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应如何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莫海英 西南民族大学

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由“95后”变为了“00后”,当“90后”撞上“00后”,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大波“00”后来袭,辅导员们准备好了吗?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现象,“超长待机”的辅导员还能从容不迫吗?

疫情有效控制,今年9月,大学生陆续返校复学,重返校园、回到线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所期待的大团圆局面。回到校园后我们发现,学生身体的“疫情防控”做好了,“心理防线”却渐渐失守。

a8df26d5da68574bb943a97db8572a77_0ea10af49c4a47bfa4121ed7c288626b.jpeg

一、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效能感低:动力不足,思想消极,严重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

神经衰弱:有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常出现情绪困扰,容易发脾气,有的还伴有生理性或心理性疼痛。

情感危机:不能正确处理恋爱的关系,无法正确看待恋爱的矛盾与失恋问题,因恋爱问题出现情绪低落、自杀、自残等现象。

焦虑:因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经济负担、就业考研等压力让部分学生出现迷茫,对学习、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紧张、焦虑。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力感、自我否定、悲观自责、睡眠障碍,严重者有轻生念头。

强迫:重复出现同样的不合理行为或者不合理想法,需要不断完成才可以减轻痛苦,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或想法有问题,但很难控制和摆脱。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00后”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越环境中,网络发达,多元文化冲击,“00后”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标签”:个性鲜明、敢于创新、思维活跃、自信张扬、学习力强,但也有个性自我、辨别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等特点。过于安逸的生活环境、父母日常教育中的过度保护、未经历过大挫折的人生经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遭受打击后,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失去信心,面对挫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原生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持续的不良家庭影响中,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长久积累,逐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情绪。

(三)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面临着大学生活、专业学习、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就业择业等重大人生课题。但大学生身心并未完成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不强,面对各类压力和自身复杂的情绪问题,往往不能够有效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四)过往心理疾病史

在我个人的带班经历中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患有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过轻生想法或行为。他们中有的接受过短暂专业治疗或疏导,有的未被重视,并未接受过任何专业治疗或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常被学校和家长认为是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青春叛逆表现。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或生活的挫折,容易陷入心理情绪的旋涡,导致过往心理疾病再度复发,并且呈恶化趋势。

三、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心理状态

(一)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模糊

部分学生不能清晰辨别自己的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常通过网络搜索、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敢正视心理问题,常陷入痛苦情绪之中,整日郁郁寡欢。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是短暂的情绪,不需要外界介入,能够通过自己的调节,逐渐恢复。

(二)害怕担心,自我封闭

少数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但担忧辅导员和同学们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后,自己会被视为异类,所以不愿意向外人诉说。他们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但不愿意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不想被别人同情,不愿意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所以这部分学生往往选择自己承受,对外强装乐观坚强,对内自我封闭。

(三)正确认识,主动寻求帮助

    多数同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异常变化,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会主动找身边的朋友倾诉、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疏导、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也愿意家长介入,共同面对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但他们中的少数同学虽然愿意告知辅导员,但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家长,也不希望辅导员将相关问题告知家长,怕家长担心或不理解。

四、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态度

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辅导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告知他们。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第一反应更多的是惊讶,拒绝承认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事实,觉得学生心理问题仅仅是压力大的表现,很快就会恢复;有的家长甚至会隐瞒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过往经历。经过详细沟通,大多数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做好后续工作。

五、辅导员应如何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思想教育、谈心谈话是辅导员的“看家本领”。每一位辅导员擅长的领域不同,面对的学生心理问题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辅导员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谈心谈话技巧,当好学生的心灵守护人。

edafce3ea40b187eb2df481eb4321706_786c2b5857914d6b86e14966076cf1cd.jpeg

建立信任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主动关心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让学生遇到问题愿意主动诉说、主动求助,同时,当学生向你求助时,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在大学里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贴心人。

提升理论知识储备。除一些基本心理学常识外,辅导员必须get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基本文件: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预防为主开始成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建立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增强实操技能。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提升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发挥辅导员谈心谈话天然优势,是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要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情绪管理,引导学生学会寻求和接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乐观面对心理问题。

明确角色,发挥好中介作用。辅导员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尚不具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知识与技能。当我们面对心理问题学生时,能做的更多的还是倾听和陪伴。辅导员活跃在学生工作的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充当着学校各部门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面对心理问题学生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问题,发挥好中介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医院。在能力范围内时,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在能力范围外时,要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发挥好纽带作用,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做好家校沟通,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在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形成建设性谈话而不是简单的情况告知。沟通过程中辅导员需描述所了解和观察到的学生真实问题,建议家长分享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长日常观察到的学生情况,帮助学校和家长多维度多视角了解学生情况。此外,在尊重家长自己的判断和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家长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担忧,建议家长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多倾听、多理解学生,而不是追问和指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最后,与家长建立同盟关系,共同协作,帮助学生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学生状况。通过日常谈心谈话、建立班委-学生信息收集制度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动曲线,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档案。还要持续跟进学生心理问题恢复情况,善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面对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学生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如何做好自身心理调适

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和直接性、琐碎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只是一名基层学生工作者,围绕学生、关心学生、关照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职业规划、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突发危机,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超长待机”状态,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面对频发的学生心理问题,面对学生诸多的负面情绪,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也要学会自我调适,学会自我解压,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情绪管理,学会有效地调整情绪、释放情绪,学会培养积极的工作心态。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但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就是“万能钥匙”,作为辅导员,我们也需要正视自己工作中的“不完美性”。要知道,乐观向上的辅导员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能量满满的辅导员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向上。


收藏 投诉
存在心理问题的事实,觉得学生心理问题仅仅是压力大的表现,很快就会恢复;有的家长甚至会隐瞒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过往经历。经过详细沟通,大多数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做好后续工作。五、辅导员应如何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思想教育、谈心谈话是辅导员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