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识别体象焦虑,告别青春烦恼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作者:李超 2022-04-06

一、案例概述

小麦,19岁,大一女生,入学以来一直是独来独往,整日带着口罩低着头,与宿舍、班级同学很少主动接触。一日,小麦来到辅导员处请假回家,自诉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感觉压力很大,想回去调整一下休息几天。辅导员刚开口想进一步了解详情,小麦便低着头哭了起来,眼泪打湿了口罩,也不摘下来;辅导员没有着急追问,递了纸巾过去,看着小麦的情绪渐趋平缓,才递了一杯热水过去,让其坐在桌旁,等待其主动开口。也许是老师的温和与耐心激发了小麦倾诉的欲望,她便讲起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小麦因为脸上长满了青春痘一事,从高二起便陷入了焦虑情绪之中,对事对人也变得极度敏感起来。小麦会随身携带一面小镜子,时不时的会拿出来照一下自己的脸,每天总会因为多长出来的几颗痘痘或者是下不去的痘印而陷入沮丧、烦躁、忧郁之中;他人眼中的开心果的自己也由此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总是在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害怕别人会盯着自己的脸看、害怕别人拿着惊奇异样的眼光打量自己,甚至想象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给自己起外号。小麦心中甚至庆幸因为有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让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整日带着口罩且不显得那么扎眼。来到大学新环境后,虽然身边的人在各自忙碌,大家好像也不太关注彼此,但是小麦仍然会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带着异样的审视,也会觉得大家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甚至感觉自己的脸因为痘痘变得表情狰狞,小麦现在都不敢照镜子了,更害怕拍照片,军训的那次集体照让小麦心中痛苦了好几天都过不去。最近几天,小麦吃不下睡不着,实在是不想再在学校待下去了,所以才找到辅导员请假回家。

辅导员在听了小麦的诉说后,用自己年轻的时候对脸型的在意的例子表达了对小麦的敏感和承受的心理压力的理解和共鸣,又向小麦询问了是否曾经向医生求助尝试通过药物改善青春痘的症状,以及是否有不良的处置方式使得痘痘更加恶化。了解到小麦只是从药房拿了些药膏涂抹,并且在药效不明显的时候,把药膏当做面霜一样涂满整脸,最严重的时候每日涂上不下十次,甚至是听信网上推销的去油面膜的功效,每天都至少使用两张面膜敷脸。知悉小麦做的这些不当行为,辅导员意识到该生也许不仅仅是缺乏护肤常识的问题,也许还有心理学上所说的“物质滥用失调”的问题,因此感觉慎重起见,还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判断该生是否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以进一步确定后续恰当处置。征得小麦的同意后,辅导员便帮其预约了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之后,小麦便去了医院的皮肤科和心理科接受后续的专业治疗。

二、案例分析

(一)对小麦的问题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的身体某部分难以令自己满意或不符合社会审美,就会产生体象焦虑。体象焦虑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此过度担心,并引发了明显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个人生活和社会职业功能,那么就有可能患上了体象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一书将体象障碍归入强迫及相关障碍。体象障碍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整体比例为0.7%到2.4%,起病的时间较为集中,主要是在青春期的早期阶段。

在上述案例中,小麦表现出了对自己形象的显著焦虑,比如夸大自己痘痘的严重程度、觉得自己表情狰狞、认为别人会非议自己等,小麦的这种过度担心和对个人交际及生活的影响,便达到了临床上体象障碍诊断标准。

(二)对小麦的潜在风险的评估

小麦的体象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体的痛苦感体验强烈,如睡眠和饮食紊乱、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社交压力过大、缺乏支持感等,从当下情况看来,只要通过皮肤科的正规治疗和精神类药物的治疗,便可缓解小麦的现实焦虑和心理焦虑和抑郁情绪,小麦便可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而回归社会交往中。

但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体象障碍者长时间封闭自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没人关爱,因此容易出现暴力、物质滥用和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等极端情况。小麦长达近三年的现实困扰和心理困惑,已经对其认知甚至是性格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小麦之所以被青春痘问题所困扰多年而不得解,甚至是患上体象障碍的问题,也与她原先的某些性格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小麦的后续追踪关注和持续的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三)对辅导员案例应对的评价

在面对小麦请假回家一事上,辅导员没有着急去评判请假一事是否对错是否合适,而是先去了解情况,给予学生一个表达诉求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学生默默流泪的时候,辅导员没有太快的询问原因,而是耐心的等待学生的情绪归于平复,并在其情绪趋势平稳时又递上一杯热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细腻的关怀;在小麦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之后,辅导员又用自己的亲身例子向学生表达对她的理解,恰当的共情引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注意到小麦的问题也许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期烦恼的现实问题,还有着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感受变形且影响个人社会功能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转介心理咨询干预的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

三、解决方案

(一)识别心理问题,及时转介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文件里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九项职责之一。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引导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小麦的案例为例,就要求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是被现实事件所困、还是因心理问题所扰,要有着敏锐的辨识度,在这一点上,有时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但也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对心理问题的辨识度:

1.持续时间;

2.痛苦程度;

3.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在工作/学习效能和人际交往方面)。

如果个体被某个问题所困扰,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个人痛苦感体验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范围、不能正常工作学习、不能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便到了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

(二)心理中心或者专科医院的转介选择

总体而言是否处于疾病状态是转介就医的主要依据,辅导员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症状辨识能力,才能在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时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干预。

(三)同体象障碍者的相处之道

体象障碍的个体会有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奇怪行为,比如小麦会一天敷两次面膜的举动,辅导员在共情对方是在被这种疾病困扰之下的症状行为的时候,也应掌握一些与此类个案的相处之道,帮助其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宿舍氛围,促进其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几点建议如下:

1. 体象障碍不是能轻易治愈的疾病,需要花费时间,应通过逐渐引导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要耐心,并保持乐观;

2. 鼓励其进行后续的持续的心理疏导,时常对其进行鼓励,无论进步是多么细微;

3. 与之建立始终如一的个人边界,无论面对的行为是否与体象障碍相关。例如,早晨起床时每个人都要开始洗漱,对方若是一直待在卫生间中,应该没有心理负担地正常提醒。

四、经验与启示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保持对心理问题学生辨识的敏感度,对待不能理解的非正常言行,要考虑从心理问题角度去分辨个体是否需要心理方面的专业干预。并且在与心理问题学生相处时,对其保持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的同时,也要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怀,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向影响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收藏 投诉
辅导员应保持对心理问题学生辨识的敏感度,对不能理解的非正常言行,要考虑从心理问题角度分辨个体是否需要心理方面的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