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动态  |  实践
苏州大学暑期实践调研团走访遵义大发天渠
原创 苏州大学 袁冀扬2021-09-08
字号:AAA
苏州大学贵州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小队探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老人所在的遵义市团结村,观察贵州农村发展新篇。

7月16日,苏州大学贵州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小队探访了大发渠所在的团结村。

自遵义辗转换乘大巴至平正仡佬族乡。道路曲折起伏,百转千回,但宽度可供大型车辆会车。道路两旁可见统一式样的新建民宅,以及标有少数民族象形文字的路牌。乡集镇到村里没有常驻大巴,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小分队又搭车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团结村。

特殊地貌下的贫困阴影

团结村位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腹地,海拔落差较大,距乡集镇所在地24公里,进村道路坑坑洼洼,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许多村民住在玉米杆扎成墙壁的低矮房子里,保持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据村民介绍,在十多年前进村公路修通以前,去相近的平正仡佬族乡赶集,来回得一天。村里一些年长者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团结村十年九旱,村里连地下水都钻不出来,全村要排队到一口枯井里打水,等水慢慢从井底渗出来。曾经的草王坝(现团结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在这里,小分队成员见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建党100周年 “七一勋章”获得者,老村长黄大发。

IMG_20210716_162010.jpg图为黄大发老人与小组成员亲切交谈。

     绝壁上的“生命之渠”

      黄大发幼年经历十分坎坷,11岁丧母,13岁丧父,当放牛娃,吃百家饭,在乡亲们的帮衬下出了头。解放后,黄大发分到土地,当家立户,上夜校学识字。“我苦出身,没饭吃,村民给我饭吃,党培养了我,我没理由不好好干。”“宣誓的那一刻,我读着入党誓词,心情万分激动,决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党干一辈子。”这是黄大发老人的初心之源。

      黄大发深知缺水是草王坝的贫困之源。为了让群众吃上白米饭,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道路不通,水泥,沙子,炸药等建材只能靠人背马驼上工地。为了乡亲的安全,雷管用完了,每次都靠年近六旬的黄大发背着背篼往返30多公里,到李村购买背到工地上,脚板时常被磨破,血在脚掌凝成绛紫色的痂块。但黄大发爱人让他扫一点撒落的水泥补家里垮烂的灶台,也被他拒绝了——洒落的水泥都被黄大发打扫干净,哪怕一丁点也要入库。1995年春,带着零伤亡的骄人战绩,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渠终于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index-slider-2018092808.jpg
图为绝壁上的大发渠。



     有了水渠保障,村支两委组织群众改造梯田450多亩,全村粮食产量从六万斤增加到近100万斤(其中水稻80万斤)。金秋时节,放眼望去,一派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美景。

      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后,黄大发继续带领乡亲们通电,修路,兴学,发展特色产业,草王坝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幸福路。

      乡村振兴绘发展新篇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在祖国各处打响。团结村实施易地搬迁,企业结对产业帮扶等举措,焕发了新气象。调研小队走访过程中,目睹村民房屋经过危房改建,成了统一式样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村里山高路陡,但即便是散落深山的房屋前,都通有硬化公路,蜿蜒的盘山公路远眺宛如银练。

      小分队在村党支部采访了热情的村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很是感慨:“我们没有学校的时候在别人的房子里都上过学,上一年级的时候是在中间的房子,叫堂屋,在别人的香火门口上的,那时候是很苦。黄大发老支书说要把学校搬到这上面一点,当时也是花了很大工程的。” 曾经寄身邻居堂屋香火前的学堂,如今已变为教学设施完备的重点村小学,许多返村大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前来支教,“这次考试是全乡的第一”。近年来,一百多户的团结村走出了二十几个大学生。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大多数家庭购买了小汽车,“私家车普及很快的。一条路一通,好像家家都要有这种东西,不然就感觉缺了些啥”。尤其令村里人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是村口横跨天堑的大发渠特大桥,自桥下仰望,巨大的白色桥墩矗立入云,钢架主体如长虹贯日。大桥所属的仁遵高速通车后,团结村至遵义的行程将缩短为40分钟。

File090(1).jpg

图为明年通车的仁遵高速控制性工程——大发渠特大桥。

      在政府资助,企业结对帮扶,外出务工者的技术回流下,团结村现代化进程一日千里。如今的团结村,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积压了千百年的贫困堡垒被团结村彻底攻下。


File135(1).jpg
图为统一改建的村民新居。袁冀扬 供图。



      对于调查小组而言,这次调研之行收获颇丰,许多年来,“边远山区”在他们脑海里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如今,他们震撼于山形之绵延险峻,更折服于作为集体的人,在面对自然困境时迸发的豪迈力量。诚如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言:“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现如今,“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可以预见团结村在高速公路通车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该看到,在贵州乃至大西南的广袤山区里,还有许多人民群众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却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要真正破除贫根,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万里长征尚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代青年也该与团结村群众一道,在党的政策的关怀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潮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新篇章。(通讯员 袁冀扬)

[责任编辑:苏兰,骆欢欢(实习)]
苏州大学贵州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小队探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老人所在的遵义市团结村,观察贵州农村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