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高关怀学生从290斤到190斤的陪伴与蜕变

作者:张天明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引言

“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不仅是一项国家政策,更是对每个人的健康邀请。作为辅导员,应当在一线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思想引领作用,用心呵护和鼓励每一位需要“体重管理”的学生,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案例背景

在学工办公室的档案柜里,珍藏着一本特殊的成长记录册。第一页贴着小A同学的入学照片——身高180cm的男孩被290斤的体重压得几乎看不清轮廓,脖子上的脂肪较多,导致其常年抬不起头,下方是他歪歪扭扭的签名:“我想变好,但不知道怎么开始。”而在最后一页六个月后的合影中,阳光下,成功减重100斤之后,他笑着露出整洁的牙齿,批注写着:“改变从今天开始,辅导员与你并肩同行。”

一、从“吃饭”开始把食堂变成教育的前沿阵地

我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应当是简简单单管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应当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刚成为小A同学的辅导员开始,就知道小A同学有高血压,经常头晕,并且心脏负荷也很大。这导致他连正常的军训都只能在旁边请假见习,无法长时间站立。军训期间我带着他清扫楼道卫生时,他跟我说:“老师,我连基本的站军姿都不行,感觉以后自己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学习也是白费劲,我现在特别迷茫。”我当时没说什么,但是我看着他手里的冰镇饮料意识到——这已经是他今天喝的第三瓶饮料了。

(一)“食物对话”:用选择代替说教

从那天以后,基本上每一顿午饭我都会陪他一起吃。最开始他还是喜欢选择一些炸鸡和薯条之类的食物,但我没有制止他,因为我知道想改变一个人20多年的习惯是很难的。我拿出手机给他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你看看,同样都是让人体摄入身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水煮鸡胸肉要比炸鸡少了多少脂肪?”正当他犹豫着拿起一块鸡胸肉准备吃的时候,我马上给他拍了张照片发到了同学群里并配上文字:“今天,小A同学选择了更棒的自己!”

这种快速正向反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是非常见效的。持续到第14天,他开始自己将午餐的搭配分享到朋友圈,有时候还会分享心得,例如“今天我用醋代替了酱油和糖”等等。每当他分享朋友圈的时候,我都会在朋友圈下面给他留言:“希望大家可以共同监督小A同学的减肥行动,也希望以后小A同学能够越来越健康!”

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饮食管理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心理重建。有次我看着他在食堂盯着餐盘儿发呆,我就问他:“你怎么了?怎么不吃饭?”他小声地跟我说:“老师,我这么多年一直很胖,我感觉我瘦下来也不会很好看。而且现在的朋友会不会因为我瘦了而不认识我了,甚至和我疏远了呢?”

那一刻我意识到对于存在体重问题的学生来说,背后藏着很深的社交焦虑。我开始转移话题,跟他聊起了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你小时候是不是没这么胖?很可爱,很活泼。”这时,他的眼睛放着光芒对我说:“对呀,小时候我跑得可快了,而且还会打篮球。”我顺着他的话语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把吃饭当做你小时候运动前的热身动作,想象一下每顿饭都是为了给自己未来成功减肥而加油。”他听了后特别开心地吃起了饭。在学生工作中,采用“饮食”与“梦想”挂钩的方法,能够让存在体重问题的学生将吃饭视为“投资未来”的行为,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焦虑。

(二)“餐桌健康课”:把饮食问题转化为成长契机

为了让其充分了解健康饮食概念,我设计了一个“餐饮与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我在活动中提供两份不同的食物——一份油炸且热量高的菜品,一份营养合理并低脂肪的菜品,让所有同学都进行对比体验,并进行叙述。

通过观察发现,对于选择过炸鸡的学生,其表示:好吃啊,但是我吃了之后感觉浑身都油腻腻的,甚至有些反胃。而对于选择过低卡路里的学生来说,则反映:虽然比较清淡,但是我吃了之后却感觉浑身都很清新,甚至对于接下来的课堂还心存些许向往。当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正热火朝天讨论时,小A同学插嘴道:“就像生活一样,如果选择炸鸡的话,就是选择了短暂的欢愉,却得付出长久的代价;但如果选择了低卡的食物,就是为了收获更长久的快感,还能得到更好的自我。”

在此次活动之后,他积极去寻找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并在心里形成了一个“健康餐饮红黑榜”,当他在食堂就餐时,遇到诸如红烧肉这种甜而油腻的食物时,就会主动放弃而选择其他低油低脂的食物。

二、跑道上的心理疗愈:用运动重建身体掌控感

当小A同学第一次开始跑步时,他只坚持了三分钟便再也迈不开步,蹲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难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跑了?”我蹲下身轻拍他的肩说:“今天我们跑步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跑多远,而是让我们的身体能够体验到这种苦涩的付出。”

(一)“微进步法则”:让改变变得触手可及

为了帮助他减肥,我协助他定制了“5+1”训练法,即从每天5分钟走快步开始,逐天递增1分钟时间。21天以后,小A同学已经可以持续行走达到25分钟;49天以后,他第一次跑完1千米慢跑。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我便把这一消息公布到他的好友群中:“今天小A同学又多前进了1分钟!”

