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大学生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河北金融学院 作者:赵建宝 2022-11-16

电信诈骗是指一种犯罪分子利用电话、网络等电信技术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几年,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泄露的空子诈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容易导致大学生个体的信任危机、阻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更有甚者可能因一时无法承受经济损失带来的打击而做出极端行为。大学生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

一、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电信诈骗方式千变万化,受骗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趋势,高校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要坚决遏制电信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社会要加强宣传教育防范,高校应该成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的重点区域。很多受害大学生表示,电信诈骗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社会就业、学术内卷、疫情封校等问题导致其面临的心理负担比以往都更为沉重,电信诈骗这一“飞来横祸”只会让学生的心理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筑牢预防电信诈骗的心理防线,已经成为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一大难题。高校辅导员应该从“知通”“情达”“意坚”“行践”四个方面着手,“严防死守”预防大学生上当受骗。

二、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是大学生个体基本心理活动,“行”是前三者的表现与实施。高校辅导员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加强大学生防骗的主题教育,对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提供一个全新的干预视角。

1.知通,案例导入,认知引航

辅导员首先要关注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诸如“网上兼职”“刷单诈骗”“校园贷”“购物消费诈骗”等,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云闪付APP“一键查卡”等网络反诈利器,学习反诈知识,熟知骗子们的“一贯伎俩”。同时,还要拓展校外资源,联合派出所和银行、金融办等机构进校给同学们带来主题宣讲,加强防骗教育。

2.情达,厚植情感,入脑入心

情达即通情达理,高校辅导员在“知通”的基础上,多在情感上下功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学生是科技产品的追随者和拥趸,个人信息容易泄露;另外,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关键阶段,心理不是很成熟,虚荣心强,容易掉进诈骗分子所设的陷阱。辅导员一定要多召开防诈主题班会,在导入案例的同时一定要植入情感,让同学们浸入式地感受被诈骗学生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切身体验遭受诈骗后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情”达内心深处,入脑入心。

3.意坚,克己修身,磨练意志

预防电信诈骗,锤炼坚强意志是不可或缺的一面。例如,当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优越的物质条件时,能否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抑制不良借贷行为;当学生接到恐吓、诱骗的电话时,能否理性判断,自我控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良好的意志品质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培养,没有体验和实践,没有见多识广,在面对诱惑时就缺乏防御能力。辅导员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选择情境,使其在不断的自主选择中增强抵抗力,形成顽强意志。同时,还要教给他们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使其学会抵御诱惑。

4.行践,行动导向,知行合一

行为实践,是“知通”“情达”“意坚”三者的外显形式。大学生如何更好预防电信诈骗,最终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高校辅导员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加预防电信诈骗志愿服务宣讲,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团课评选等,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同时,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明晰健康的行为导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去贪图任何电信里面的小便宜,不去随意回复一些验证码,不随意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从学生骨干队伍入手,然后以点带面辐射至广大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投身到各种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去,不沉迷网络,不轻信谣言,不泄露信息。

预防各类电信诈骗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应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知情意行”的培养一个都不能少。

收藏 投诉
电信诈骗不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容易导致其个体信任危机,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