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高校辅导员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策略

来源: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静 2023-07-18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重要教育力量,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要适应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工作变化,采取各类有效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国家所出台的各项扶助政策,确保资助育人工作能够良好开展和达到切实的育人成效。基于此,从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出发,针对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中的相关困境进行研究,对资助工作中的现实困境进行讨论,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贫困生;资助育人;

 

高校贫困生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同时也直接影响高校育人质量。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贯彻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开展资助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基本需要,享受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发展需要则是最终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及其育人实效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资助育人中的资助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中的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体现为育人活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高校资助育人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物质性保障,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支持,在各项方式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应该顺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时调整资助育人的方法和措施。

(二)精准扶贫思想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是精准扶贫的一部分,归属于教育扶贫的范畴之中。新时代教育扶贫工作持续深化,高校资助育人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的精准扶贫指的是在日常的管理中,更精准地识别困难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难处、更精准地进行针对性扶贫工作。同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能仅限于在资金资助单一的方面,更要从价值观培养等精神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综合提升。总之,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确保做好分层分类精准资助,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理论

高校资助育人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资助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不断强化育人体系建设,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融入价值引领。与此同时,资助育人还注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既从育人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又注重教育的连贯性,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发展需求,将思想引领围绕学生入学教育、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等发展的全过程。资助育人既要满足学生成长基本的需求还要满足了学生成才的多维诉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资助育人机制较为单一,资助政策宣传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已经迎来“00后”新生代,这类群体学生普遍成长环境优渥、互联网基因与生俱来、性格独立自主、渴望自由、性别归属意识强烈,整体上呈现出多样且鲜明的特征。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机制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教育讲座、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道德浸润、能力拓展与精神激励。这种陈旧的宣传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缺少参与的热情,宣传渗透率有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很难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同时,资助政策的宣传大多数停留在学生层面,忽略了对学生家庭的政策宣传,没有搭建好家校良性沟通的桥梁,导致资助工作难以推进,收效甚微。

(二)困难等级认定难,存在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对贫困生基本情况的总体把握,是发放国家奖助金、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等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做好一切资助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困难认定过程中,评议工作多局限于学生自己填报的个人材料和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介绍,加上部分地区政府部门或资助单位在开具贫困证明材料。面对资助政策,部分“伪贫困生”并没有较高的思想意识觉悟,缺乏诚信意识,抱着不要白不要的错误心态,在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情况下仍旧申请资助补贴,相反某些“真贫困生”出于自卑的心理不愿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放弃对资助的申请,使得资助资源并没有落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在评审过程中,还会掺杂一些个人的主观意识,因为相对了解的多少和熟悉程度会使赋分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这自然就会导致认定结果具有不合理性。同时,因为学生的众多,并且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全国各地,所以辅导员要想对所有贫困生一一审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目前辅导员在进行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三)重经济解困,轻育人教育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多的侧重于做好物质帮扶,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境,重经济解困,育人工作进行的较少,即使是开展活动,育人工作大多是搞一些较为单一的活动,缺乏新颖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育人成效甚微。然而做好资助工作只是做好了资助育人的基础性工作,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境只是其中的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标。资助育人的目标是要努力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真正做到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高校资助育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资助同时也要做到育人,资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育人,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要始终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资助宣传策略,探索个性化资助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要建立定期资助政策宣讲机制,使其成为一项日常工作。同时要把握学生受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内在规律,结合重要时间点来开展工作,例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时机将政策文件、核心理念和实施细节传输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将相关政策走进学生心里。同时辅导员还要注重挖掘关键事件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解决现实困难的同时,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转变。提升对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的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育人工作与自我成长的同向同行。     

全媒体时代,资助政策宣传应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终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资助政策搬上网络,丰富传播形式,以学生愿意接受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信息分享给学生,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帮助,精准把握资助对象的特点及实际需求,通过订单式资助育人机制最大程度地去实现感动人心、培育情感、引导价值、养成美德。

(二)动态管理,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每年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需要及时、准确摸清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可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学生的一卡通食堂消费情况、超市购物情况等各类信息,结合家庭情况调查表、同学反馈、与学生交谈等作为补充信息,通过多渠道、多主体、多方式力求对学生家庭状况有全面真实的把握。做到对不主动申请资助的 “隐藏困难生”进行精准识别,对主动申请资助的 “伪困难生”进行准确甄别。辅导员要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开展周期性家庭走访调研、电话访谈,加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密切交流,强化学生动态信息的存储分析。

(三)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

在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帮助、精神的鼓励、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辅导员应以“资助育人”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真正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1]王怡岚.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资助育人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5):254~255.

2]胡宗群.精准扶贫视域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17:71~72.

3]仲晓谦.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创新资助工作的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148-149.

收藏 投诉
从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出发,针对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中的相关困境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