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以红色书信为载体,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 ——武汉理工大学《信·中国》专栏的建设与探索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 张德来、王黎、黄浪 2022-04-21

红色书信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其中蕴含了强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意蕴。将红色书信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切感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断激发拼搏斗志。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红色书信为载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信·中国》专栏,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深入挖掘红色书信及其背后的革命故事,生动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探索构建“微时代”思政教育新模式,着力打造红色“微课堂”,切实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 “四史”学习教育,在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和各级部门指导下,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了《信·中国》专栏,以红色书信为载体,通过朗读红色书信、介绍书信作者、讲述背后故事、分享读者感悟、撰写编者寄语、交流学习体会等方式,传递红色书信中饱含的“信仰、信念、信心、自信”,把尘封的红色书信转化为公众号消息,定期推送给学校师生群体,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

以声音传真情,以书信叙历史。《信·中国》采用朗读书信的形式,尝试将新媒体与红色书信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热爱用声音传递和分享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上下课途中,还是在睡前饭后,大学生都可以通过《信·中国》专栏聆听、研学红色书信,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信·中国》每一季推文聚焦一个主题,既回顾历史,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每一期推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沉浸式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组建专栏制作团队,构建合理的工作格局

2019年1月,机电工程学院成立网络育人工作室,打造《信·中国》书信育人品牌,安排专职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并从各年级中挑选具有音频制作、文字编辑、公众号排版等方面能力的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组建了《信·中国》专栏制作团队,并于同年3月成功推送第一期内容。专栏建设过程中,学院党委确保专栏的政治方向正确,制作团队主抓专栏的建设,学生党支部积极提供专栏内容,形成了“学院主办,团队主建,支部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精心内容设计, 打造网络思政“微课堂”

《信·中国》专栏每学期推出1季,每季包括多期推文。专栏结合时代特征和时间节点制定每季推文的主题,学生党支部根据主题要求,负责搜集和确定合适的红色书信,向制作团队提供朗读音频文件及微信推文各模块的文字、图片内容;制作团队负责对朗读音频进行剪辑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同时对微信推文进行深度编辑、制作;微信推文在得到制作团队指导老师及学院领导审核通过后,围绕学院十大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节点图,在学院微信公众号上有序推送;微信推文推送后,通过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学生交流座谈会、开辟反馈渠道等方式,及时搜集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在增强学生参与感的同时,也不断优化专栏的模块布局、扩大参与范围、丰富信件题材,推动专栏的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推文一课堂”。

(三)构建育人矩阵,深化思政教育

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四个结合”,即将研学《信·中国》专栏内容与开展学生党校培训相结合、与开展党课学习相结合、与开展团课学习相结合、与开展年级周会相结合,构建育人矩阵,有效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工作,深化育人成效。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联动,引导学生党员、团员深入研学《信·中国》专栏推文内容,交流学习体会,强化学习成效,使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开辟了育人新阵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信·中国》专栏自开办以来,始终以“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精心选取信件题材,充分发挥新兴传播媒介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思想大餐”“听觉盛宴”。截至2020年底,《信·中国》专栏已推出5季34期,朗读书信25000余字,累计录制朗读音频时长200余分钟,编辑近2万文字,阅读量达到15000余次,开展研学活动50余场,收到学习体会500余篇,共计30万余字,被多个校院两级媒体宣传报道,同时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专题报道。

2.构建了育人新模式,网络思政工作经验不断推广

《信·中国》专栏负责老师受邀在学校举办的多场辅导员工作沙龙上汇报相关经验,并在学校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上结合《信·中国》专栏建设等实际工作主题,进行了新媒体相关工作经验交流,同时还与桂林航空工业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了网络育人主题的校级交流,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借鉴《信·中国》专栏育人模式,以经典诗词为载体,联合打造了《青春·朗读者》基层党建微品牌,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也取得了良好效果。2020年3月12日,学校110余名学工同仁依托线上辅导员工作沙龙,挖掘书信育人中的思政元素,共同探讨红色书信中蕴含的信仰和力量。

3.激发了奋进力量,让主旋律更高昂

每一封红色书信都传递着力透纸背的信仰之力,每一个鲜活的党员事迹都闪烁着党性光芒,学院将研学《信·中国》专栏内容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范畴,依托学生党校、年级周会、党团课等载体,坚持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微课堂,通过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艰苦的工作作风,促进大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自信”,激发了强大的奋进力量。有同学评价说:“《信·中国》专栏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党史和优秀党员事迹的载体,通过一封封书信这个纽带,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能够感受老一辈的那份初心与使命,增强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

(二)主要经验

1.坚持“三高”的建设原则

《信·中国》专栏坚持高质量信件、高质量文案、高标准审核的“三高”原则。每期推文选用的红色书信均从十几封甚至上百封信件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高质量信件;每期推文里的文字内容均经过几轮修改才最终定稿,力求成为高质量文案;每期推文均经过高标准审核修改后才予以发布。坚持“三高”的建设原则是《信·中国》专栏广受欢迎、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2.坚持“四个结合”的发展思路

《信·中国》专栏内容从朗读红色书信切入,回顾红色历史,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致力于成为青年学生的红色“微课堂”。坚持与学生党校、年级周会、党课、团课“四个结合”的做法,能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读者,从而增强制作团队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注重把握推文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信·中国》专栏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推文主题,做到因时而变,从而使推文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疫情发生后,《信·中国》专栏主动谋划,积极运用战“疫”鲜活素材,邀请学校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与学生共同朗读一线抗疫人员的请战书及感人至深的家书,推出了战“疫”特别季,深情讲述共产党员面对疫情冲锋在前、不畏生死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与榜样对话、与时代共振,增强抗疫信心。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开始后,《信·中国》专栏聚焦周恩来、任弼时、聂荣臻、叶剑英、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引导广大学生学习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勤奋好学、苦学本领的学习态度。为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信·中国》专栏第4季聚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1.强化引领,持续建设《信·中国》专栏

《信·中国》专栏将继续挖掘和讲述红色书信及其背后的故事,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党史学习,引导广大师生对党忠诚,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继续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推进学校“十四五”期间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程建设。

2.丰富表达形式,增强吸引力

在“音频+图片+文字”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尝试加入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强化内容表达,通过剪辑历史纪录片还原书信所处的历史背景,通过漫画凸显表达意境,进一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3.运用青年语言,增强互动交流

在坚持政治正确的基础上,调整语言表达风格,适当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增加互动交流模块,不断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收藏 投诉
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