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冷暴力,一个敏感的话题,隐藏在校园的角落。调查中,近六成的学生经历过或身边有人经历过校园冷暴力。在此前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热暴力因为其社会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得到大众关注。然而冷暴力现象在校园中普遍存在,却不被大众所熟知。
为什么冷暴力在校园内这么“猖獗”呢?
问卷调查显示高达100%的人在学校遭受冷暴力后选择忍气吞声,没有一个人在遭受冷暴力后选择告诉老师。
采访中,一位遭受过冷暴力的同学亲口阐述:“被冷暴力后我没有告诉老师,因为我们班主任是男的,他早就说过他不管这些事。”
而采访中另一位同学坦言:我一个同学曾被舍友孤立过。初中时期,班里的一位同学是班主任的亲侄女,她平时就喜欢拉帮结派,不清楚什么原因,她就带动其他人一起孤立宿舍的另一个人。后来事情闹大了,传到老师那里,但老师也没怎么处理,后来那个被孤立的女生转了学,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随之我们采访的一位老师称:作为老师,我在这方面的经验确实不足。但是如果有学生向我询问,我会给出一些建议,尤其关注心理健康,不让其因被欺凌而自我否定。
在校园冷暴力问题上,教师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清楚状况、不知怎么管等都成了促成校园冷暴力频发的推手。
除此之外,调查问卷显示,有近60%的学生声称自己的父母很少或从未过问自己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情况。
“我还是比较关注孩子在校园的人际关系问题的,但是障碍在于孩子还小,若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害怕被家长责备而隐瞒或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告诉家长。”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如是说。
年纪小怕被父母责骂,不敢告诉父母;年龄稍大一些,又处在青春期,不愿与父母交流。
一位儿童青少年咨询师声称:理论上所有中小学都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老师,只是每个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可能需求的方向不同。教委给老师编制的指标是根据学校学生比例走的,因此很多学校虽然希望有心理老师,但他们没有多余的指标来进入心理老师,所以越是大学校,反而专职心理
老师的可能越大,但相对的大学校对于心理老师的学历要求也比较高。
心理教师的资源分配并不均匀,一些小型学校也许只有几个兼职或不专业的心理老师。以至于校园冷暴力现象发生后,被施暴者很难得到良好的心理引导。
如今中国属于应试教育,所以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忽视。学校方面要想发展,还是要看升学率,教师要想评优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发展,家长之间的“拼娃”也是拼孩子的学习成绩,拼学历。以成绩为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青少年的心理会畸形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某高中的副校长声称:“如果学生遇到相关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去管,要做好相关同学的思想工作,家长的工作,实在不行要诉诸于法律。”
那么法律可以完全解决校园冷暴力吗?
答案是并没有校园冷暴力具体相关的法律法规。校园冷暴力属于精神虐待,如果没有对人身和利益造成伤害的,是没办法起诉的。
如果造成人身伤害才可上诉。即使可以起诉,青少年的年龄划定与罪行在法律上又十分复杂。问题发生了,得不到解决,法律这最后一道防线也不攻自破。这也是校园冷暴力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学生个人当然也存在问题,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诱因:
1性格不合,在日常生活中,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会经常产生冲突,而冲突之后往往就是吵架和冷战,冷暴力也就伴随而生。
2作息和生活习惯不同,这类行为往往会在群体生活中体现,尤其是在校寄宿生。在采访大学生时发现,在宿舍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忽视舍友的行为。
3随波逐流型,冷暴力发生后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者,为了不被牵扯其中,他们会纵容冷暴力行为,甚至自己也成为施暴者。
冷暴力行为层出不穷,如何应对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地方。拒绝冷暴力从说不开始!
反观校园热暴力上,新闻媒体对于其的报道层出不穷,老师对学生打戒尺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对冷暴力的重视程度相比较来看就相形见绌,不被大众所重视。
为什么冷暴力现象没有得到大众的认识和重视呢?
1 认为对于同学朋友的孤立、 嘲笑只是小孩之间的打闹,并没有上升到冷暴力的概念上来,因而对于冷暴力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 冷暴力的影响是隐秘的,它并不显露在外表上,更多的是心理影响,不易被大众觉察。
如今校园冷暴力不仅在中国频发,在国外尤其是韩国、日本也是如此。所以希望根据原因改进做法,严肃对待,让冷暴力在校园里消失!
你我共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