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定位,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谓的劳动,是广义上的劳动,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统称。对高校劳动教育关注不足,首先反映出劳动观的偏差,认为只有低学历层次的人需要劳动。实际上,将劳动“窄化”为体力劳动,容易助长轻视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心理。其次反映劳动教育观的偏差,认为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在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培养劳动能力,大学的教育自然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伦理品德,掌握经过抽象化、带有总括性的劳动科学知识,而不仅是具体工作或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高校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要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给劳动教育增强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增强社会实践的系统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在校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了解国情民情,将书本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能收到明显成效的活动,必须坚持和发展,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劳动教育加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规范化、制度化,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二是要坚持双向受益的原则,即学校将实践育人作为育人的目标之一。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在劳动中成就未来;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工厂、走下基层、走进社会,感受一线劳动的魅力;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掌握知识技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获得育人实效。
赋予勤工助学的时代性。勤工助学活动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曾出现过两次典范的高峰,第一次是 1920年前后的勤工助学活动, 第二次是1958年前后的勤工俭学活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将勤工助学作为一项光荣传统继承发扬,赋予勤工助学时代性。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个以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 活跃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锻炼了能力,收获了成果,达到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加大公益性劳动的重要性。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活动相比,公益性的劳动对大学生来说,吸引力相对小些。但是,公益性的劳动与大学生联系最紧,也最能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劳动素养。别的尚且不论,仅就高校卫生状况,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差不多每个高校请了不少清洁工人。如果每个大学生真正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有主人翁责任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就不会乱扔垃圾,就会用承包或自愿的方式打扫校区的卫生。高校可以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性劳动作为必修课,加大公益性劳动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修够公益性劳动的学分才可以顺利毕业。这样大学生既参加了公益性劳动,奉献了爱心,又可以修够学分,达到高校的毕业要求。
提高辅导员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关联性。实现劳动教育“五个一”的目标,即:每学年提供一项劳动育人项目、每学年举行一次劳动精神学习沙龙、每学年举办一次劳动专题论坛、每学年申请一项劳动研究课题、每学年组织一次劳动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五个一”目标的建立,实现劳动教育全员全过程覆盖。高校辅导员通过新媒体推出“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青年劳动之声”等评选活动,让大学生评选出身边的优秀劳动者等;通过抖音、微信直播等方便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
总之,是劳动创造了世界。作为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学习,把知识献给人民,把服务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结合点,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最终推动在广大青年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