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近年来,毕业生去向选择“升学深造”学生群体比例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升学深造”提升自身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特别是毕业生初次考研失利后,选择“暂不就业”、全脱产“二战”考研的学生群体比例越来越高。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更加精准做好学生分层分类指导,对于有升学深造计划学生,做好升学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升学指导工作,纳入学院高质量就业行动计划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平均升学率突破50%。其中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高校录取占比突破95%,毕业班中约75%班级的升学率超过50%,最高达到80%。
主要做法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把高质量升学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位点。瞄准学生学业发展,强化学风建设,夯实升学基础;强化多维联动,营造升学氛围;强化精准指导,做好升学分类;强化暖心关爱,做好升学保障,积极探索升学指导新路径,助力毕业生圆梦高质量升学,为涵育优良校风、院风、学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材料学科人才提供强大保障。
1.聚焦学风建设,夯实升学基础
一是持续强化基础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把基础学风建设作为升学指导工作的前提保障。制定并出台了《“优良学风”创建实施方案》《学业预警工作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强国之材”学风涵养工作室、“材学馆”学业发展中心和学生自律委员会,强化组织保障。围绕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朋辈讲师小讲堂”,定期开展朋辈辅导和阶段性测试工作。组织“最美笔记”评选、“材优干济”朋辈分享沙龙等学风建设活动,为学生升学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二是实施专业自信提升工程。把学生专业自信提升作为学生升学深造的核心内驱力。联合班主任、育才导师、教师党支部等,全覆盖开展“师生共话成长”系列活动。邀请青年校友、杰出校友、专家教授开展“英材荟萃”“大师有料”“对话大咖”等学科发展学术报告、沙龙、讲座等,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学科发展了解。组织低年级学生赴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工匠报国志,青春建功行”系列“名企行”专业认知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专业志趣。组织高年级学生赴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重点企业,开展系列“大国之‘材’,‘职’面未来”系列“职场训练营”活动,强化学生专业自信,为学生升学深造埋下自信的种子。
三是构建全程生涯指导体系。按照职业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特点,将大学四年分为大一初探(适应)、大二定向(调整)、大三分化(发展)、大四冲刺(成熟)四个生涯发展阶段。以大学四年为教育周期,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教育形式,以“家—校—社”为教育资源,以成长成才、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幸福人生为教育内容,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架构。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职业测评、“一对一”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开展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找准生涯发展定位,为高年级升学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2.聚焦多维联动,营造升学氛围
一是建立“全员联动”机制。建立党政领导、系班子、班主任、育才导师、辅导员齐抓共管的“全员联动”工作机制,共同促进升学指导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政联席会和学工例会定期研究布置,统筹推进。学院分管副院长开展推免政策解读和考研形势专题报告,各系班子主动担当,全面负责,对学生实习、教学、毕业论文等进行科学安排、周密部署。各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升学深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各寝室“育才导师”悉心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介绍相关考研信息和资源,在报考过程中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考研形势,指导报考相关院校和专业。年级辅导员全力以赴,准确及时掌握考研政策动向,对考研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缓解学生考研压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二是强化“家校协同”机制。建立毕业班学生家长交流平台,采用“预警”和“帮扶”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探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式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模式。建立“学院、家长、学生”三级学业预警机制,为学生家长发放学业困难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群体,通过设置“家访+资困助学”“家访+学业预警”“家访+少数民族”“家访+就业工作”等维度,进行“精准化”政策宣讲和“发展式”帮扶供给。建立四年全过程“云端”家长会模式。大一年级以“专业+”为主题,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感;大二年级以“学业+”为题,鼓励学生扎实学业基础;大三年级以“升学+”为主题,介绍近年来学院学生升学去向,重点介绍保研政策和考研注意事项,家校协同助力提升学生升学质量;大四年级以“就业+”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去向与工作情况反馈,引导学生家长和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
三是构建“朋辈互助”机制。依托学生纵向党支部,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围绕院校和专业选择、备考规划、学习方法、心态调整、复试技巧等内容,组织朋辈榜样开展“保研升学”“考研升学”“出国出境升学”经验分享沙龙。搭建拟升学学生线上交流平台,定期分享朋辈经验。考研过程中,定期召开不同报考意向学生座谈会,会上同学们分享考研准备过程中好的复习方法、遇到的困惑等,供其他同学参考借鉴,鼓励学生寻找“研友”,形成了结伴互助的升学氛围。针对不同报考院校学生,点对点推荐往届考研成功的校友,搭建朋辈帮扶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源。
3.聚焦精准指导,做好升学分类
一是建立“动态摸排”台账。建立“点—线—面”升学信息摸排渠道,依托班级就业志愿者、学生骨干、寝室长和学生本人,通过“一对一”谈话、线上调研问卷、考研进度调度会等形式,定期、及时、准确调研学生需求,跟进每位同学真实复习状态,了解每位同学真实报考情况。对成绩偏低或打算二战的学生一对一开展谈心谈话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化解心中困惑,持续跟进帮扶。
