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碳目标视角的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王媛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摘 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消费观念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基于双碳目标实现,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强化双碳目标与思政融合、注重降碳通识教育、打造零碳试点示范、创新低碳实践活动、构建低碳应用场景、营造低碳生活氛围等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
关键字:碳达峰;碳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一、青年大学生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直接关乎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每一个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青年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美丽中国建设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加快推动青年大学生碳普惠系统教育,鼓励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双碳目标、培育低碳意识,主动参与低碳实践,养成低碳生产生活习惯,推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材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对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青年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尚未形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关课题组发布的《全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整体偏低,责任意识较淡薄,参与意识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低碳意识尚未形成,低碳理念传播的广度、深度不够,直接影响到主动践行低碳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校园低碳生活实践顶层设计尚不健全
目前,高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青年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堵点尚未打通,低碳应用场景还不健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占比相对较少。青年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出行方面,且多为社团活动。校园基础设施中低碳节能改造还有待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还未全面推开等等。
(三)青年大学生的低碳生活研究关注不够
根据中国知网CNKI,以“低碳+大学生”、“低碳生活+大学生”为主题,查询发现,2009年至今,分别共有507篇、133篇文献,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且有一定数量的交叉,侧面说明学界对青年大学生的碳教育关注程度较低。同时,研究成果多以现状调查分析、低碳生活内涵探讨、大学生碳足迹测算、低碳意识提升策略、低碳消费行为及实证研究等方面为主,但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的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
注: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25日。
图1 大学生“低碳”生活相关研究成果年际分布
三、青年大学生低碳素养培养路径创新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双碳目标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深化创新发展的生命线,其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夯实思政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重点突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碳内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文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思政课中设置碳达峰碳中和专章;结合时事热点、国家重大政策等,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学细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重点方向,培育正确的世界观、绿色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
突出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探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内容融入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色和国家发展方向,创新设计教学大纲与教学体系,推动青年大学生实现家国情怀培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统一。强化“第二课堂”,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现实,实现专业素养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相结合,让低碳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注重降碳通识教育。
加快研究优化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内容纳入高等教育课程,推动青年大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科学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的教学与考评。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立足区域实际,鼓励探索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校本教材、专业入门教材。
统筹谋划,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碳意识,坚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内容教育在专业领域学的更深,重点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专业中加大课程比重和学习科目,强化专业前沿知识学习,加强碳排放测算、碳捕捉、碳交易、自然碳汇等内容的系统学习;在其他非相关专业领域中,坚持以碳通识、碳普惠教育为主,加大公共课、选修课中碳相关内容比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社会知名企业开展碳主题讲座、沙龙等,全面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掌握碳知识,积极主动“碳”路未来。
(三)打造零碳试点示范,创新开展低碳实践。
加快推进零碳校园试点示范建设,在双碳目标指导下,突出高校专业优势、特色文化和地域风格,基于自然生态的解决方案,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和低碳节能建设工艺,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推动低碳生活理念深入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中、学习中和生活中。全面推动校园既有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同时做好新建校园(区)的低碳化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注重绿色建材、绿色灯具、绿色节能保温设备等运用,探索构建校园清洁能源使用循化体系,实现零排放、智能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感受时代发展成果和生态文明之美。
结合学校特色与专业优势,创新思路与形式,通过“线上+线上”结合的方式开展紧扣时代主题、内容形式丰富、青年学生喜爱、可参与可互动的低碳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创新策划低碳主题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碳排放、碳中和、碳交易、碳汇机制、低碳生活调查、低碳意识培育等社会热点焦点。鼓励引导青年大学生组建碳主题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以校园或校园所在地为单位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测算研究工作。
(四)构建低碳应用场景,引导践行低碳生活
加快建立特色化、全覆盖的校园低碳场景,构建零碳出行场景,推动校内(校区间)通勤车辆电动化,规范校园共享单车管理,引导青年学生低碳出行。打造零碳消费场景,联合校园后勤部门及校内超市、物流点等经营性服务单位,探索特色化的校园碳币体系,明确校园碳币产生机制、获取渠道、运行规范等内容,科学推动碳币在校园内自由流通。创新零碳生活场景,制定标准规范,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节能节水节电器具改造,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备,定期进行考核,对零碳生活践行优秀的宿舍、班级及院系进行校园碳币奖励。
(五)培育零碳成长意识,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加大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制定实施青年大学生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实施方案。整合校内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环境教育场景,创新培育青年大学生零碳成长意识,探索把零碳意识培育纳入青年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融入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鼓励结合专业特色制作文创产品、公益广告、短视频等。
发挥好学校、院系、社团、学生会的优势,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团课、党课主题,策划组织开展低碳主题宣传,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校广播站加大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内容比重,宣传校园低碳达人优秀案例,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有效降低个人碳排放量。加大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志愿者、NGO等公益组织沟通,联合开展青春正行动低碳系列活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积极组织全国性、区域性的环保创意大赛、未来城市(社区、校园)设计大赛、零碳成长辩论赛等活动,激发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10-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2]张文平,闫文鑫.高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探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1,No.234(09):12-15.
[3]刘羿鑫,王俊岭,付斌,于玚,宋宜林,邹京,林慧.北京市大学生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v.33;No.251(07):31-36.DOI:10.13448/j.cnki.jalre.2019.194.
[4]翟建,姜春华.新时代职业高等院校《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构建[J].广州化工. 2020,48(23):205-207.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