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精准服务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

来源: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谷溪 2024-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自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十余年来,我国学生资助特别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发展迅猛,资助体系不断健全、资助力度不断增强、资助领域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奖、贷、助、减、免、勤、补”的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了以“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国家用不断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织起了一张人民满意的“兜底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资助育人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需求,尤其是民办高校,此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是民办高校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资助工作的特点

1、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健全,形成新体系。做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考入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三不愁”,入学前助学贷款解烦忧,入学时绿色通道轻松走,入学后各种奖励全都有。

2、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迈向新台阶。据《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全国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年投入资助资金2668亿元,资助学生15251万人次,因贫失学、辍学已成为历史,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资助对象更加精准,建立新机制。在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资助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艰苦专业和国家亟须专业倾斜;在确定资助标准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落实资助政策时,建设应用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资助数据管理效能;在监督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由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机制,多措并举,多方发力,确保资助对象更精准、更公平,资助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高效。

二、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够规范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资助育人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大数据的支撑,未能建立一套客观评价认定体系。个别学校还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表”形式化、利益面前缺乏诚信、民主评议靠人气等,且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只需学生自我承诺真实即可,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存在差异,各班级的贫困生名额也存在差异,无法形成统一认定标准。导致部分学生非真正困难而获得资助,导致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开展对象缺乏准确性。

2、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由于民办本科高校自身运营和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资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尚未将育人工作和资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

一是在新形势下,部分民办高校仍使用传统的资助工作方法,精准化推进资助工作力度不够。二是部分高校和资助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来开展资助工作,致使资助育人工作成效不明显,资助育人活动没有吸引力。三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了显著变化,他们自尊心强、受挫折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传统的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容易导致资助育人无法精准落实。

3、各项资助方式在资助体系中相互缺乏协调,存在国家奖学金对贫困生覆盖面过小、学生和家长申请助学贷款有顾虑、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学费减免比例较低等问题。

4、精准资助育人的导向功能仍须加强

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学生与公办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特殊性。由于高考失利或者其他原因考入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卑感或者失落感,对于原本成绩优异或者自尊心较强,想要通过高考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来说,录取民办本科高校,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则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二是在资助体系的构建上,还停留在如何分配资助名额和资金层面上,对资助育人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感恩、奉献、责任”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三是有些受助学生没有将获得资助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而是将资助资金用于高消费方面,肆意挥霍,甚至产生攀比心理。四是高校对资助资金发放后的跟踪监督不足,没有形成监督机制,导致助学金的正面导向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弱化。

三、精准服务背景下民办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

加强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关键是“精准”二字,要从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育人的三“精”入手,探索精准服务背景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可行性路径。

1、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1)针对民办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认定流程来避免。首先,在基于制度公开、公正、透明的基础上,要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系统与学生的校园一卡通互通互联,从学生入校开始,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生校园卡日常消费情况、手机支付消费情况等,实行动态化管理,从而为高校资助工作人员更科学、更准确地开展精准认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次,要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大家访”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进行家访”或实地家访,做到资助工作有据可依保证做好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

2)各学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要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对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要重点予以保障,可结合实际给予较高档次(标准)资助。各地要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中“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家庭的学生予以关注,根据学生资助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及时纳入资助保障范围。

2、精准帮扶

1)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保证经济资助的前提下,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出发,个性化定制资助方案,以达到到精准帮扶的目的。民办高校应在执行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借助社会力量来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子。

2)实行分类服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除了实行“奖、贷、助、减、免、勤、补”等国家现有资助外,还可以实行如“困难学生临时补助”、“春蕾计划”“助学计划”等方案,实行一人一方案,有针对性地分类资助帮扶,增强资助的针对性,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3、精准育人

1)以“三全育人”为主线,将资助育人贯穿各环节。在国家奖学金评选和发放环节,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踔厉奋发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和发放环节,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和榜样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在服兵役教育资助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牢正确的国防意识和择业就业观。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入融合,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资助典型、感人案例宣传,发挥榜样人物现身说法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努力实现“今天是受助人,未来是施助人”的育人目标

3)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开展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诚信”为主题,开展诚信班会、签字意识、升旗仪式、征文比赛、微视频创作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以“感恩”主题,培育学生感恩的情感,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以“自强”主题,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成才历程,鼓励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夯实自我发展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

4)以新媒体为平台,打造资助育人新模式。合理运用新媒体,创新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校园网作为校内主流媒体的作用,及时宣传好各类国家资助政策、勤工助学动态、资助典型、励志故事等。搭建“微博”“QQ”“微信”“抖音”实时交流平台,不断拉近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高质量、高效率解决学生所遇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05). http: //www. moe.gov.cn/srcsite/A12/s7060/ 201712/t20171206_320698. html.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 关于印发《2022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的通知(教助中心〔2022〕10号)[EB/ OL]. (2022-03-08). http: //www. xszz. cee. edu. cn/ index. php/shows/6/7506. html.

[3] 牛晓锋.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模式探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 18(5): 99-101.

[4] 王贝贝, 刘海明. 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多元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 煤炭高等教育, 2021, 39(6): 89-94.

[5] 买小娟. “三全育人”视野下北方民族大学精准资助育人实践研究[D]. 银川:北方民族大学, 2022. 


收藏 投诉
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及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探索构建出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