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李继伟 范微微 唐山学院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下,相互创新育人日益成为生产领域与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协同创新强调创新主体间应建立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就是以人才就业为导向,整合校企不同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协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加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有效提高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创新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不能强大,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着力点。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产学合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两会上详细阐述改革创新的思考与谋划。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职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不断得到拓展。而高校的师资、实践基地、资金与设备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生产、教学和科研协同合作,是使教育逐渐发展并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产学研合作依据主体划分,我国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依托高等学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成立学科性公司,也就是高等学校利用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注册申请成立自己的公司,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高等学校学科的发展,高等学校也在公司的逐步发展壮大中培养出更多的自主创新型人才。比如某高校通过自己珠宝设计开发学科优势成立的珠宝公司。依托高等学校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成立大学科技园,即由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负责技术方面,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双方携手同心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从而实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融合。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学科技园如果想尽早脱颖而出,最好是依托名校优势。二是依托项目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依托企业项目或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熟的科研项目或课题与企业结合资金和技术相结合,优势互换,资源互补,生产、教学和科研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研智力优势服务了社会。三是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包括共建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订单式培养等等。四是区域合作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为,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体与地区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进行。

综合比较分析,更适合T高校等地方本科院校的模式只有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为主导、以项目为依托的产学合作模式。但从已有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实践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教学模式相对陈旧,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专业建设及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平台管理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服务对接方式欠妥……这些问题不过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和进程。为了弥补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偏差,培养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T高校与Z企业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最新指示精神, 着力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联合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并获。该项目的宗旨就是为产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IT行业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储备更多的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转型提升,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飞速发展、软件应用热点层出不穷,对软件人才的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传统培养方式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目标定位不准、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T高校协同育人项目借鉴了德国在生、教、科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双元制教育教学模式。T高校Z企业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是以企业应用为目的、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校企合作共立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融合,共同培养创新型需求专业人才。具体课程设计(如下图),参加项目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即大三下学期)第 11 周课程开始将由企业项目经理及工程师进行讲授,直至就业或创业。

阶段

课程内容

计划

周期

计划

课时

企业投入人力

实施时间

实施方式

第一

阶段

置换课程课程讲授

10 周

400

项目经理及讲师5 位

第六学期

11 周开始

在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基地集中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和项目强化;

第二

阶段

 

 

1、创新工厂项目实训;

2、职业测评

 

6 周

240

项目开发工

程师 3 人

 

第七学期

 

1、线上自学+案例实操;

2、在企业进行集中式项目实训、

项目开发;

3、开展人才职业测评。

完成创新工厂阶段培养的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可推荐学生到联盟企业实习、就业;通过创新创业评估考核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培养目标详见第三阶段。

&

第三阶段

1、卓越开发

者工作室项

目开发;

2、创业服务

3、企业实习

6 周

 

240

 

技术总监 1人;创业指导1 人;就业指导 1人、

第七、八

学 期

 

1、成立卓越开发者工作室;

2、基于众包平台承接开发项目

3、孵化创业团队。

4、保障就业

提供服务及支持

就业保障服务:

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保障学生全部入职 IT 知名企业(详见就业保障协议);

毕设指导:

由中软国际技术部工程师来负责学生毕设选题,技术指导;

众包平台接包服务:

经专家组评审考核通过后可承接真实的商业项目;

创业服务:

由中软国际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经理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二、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效果分析

本届参与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学生共41人,就其产学合作育人过程效果分析,重以能力为本位的业共同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产业主导、学生自主的新型产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校企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生态链。

教育的质量如何认定,并非只是高校本身,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才任用单位更有发言权。所以应将学生的参与度及其发展潜能、就业技能等纳入考核指标。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效果分析和人才质量两个方面对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进行评价总结

(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过程

 “学生参与作为考核指标,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课堂内外有效教育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情感和行为等;感知高校的服务和支持;感知企业服务和支持;基于学生的参与,实现的参与效果。

调查发现,学员选择动因多样化73%选择该合作育人项目是以就业为导向,为了获得相应学习工作经历,以便毕业后更能容易找到工作;61%是以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这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加深自己的专业学习;5%是随大流的被动导向,目标性不够明确大家参加我也参加。从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开始,项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项目经理开始规定校内实验室开放时间为700-1800,每天集中授课时间大约8个小时,但经过两天的适应之后,学员集体反应时间不够,与校内管理人员协商之后实验室开放到21:00,晚上属于自由学习时间,一个星期之后企业讲师不得不晚上加班,因为晚自习时间所有学员无一缺席,解决了老师教而学生不想学这一培养难题。以项目为依托的小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小组汇报时,都可以看到学员们在挥洒汗水后的轻松与自豪。尽管项目学员来自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很快大家对这个新集体就有了很强的归属感,因为我们是一起战斗过的兄弟,到了第二阶段企业实训时这种感情不断加深。同时从时间观念、实验室管理、个人行为等方面可以看出,学员们开始约束自己,完成从学生职业人的蜕变。

由于T高校和Z企业对该项目的重视,投入大量的服务和支持,推动了合作教育的有效开展,积极的主体投入对学生的参与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企业的满意度略高于对高校的满意度。研究发现,生产与教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模式是投入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投入收获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的,学生在工作期由于企业环境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为促进学生投入与收获尽可能成正比,三大主体增加持续投入力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服务保障,从而建立完善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学到岗的协助支撑体系。

