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打造网络育人新通路,建构学术出圈新模式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李晓静 2023-05-05

打造网络育人新通路,建构学术出圈新模式

一、案例主题和思路

本项目立足互联网+育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存不足诉求,联合新闻传播学领域教授级专家学者推出了“望媒止惑”学术脱口秀系列融媒体节目,打造有深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网络育人战略高地,并实地走入中西部课堂,创立学术“出圈”、教育普惠的网络育人可复制公益“新”模式。传播主流价值观,促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与新媒介普惠,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数字中国”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截至2022年3月,“望媒止惑”融媒体产品全平台播放量突破640万,核心用户广泛覆盖中西部地区的12-25岁青少年以及来华留学生群体。通过全平台、多链路的传播网络持续不断地为当代中国青年提供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引领性的精神食粮,开拓了新时代语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WechatIMG177

案例框架图

1.传播“新”渠道。本项目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视角出发,在团队百万粉丝基础上形成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小宇宙、抖音、微博、微信、小世界七大渠道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融媒体内容矩阵,通过分众化采编和深度内容文创,多屏分发、组合传播。

2.聚焦“新”内容。基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充分利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上海市重点课程等优质资源,联合传播学国内顶尖学者创新专业教育,将新传学科使命和新媒体传播理论深度融合于“互联网+育人”模式之中,以学科专业的视角开发网络育人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学术脱口秀的主要形式,分析中国“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的现实问题,以期项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普惠青少年的教化意义。

3.打造“新”模式。通过与新闻传播学界知名学者的深度合作,依托多维立体融媒体矩阵打造多位学者的个人学术 IP,同时建立学术 MCN 机构作为后备智囊团,为专家学者提供创意和技术支持,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

4.创造“新”成效。展开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实践,带动知名学者以云端形式走入云南、甘肃、西藏、宁夏、陕西等西部八省市的学校课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项目成果覆盖中西部地区与海外留学生等广大青少年群体,为其答疑人生之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

5.整合“新”资源。本项目整合“新”资源,联动政府、学界、业界三方资源,在探索新闻与传播学科助力价值引领融媒体育人新模式的基础上,致力于寻求“网络育人”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平衡点。一方面与上海市委网信办、教委、科委、团市委、上海交大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开展深度对话,参与《上海市关于贯彻落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工作方案》编撰,将项目智慧深度融合于上海市政府系列战略举措之中;另一方面与哔哩哔哩、喜马拉雅、抖音等互联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加入“知识光年青少年科普计划”等专项计划,借助多维立体融媒体矩阵发展知识分享生态,力图打造以传播学为核心的知识科普频道,从“新”出发滋养大众。

二、案例内容

基于“十四五”规划中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规划,本项目聚焦四大网络育人痛点问题 —— 在线知识教育领域市场的增长与割裂、“互联网+育人”领域中内容稀缺、传统“互联网+教育”模式单一僵化、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低水平且不均衡发展,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视角出发,推出“望媒止惑”学术脱口秀系列视频节目,围绕新媒体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将深厚的学术支撑和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探索网络育人、学术“出圈”、教育普惠的可复制公益模式。

云端推进网络育人:以专业化体系化的优质内容抢占舆论高地,实现有深度的价值引领。充分助力学术出圈:搭建学术 MCN 机构,孵化智库 IP,促进学术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探索新型育人渠道:开辟西部支援新战线,革新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努力弥合数字鸿沟,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本项目以网络育人,知识普惠为指导思想,旨在构筑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网络育人阵地,为乡村地区、西部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认识社会、探索世界的窗口。

WechatIMG178

案例内容图

(一)核心载体: “学术脱口秀”融媒体视频产品

邀请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的知名学者参与,助力学术出圈。专家将以青少年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化的方式解读专业化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热点问题,引导受众面对媒介现象进行批判思考,从而增强受众信息识别、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同时助力学术出圈。

1.依托体系化专业知识,抢占舆论高地

依托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以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优质的专家阵营,增强思政内容在网络舆论空间的主流价值引导张力。本项目系列视频以上海市重点课程、国家在建一流课程、交大在线课程项目及课程思政专项“新媒体与社会”课为基点,高度对接思政内容,通过将传播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围绕当前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关注的时事热点、不断变化的学术前沿问题、有趣的媒介话题进行内容生产,持续为当代中国青年提供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引领性的精神食粮。每期视频围绕1-2 个主题展开探讨,同时根据 哔哩哔哩、微博、喜马拉雅、小宇宙、小世界等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内容适配。

前期调研与中期积累相结合,专注内容研发,精进视频质量。在内容研发阶段,针对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受众展开实地调研,了解目标青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个人兴趣爱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内容大纲并确定节目基本样态。在内容积累阶段,以周为单位分析用户数据反哺内容生产,以季度为周期深入调研,优化产品。目前主要搭建以下内容专题:

社交媒体专题——新媒体社交利弊的理论解读,如何用新媒体做好社交、提升社会资本及社会参与;

数字鸿沟专题——聚焦中国城乡儿童的数字使用和媒介技能差距,探寻解决路径(如数字技能培育、社会支持等);

数字素养专题——如何提高信息判断、信息认知、处理信息技能等;

网络谣言专题——后疫情时代或特定热点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谣言如何产生,如何理性鉴别网络谣言,如何判断和信任媒介;

