审核验收,志愿者个人可及时查看得分并对此次活动进行评分评价。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多方的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改变传统的只是由校团委对志愿活动评价的模式,让志愿服务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进而能更精准的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并提高志愿活动效率,节省大量资源,保障志愿者的服务效果。

(四)“身教行动”,榜样带动,让师生共同感受责任

“身教重于言传,方向引领行动”,学校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始终坚持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后的总结分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真谛,进而体会到自身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帮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的根本途径。学校组织成立师生队伍开展的“格桑花·援藏支教”项目“三点半公益课堂”小学义务支教项目,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为目标,改善当地教育环境,缩小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支教服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支教活动的开展,尤其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使深居于象牙塔内的高校学子可以接触到与自己生活场所大相径庭的社会图景。另一方面,支教活动则使大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当代教育所存在的不均衡问题,通过教师在活动中的及时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进一步坚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变革的阶段,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社会事务开始向社区转移,社区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社区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与生长空间。我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下沉到班级,辅导员依托大学生社会责任课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社区报道和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带领学生自主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带队走进共建社区,开展社区党员共建活动和政务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服务,为孤寡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物品保障和义务劳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德育+智育双重教学活动等,通过相关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潜移默化地锤炼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情怀工作能力和助人品格,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五)“凝道计划”,学思践悟,让志愿服务回归德育初心

作为高效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身教行动”旨在“修德”,学思践悟,重在“凝道”。而这个“道”就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初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德育教育的本真,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学校牢牢把握育人主线,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引导大学生从志愿活动中看到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内涵,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要义。将志愿服务与国情社情相结合,将志愿活动作为思政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活动中锻炼大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提高精神修养、锤炼品德修养、增长智慧才干,了解社情民意,实现育人价值的升华。以“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为切入点,近年来先后启动了“河工校园公益爱心节”“公益大咖面对面”“文化名人燕赵公益行”等公益系列活动帮助河工学子完成“自我”-“事业”-“社会”的有机联结。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从校内的小课堂到社会的大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找到自我价值感,提升自我效能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和命运之间的重要联系。

三、结语

以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其育人功能愈发显现,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不断努力,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贡献力量。从志愿服务着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脚步讲好河工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赵璐瑶.从学习到行动: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新动向[J].高教论坛,2020(10):120-124.

[2]汪仁杰.志愿服务路径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57-61.

[3]牛艺.“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5):238-239.

[4]徐晓宁,叶超群.社会责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刍议[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3):111-115.

[5]赵秋延.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发挥路径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7):79-81.

[6]单冬冬,孟凡爽,冯涵.突发应急事件中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机制构建——以白城师范学院“学伴+”网络志愿服务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5(06):28-32.

[7]王逊,龙雨馨,黄怡宁.高校公益支教组织的育人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38-40.

[8]王乐乐,汪浏洋.志愿服务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J].科教导刊,2021(33):146-148.

[9]樊有镇,杨梦婷.武汉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研究——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01):59-64.

[10]郭克楠,周堃,尹小虎.新时代高校社区志愿服务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2,37(01):80-86.

[11]张莉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7.

[12]冯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image.png

收藏 投诉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项目引领、阵地育人、多元建设”为轴线,以“身教行动”与“凝道计划”为核心,融入我校社会责任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