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场域—惯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王媛媛 2023-05-16

 摘   要: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但手机成瘾现象在当前青年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本研究主要基于“场域-习惯”视域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提出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系统、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滞后、知识焦虑是大学生出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并尝试从突出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做实做细做好思政课、强化辅导员作用、创新开展“第二课堂”等四个方面提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策略建议。

关键字:手机成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进步,手机更是朝着智能化方向快速智能更新迭代,调查显示,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率达到100%,且手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遍出现了手机依赖甚至成瘾的现象,对自身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情绪控制、睡眠质量、意志力、行动力等均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害。2021年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提出具体明确要求,着力推动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会效果。

“场域—惯习”理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是密不可分的,场域是惯习的场域,脱离场域的惯习也是不存在的”。把高校作为“场域”,调查研究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惯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作用。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调查

为更好了解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本研究面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7.96%。

一是手机成瘾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发现,手机使用在青年大学生已成为普遍,其中83.96%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长超过四个小时,27.29%的大学生则超过八个小时。超过50%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对手机的依赖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为自己出现手机成瘾现象,占比54.17%。同时发现46.89%的大学生表示出现过睡前玩手机因瞌睡被砸脸的现象。

二是手机对学习的直接帮助小。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聊天、视听娱乐、新闻资讯、手机游戏、网络购物,分别占比91.04%、82.29%、80.13%、76.83%、61.67%,主要以自身生活便利为主;利用手机听取课程直播、专业知识查找、学习交流(钉钉、腾讯会议等)的占比仅为18.34%。

三是手机成瘾出现后的反应不一。调查发现,在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后,学生对此的反应不一,50.77%的大学生想过尝试减轻这种现象但未实际行动;44.23%的大学生想过减轻此类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5%的大学生完全没有想过减轻此类现象,并认为是正常现象,不用改变。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原因分析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够系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入学时都有设置,但如何引导大学生随着知识系统的完善、社会阅历的增加等动态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网课,极大方便大学生们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缺少全面引导、缺乏深度思考、为了学分上网课等各种问题。从高中时期“一心考大学”的目标明确阶段过渡到大学时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阶段,学业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挫败感甚至逃避的现象,这让处于学习和人际关系双重压力之下的大学生迷失自己,导致负面情绪不能合理释放与宣泄,只有在手机里的世界、网游中的自己仿佛能够找到自我。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控力和辨别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利益冲突很难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沉溺于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是高校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滞后。目前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学科融合不够,且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死搬硬套的传统式知识传输依然存在,课堂互动机制不健全,无法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而转向玩手机。同质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从调查结果看,高校举办的社团活动数量少,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处可去”成为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直接理由。高校教育路径创新滞后,教学内容无法与学生、与生活、与社会更好的衔接,运用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新闻/事件进行教学的模式尚未建立。

三是信息爆炸时代引发的知识焦虑。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可以即时有效获取社会热点信息,出于对社会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青年大学生对周边环境清晰准确认知的渴望度越加强烈,手机成为即时获取社会资讯、时政新闻的唯一途径。自身成长、学业发展需要与拥有的信息或者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匹配引发了大学生的知识焦虑,他们需要通过手机实现自己与世界互联。同时,大学生知识焦虑以后,索取信息是非理性的,不能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吸收与整合,走马观花式的信息获取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知识焦虑。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预防与解决策略

(一)突出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在入学时,及时组织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专业学习和自身成长成才中,根据大学各阶段对专业、社会、自身的认识深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大学生个体学习奋斗的目标清晰明确。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行业专家、大国工匠等交流,树立成长榜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分析专业前景、社会需求等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策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类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了解社会,在校园场域范围内,明确奋斗目标,充实大学生活。

(二)做实做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加快建立一支政治本领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持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开展“无手机”课堂,转移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精力与时间。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持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是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创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家庭、实习实践情况等信息,建立健全动态跟踪、异常预警、主动谈话等机制,引导青年大学生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手机。主动运用新方式新手段与青年大学交流沟通,综合运用QQ、微信、微博及抖音等融媒体平台,跟踪学生学习成长轨迹做好全方位引导。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状态,与手机依赖、网络沉迷等同学重点谈心,运用心理学手段进行干预疏导帮助大学生走出手机依赖的困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创新开展“第二课堂”。落实好《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具体要求,结合学生专业与学生实际主动指导策划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激发课堂内外青年大学生的活力,并做好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的舆论引导,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组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竞赛,策划开展“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相结合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各类社团、兴趣学习小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探索将大学生参与及成效纳入学分机制,引导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和网络沉迷,实现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涛.论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学生的学习[J].课程教学研究,2013(02):18-21.
[2]庞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王媛媛,艾顺来,刘佳,李建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46-47.

 

IQDP%[OMG9X2EY8@EZA)R$T.png

收藏 投诉
本文基于“场域-习惯”视域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