(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效果

1.学员职业能力提升状况。项目学员经过职业素质课程及拓展训练课程的培养,整体职业素质较好,8项职业素质能力有7项达到了中级水平(高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平均水平LV1(初级)),值得一说的是全体的团队合作能力较高,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能更好的获得企业的认可,给职业发展带来较多的机遇。初次测验职场表现能力平均为中级,针对这一问题又对面试场景增加了专门的指导和训练,提升学生在面试表现方面的能力。

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应届生八项职业能力雷达图

雷达图.jpg 

职业素质

测评得分

测评评级

评级说明

职业心态

75

LV2(中级)

职业素质等级说明:

见习(LV0):无任何职业经验,职业意识较弱;

初级(LV1):有一定的职业意识,无职业实践经验,如大学毕业生;

中级(LV2):有1-2年的职业经验,职业意识及经验逐渐趋于成熟;

高级(LV3):有多年的职业经验,职业综合素质较高,一般只有15%的人能够达到 

目标管理

69

LV2(中级)

沟通能力

68

LV2(中级)

团队能力

86

LV3(高级)

学习能力

67

LV2(中级)

思维能力

69

LV2(中级)

执行力

72

LV2(中级)

职场表现力

67

LV2(中级)

2.学员毕业就业情况。截止到毕业前三个月总体在职率 87.80%其中在职36考公/考研2辞职回校整理毕业设计3合计41在职毕业生单位按性质分析国家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及上市企业11人占30.55%国有企业2人占5.56%省级重点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14人占38.89%行业领军企业2人占5.56%新兴互联网企业7人占19.44%;按地域分析天津24人占66.67%北京9人占25.00%河北省2人占5.55%江苏省1人占2.78%;按行业分析企业服务 822.22%金融银行7人占19.44%电子商务12.78%医疗/教育 12.78%移动互联网1644.44%信息安全25.56%其他12.78%按就业岗位分析毕业生薪资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入职岗位平均实习补贴2631/平均转正薪资6094/最高就业薪资8500/软件测试工程师三项薪资分别为3150/5650/6000/按就业单位区域分析毕业生薪资北京地区平均实习补贴3500/平均转正薪资6953/最高就业薪资8126/天津 2545/5843/8500/河北3300/5850/6500/

统计就业数据可知,学员整体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薪资均高于市场水平,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转正薪资最高达到8500/月。从整体的就业竞争力来看较往届、同届学生有较大的提升,就业时间普遍前置通过产学合作项目的职业化训练,在综合能力上提高明显,在求职过程中能较好的展示职业竞争力。

3.满足和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状况。现有学员雇佣企业整体反馈较优,岗位的适应性较强,解决了部分企业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软件人才这一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T高校在办学资源投入有限而软件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引入Z企业资源,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紧贴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人才技术服务,同时也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弱、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等困扰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问。实现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三、构建协同创新理念下产学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

乔治·库恩曾说:评估一所大学质量好坏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它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做的如何?”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已初见成效。如何建立有效的产学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整合校企资源,凸显人才培养优势互补?如何在协同创新中合理设置利益分配机制,达成利益平衡点?如何由浅入深的做好品牌深耕,由点到面的让更多学生受益?本文就从由点入手、用线链接、全面展开三个层面给出建议。

由点入手。以T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创班为基础,树立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品牌。T高校领导要树立开放的心态,坚持认准协同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与协同伙伴争利益;协同创新整体是一个以各方面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博弈的网络组织结构系统,要不断完善高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设计;加大校企人员嵌入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访问工程师”“特聘教授等方式,积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学术交流研讨会、创新论坛、学术沙龙、项目承接等多形式的横向学术交流促进合作深度;国创班学员培养更应重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大赛事的参与,以点突破、以赛促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反馈回路影响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因此建立反馈机制十分重要,基于此类项目成立协同创新中心,但人员要精简(2-3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汇总、分析、提炼相关岗位对软件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上,采用产学协同育人模型实现紧跟时代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

用线链接。以国创班为蓝本,深入调查、分析各个合作企业的不同特色,签约各具特色的合作项目,满足T高校计算机类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校企共建特色课程,从技术应用方面的角度构建技术整合性的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建设,形成“学做合一”“教学做一体”特色课程体系;构建适合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引入新知识、新技术的课程群;教学设备与企业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化设计,确保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联系的紧密性,开设以项目为依托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课程运用案例来源于企业实际,解决了针对性不够、资源不足、设备不先进等问题。逐步形成校企共建学科与专业的趋势。

全面展开。通过建平台、选企业、引项目、精教学、促协同,构建立体化的模块式教育体系,区别以往的平面化普通教育和金字塔式精英教育。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各关键点的要求,对产学研平台承接的项目进行精心提取、归类,确定每个项目分别属于哪个类别,再将项目进行分解或重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专业将对应项目匹配到教学环节、教研和科研项目中,将生产、教学和科研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采用思维导图法,制订出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项目的性质发现与教学点对应的项目环节,对照岗位职责要求与教学考核标准,对项目方案进行教学化处理,制订出相对完善的教学与项目同步实施方案,使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既通过实体协同(高校、企业)满足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又通过过程协同(以项目为载体),使高等学校师生在学习、研究、实践中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作者:李继伟 范微微

参考文献:

①叶楠楠.《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学生参与及其效果研究一以H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7.4

②陈恒,初国刚,侯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1

③鲍威,张晓現.《中国髙校学生学业参与的多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J】.复旦教育论坛,2012.6

④钱乃余等.《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



收藏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