二是用好“升学政策”指导。依托《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向学生全面讲授保研政策、出国出境申请流程、考研日程安排等,让全体同学详细了解各类升学政策。针对退役士兵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军校推免生等介绍考研相关政策,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政策性读研。以报考意向统计为基础,将考研群体分为报考本校、报考C9院校、报考其他985或“双一流”建设高校等不同群体,分析各院校研究生招生办法、录取比例、复试办法和调剂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做好分析研判,助力成功上岸。
三是探索“分类指导”模式。构建“3+4+3”分层分类指导模式,即前三年学业成绩排名前30%、中间40%和后30%学生,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学业基础,转变升学观念和预期,培养学生保底意识和机遇意识,有选择性确定报考学校志愿。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充分调研学生考研准备、模拟情况以及报考意向分布等情况,慎重选择院校。对于考研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协同“五方”力量,积极动员学生在秋招或春招中“签约保底”。
4.聚焦暖心关爱,做好升学保障
一是心理关怀兜底。建立以班级学习委员、心理委员、寝室网格员、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五级”考研学子心理关怀体系。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心言导听、考研动态调研等,针对考研过程中出现焦虑、失眠、信心不足等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干预,以最短的时间帮助考研学子调整心态,重拾信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研。组织开展考研心理调试专题讲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团辅式”主题班会,帮助同学们缓解考研压力,维护身心健康。
二是暖心服务助力。构建“三维助力”营造氛围赋能考研上岸。聚焦“考前、考中、考后”三个节点,倡导舒心、贴心、暖心服务。组织开展“星光不负赶路人,奋楫笃行向未来”考研送温暖系列活动。学院领导班子深入学生宿舍一线,亲手为学生送上考研祝福。通过发放考研“大礼包”、致考研学子一封信、拍摄短视频送祝福等多举措,为考研学子助力加油。考试当天,组织暖心送餐、倡议错峰就餐、晚间熄灯等,为考研学子做好服务保障。考研后,为有调剂意向考生搜集调剂信息,联系调剂院校,分析调剂形势等,推送考研成功上岸喜报,营造考研上岸氛围。
三是平台场地保障。与学生升学去向较多院校开展“结对共建”,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在毕业班宿舍楼区域着力打造了“网络面试间”和“育人加油站”等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共享,供同学们晚间学习和参加网络面试和复试使用。在四六级考试、寒假、暑期等特殊时间节点,在考研自习室资源紧张情况下,面向同学们开放学院会议室、党员之家等场地。考研当天,面向考生开放学院会议室供同学们午休和晚自习,安排志愿者值班做好后勤保障。
主要成效
一是学风涵养展现“新风貌”。获批中国科协学风建设涵养工作室,依托学业发展中心和自律委员会,实施优良学风创建工程、专业自信提升工程等,营造了乐学、好学、勤学、善学的学风氛围。近年来,学院低年级申请转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本专业就业和升学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学院连续多年荣获校“挑战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各类竞赛榜排行赛事获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各类校级竞赛获奖突破1200余人次。学院各项学风检查数据位列学校前茅,学生荣获安徽省职业规划大赛二等奖、校学业规划大赛特等奖,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等。
二是升学质量取得“新突破”。近三年,学院选择升学深造氛围浓厚,毕业去向选择升学深造学生比例突破70%,平均升学率突破50%,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选择升学深造的学生中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高校录取平均占比突破95%。2023届和2024届毕业生中,涌现出12个班级升学率超过50%,部分班级升学率突破80%。
三是人才培养取得“新提升”。学院围绕“锻铸一流材料,培育一流成才”理念,牢牢抓住“学风建设”牛鼻子,聚焦五育并举提升人才培育质量。近年来,在学生群体中,持续开展“榜样力量·材优干济”事迹分享会,学院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励志之星2人,全国百佳心理委员,安徽省大学生自强励志之星、安徽省优秀志愿者、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校长奖获得者、十佳大学生、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榜样典型共20余人。
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早”字当头,升学规划要“全程贯通”。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群体逐年递增,报考比例逐年上升,从学生家长对毕业生学业成长的期待来看,升学深造早已成为学生家庭的“首位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做好升学规划应从本科四年“全程贯通”考虑。在低年级,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相结合,要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专业学科志趣培育。在高年级,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升学指导相结合,把高质量升学作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去向落实的重要环节,理性平和对待学生升学选择,对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确定、早准备。
二是坚持“全”字为要,育人力量要“多维协同”。要探索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辅导员要充分做好“资源整合”,发挥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教师、班主任、育才导师、学生家长、朋辈榜样等各方力量的优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端“需求调研”,关心关爱,做好服务;学院党政领导、系主任在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中做好保障;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给予充分指导;班主任和育才导师在院校选择和复试中给予精准指导;学生家长在给予坚定信心和物质上提供支持;朋辈榜样给予学生全方位帮扶指导。
三是坚持“准”字定位,升学指导要“分层分类”。要充分精准摸排每位同学志愿填报、复习备考、初试复试、心理状态等情况,建立“一本台账”,对推免升学、考研升学、出国出境升学,拟复试、拟调剂、拟二战升学,拟报考本校、拟报考外校,拟跨专业报考、拟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退役士兵专项、军校研究生等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分层分类指导,建立“一人一档”台账。常态化开展经验分享、进度调度、寝室走访、“一对一”深度辅导等多形式对升学学生精准指导。
四是坚持“实”字托底,关心关爱要“细致入微”。要充分结合学生需求,在考研前、考研中和考研后等不同阶段,从心态调试、场地保障、暖心助力等多方面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关爱。为学生搭建师生、朋辈等交流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升学迷茫、考研失利、焦虑失眠等毕业生要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及时干预,帮助同学们重建信心,引导毕业生用理性平和心态对待升学深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