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财富创造、高质量发展。但近年来“慢就业”现象明显并持续,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不可忽视的构成。研究认为造成“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后的家庭溺爱、知识焦虑引发的就业恐惧、个性发展多元化选择下的就业意识淡薄等方面,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两课”指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建立精准服务指导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路径措施。
关键字:慢就业;大学生;创新路径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国家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超过1000万,规模也将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目前“慢就业”现象依旧持续,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慢就业”的内涵
(一)“慢就业”的定义
“慢就业”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新兴现象,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科学、规范、明确的定义。综合“慢就业”现象的行为特征,“慢就业”可归纳为:部分大学生没有毕业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的意愿,而是选择以陪伴家人、进修备考、支教、游学、创业考察等形式,慢慢思索自身发展方向再做打算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与“不就业”、“就不了业”有本质不同,“慢就业”不是不就业,更不是没有能力就业,而是个体静心思考、认清自我再做就业决定的过程。同时,“慢就业”也有积极型与消极型之分,积极型慢就业群体会为了自身发展更好、后劲更足科学谋划,有明确的慢的期限,有明确的慢的计划,目标明确,能够慢出节奏、慢出意义;消极型慢就业群体则是因就业恐惧、自我否定等原因导致的害怕就业,久而久之会养成惰性,丧失就业能力,成为啃老族。即使是积极型慢就业,只要慢的时间期限过长,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脱节,都不值得提倡。无论哪种“慢就业”,一旦形成长期的、大规模的“慢就业”,就势必会给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大学生“慢就业”情况,本研究面向大学生发放问卷520份,有效问卷506份,回收率97.31%。在调查的对象中,产生焦虑,就业压力巨大的比例为49.01%;社交恐惧,不愿与他人交流,其比例为14.23%;出现自我评价偏激,自负或自卑情绪的为8.89%;性格大变,趋于自闭、抑郁、内向的情况,其比例为1.78%,其他情况占比26.09%。依据实际调研发现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慢就业”的形成与家庭有直接关系,家长支持和一定的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保障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红利持续释放,稳定的、多元化的且持续增长的收入保障了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也成为“慢就业”现场产生并持续的现实土壤。一部分家庭的父母有“孩子小”、“不着急”、“家里不缺孩子这点钱”等溺爱心理,不愿意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不能正确引导、督促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
(二)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知识焦虑。万物互联时代的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加速。大学生除了系统的课堂知识外,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充斥着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出于对社会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专业以外的知识需求、对社会热点信息的获取要求越来越高,“越努力越学不完,还有很多想学但没时间学”的紧迫感越来越重。同时,部分大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就业立场不坚定等,在被调查的509名调查对象中,只有16.6%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这种自身成长需要、社会认知需要、学业发展需要与拥有的知识或者获取知识能力的不匹配加剧了大学生的知识焦虑。同时,还有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消化吸收、知识储备差异与应用创新能力、社交圈层插差异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不足,甚至恐惧毕业就业,成为“慢就业”的主体。
(三)个体发展的多元化的选择方向。除了国家推出的策划举办招聘专场、实施“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强化创业资金支持等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外,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新孕育了共享经济、线上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短视频、云客服、在线教育等内容平台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模式,不受地理空间限制且时间相对自由,为大学生灵活就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方向和多元化选择,毕业生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进行选择。同时,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传统的就业形式与自身脱离实际的想法不符,就业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慢就业”现象蔓延。
三、大学生“慢就业”的应对路径
一是强化就业创业支持顶层设计。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制定就业创业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精准施策。优化高校就业创业考评体系,适度为“慢就业”现象预留弹性空间。选取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模范高校与典型案例,组织做好宣讲工作。探索建设“慢就业”服务平台,加强“慢就业”群体的服务指导。
二是科学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结合新形势和新问题,各地方政府应充分挖掘好区域的新业态就业创业潜力,落实落细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化创新市场机制,科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出台鼓励引导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
三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高校应落实落细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的要求,科学增加课程、学分比重,创新课程设置方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入“第二课堂”,通过“请回来+走出去”相结合、举办丰富的赛事活动等形式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邀请优秀校友回来开展主题讲座;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去参加岗位实习见习,促进学生提前熟悉职场与职业,不断提高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
四是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功能,将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纳入其中,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工匠精神,通过开学第一课、社会热点集体说、名师进课堂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讲透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深挖和凝练各类课程所含的价值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打造课程思政精品案例,实现专业知识、价值引领和育人元素的深度融合,培育新时代就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个体价值实现。
五是建立精准化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建立大学生的成长档案,动态跟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轨迹和就业创业心路变化,科学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就业价值观。强化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运用,建立就业双向选择意向数据库,实现社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精准互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重点做好“慢就业”意向毕业生的谈心谈话工作,深入摸底毕业生发展意向,点对点宣讲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并做好跟踪服务指导。同时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与疏通,预防毕业生因找工作心理压力过大而害怕就业,创新设置就业情景模拟课堂,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王雅芳,陈运普.当代大学生“慢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135-137.
[3]王媛媛,刘佳,赵丽亚,郝永建.供给侧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49):40-41.
[4]刘桂芳,陈燕慧.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慢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4):100-103.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