而这一“小步向前”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小目标更容易让人动起来”。后来有一次他在完成跑步任务后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呼吸已经越来越正常了!”我立即回应道:“这说明你正在慢慢掌控自己的身体,慢慢重新获得身体的控制权。”

此外,为了让他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改变,我还会陪他到附近医院进行各项体检。体检结果显示,他心脏和肺的机能由原来的D级提升到C级,并且体脂率下降了5%。看着体检单时,他眼睛直冒星星,满脸欣喜:“跑步真的在改变我的生活呀!”

(二)“运动复盘”:把汗水转化为成长数据

每次锻炼后我们会使用表格记录时间跑步距离和感觉。在第68天的训练时,看着表格他问我:“为什么这周跑步里程比上次加了,但体重没减呢?”我给他分享了一篇文章:“即使你的体重没有减轻,但因为增加了肌肉量,所以你的体重不会减低,实际上你的身体脂肪部分比上一次要减少了,这是最可靠的衡量标准”。

我还向学校的体育教师请教,了解更多锻炼知识。并邀请了同为辅导员的国家营养师王老师给其上了一节“运动与代谢”课程,课后他决定采用小程序记录他的心率,并且根据心率情况制定了专属的运动方式:在低强度运动的情况下,将心率控制在每分钟的120—140次左右,这样既能消耗掉脂肪,也不会让身体感到过于劳累。

有一次他跑着跑着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跑步就像旅行,开始时很艰难,但只要我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看到两边的美好风景。”让学生锻炼身体,不仅仅是在单纯锻炼他们的身体,而且也是在重塑学生们的思维。

三、数据是最好的语言:用可视化成长撬动内生动力

辅导员的说服力往往来自于精准的数据支撑。为了帮助小A同学更好地减重,我专门设计了一个“健康成长可视化看板”,每月都会将他身体的重量、身体脂肪指数、运动时间等相关信息呈现出来。在他坚持到90天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体重的停滞期已经过去,并主动提出了想增加双倍运动量的要求。

(一)"对比的力量":让改变变得不可忽视

每隔两个月,我会给他拍摄一组对比图。120天的努力过后,当他看到自己的衣服愈发得体时,眼里满是惊讶与欣喜。于是我用照片制作一个对比图给他看:“这就是你自己努力而获得的改变,减肥你都能坚持,以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他还设计了一个“发展雷达图”的方案,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进步,记录体重、体能、饮食、心情四项指标的变化。经过180天的努力后,他指着雷达图兴奋地说:“6个月我减了100斤,我不仅瘦了,而且也健康了,心情也更好了!”

(二)“数据共情”:让同学成为改变的见证者

为了能帮助更多学生,我策划了一场以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并并选取小A同学作为健康蜕变示范案例,邀请学校里同样被肥胖困扰的学生参加活动,让大家能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当他开心地分享自己成功经验时,很多学生都说:“学长,我相信我自己也一定能够做得到!”就在这一瞬间,我发现他散发着自信,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通过小A同学从290斤到190斤的蜕变,让我对辅导员的职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半年里,我总结出自己的“三同工作法”:

(1)同餐:把餐桌变成信任纽带每天中午的食堂时光,不仅是我对小A同学的饮食指导,更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过程。他夹起一块炸鸡又放下时,我看到他眼里的挣扎:“想吃就吃吧,但只吃四分之一。”这种适度宽容,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而非被他人控制。

(2)同跑:让跑道见证成长瞬间跑道上的陪伴是无声的教育。有次夜跑时突降大雨,他想放弃,我递上雨衣:“雨天跑步,脂肪燃烧得更充分!”跑完后我们淋着雨大笑,那一刻,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找到乐趣。

(3)同复盘:用数据建立学生自信心用数据复盘每日的健康决策,让成长变得可见可感。每次运动后,用表格记录时间、距离和感受。每周日晚上的复盘会,我们像拆盲盒一样分析数据。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控制,而是陪伴。让我们继续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学生:无论你曾被多少次定义,辅导员永远是那个相信你可以变得更好的人。


收藏 投诉
本文讲述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一辅导员,助力290斤学生半年减重100斤的历程,看如何将餐桌变思政阵地,开启“生命教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