网络追星专题——粉丝文化及身份认同,如何看待并合理引导追星族;手机依赖专题——分析手机依赖的潜在机制,帮助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合理使用手机;

互联网时代的专业规划专题——指导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做好人生职业规划,了解当下就业创业的形势;

自媒体专题——分析自媒体现状和乱象,引导青少年和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主播和自媒体红利;

传媒热点专题——结合社会时事热点,把握青年思想动向,引导青少年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孵化智库IP,着力打造学术MCN机构

“望媒止惑”项目孵化一系列学术 IP,集合承载公益育人的专家智库,打造以网络育人为目标和动力的学术MCN 机构,助力学术出圈,普惠广大中西部青少年和大学生。

本项目通过与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的深度合作,在 哔哩哔哩、微博、喜马拉雅、小宇宙、小世界、微信、抖音平台打造喻国明、胡泳、彭兰、隋岩等10位学者的个人学术 IP。学者们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产品,围绕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事热点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视频进行讨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和反馈,紧扣热点、普及新知,促进学术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在与网友的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既拓宽了新的研究视角,又做到让学术反哺大众。

本项目通过搭建学术MCN机构,为专家学者提供创意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更为落后地区的师生提供与国内知名学者直接对话的平台,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用自己多年来的对新媒体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互联网上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提供广泛而坚实的知识支撑和通俗教育,通过云端的互动,鼓励年轻一代充分思考、热烈讨论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议题,激励广大青少年和大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全面发展的中国青年。

(二)价值衍生:深化良性互动,释放传播动力

加强同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深度互动,充分了解当代青年所思所想,通过粉丝社群运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针对性、方向性指引,在互动中获得节目反馈,进一步赋能内容生产,释放传播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整合优势资源,面向中西部地区进行知识分享,开辟网络育人与西部支援的新战线。 

1.粉丝运营,赋能内容生产

针对望媒止惑栏目的忠实用户,建立望媒止惑微信粉丝群,经营私域流量。基于视频专题内容,发起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以持续的优质社群内容输出滋养用户,培育忠实粉丝;打造宠粉福利,收集粉丝心愿。

2.扎根实践,撬动线下资源

(1)协同上海市委网信办举办数字素养活动月活动

贯彻落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具体要求,协同上海市委网信办举办2022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月,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在上海及周边省市开展网络育人专题研讨会,与专家学者、行业代表进行专题研讨,共同探索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免费向社会开放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课程和资源;在上海重点高校开设数字素养与技能专题讲座、选修课程、教学互动、主题实践等,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

(2)在西部地区开展互动课堂

结合网络视频开展线下演讲和“名校老师进课堂”活动,传播观点、输出知识,弥合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组织“数字教育与网络育人大讲堂”等活动,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学、职校技校、高等院校,基于往期视频内容,开展“数字鸿沟”“就业创业”“新媒介素养”“网络谣言”“手机依赖”等主题演讲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现状,并从社会价值引领的角度,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育人新路径。

三、案例实施过程

本工作室的发展总战略是内容——渠道——平台。

WechatIMG179

项目发展战略

(一)早期战略:多平台、多IP

本工作室早期发展战略是向多平台、多IP发展。以“望媒止惑”哔哩哔哩账号为核心,邀请“新媒体与社会”领域有影响力的多学科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孵化若干学术IP。向多平台扩展,建立微博、微信、抖音等多渠道传播矩阵,积累粉丝,增强用户黏性。

(二)中期战略:学术 MCN 机构

本工作室后期发展战略是从内容输出向渠道服务转型,打造新闻传播学学术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此种模式下,我们将新闻传播学学术领域的PGC(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为学者提供专业创作技术与持续性的创意支持,帮助进行社群运营与渠道分发,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和变现。该理念有助于解决目前国内过度重视娱乐明星,而学术明星相对稀缺的问题。具体而言,出圈学者常常以做客节目的方式提供内容,而缺少自身鲜明的不可替代的IP特质,因此辨识度低,其粉丝黏性与数量难以与娱乐明星相提并论。

(三)后期战略:终身学习平台

“望媒止惑”网络育人工作室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跨学科公益类终身学习平台,创立学术“出圈”、教育均衡、服务社会的可复制公益模式。从渠道服务转型平台建造,将项目打造出的明星学者IP全部内容转移至团队开发App 或小程序上。同时,进一步扩大覆盖的学术领域范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在吸引年轻学者入驻的同时,完善内容生产体系与监管措施,多道把关确保内容质量。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与覆盖范围,始终坚持平台的公益性与开放性。

四、案例核心优势

(一)渠道优势:下沉用户做宽做专渠道

1.七大平台内容矩阵,下沉用户。视频在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小宇宙、抖音、微博、微信、小世界7个渠道上线,覆盖更多用户。同时,根据各个平台的属性包装内容,借助社会化的网络传播、口碑营销,让更多的青少年网民主动接近、积极参与,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实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共建共享。

2.与哔哩哔哩达成战略合作,加入哔哩哔哩“知识光年青少年科普计划”,与有丰富互联网内容产品运营经验的平台方工作人员共商选题、打磨文稿、包装视频,由哔哩哔哩提供入驻认证、内容扶持、专项资金与流量扶持。

3.与喜马拉雅、小宇宙达成内容共创合作,为项目提供包括创作工具、播客沙龙、流量扶持、商业资源等在内的一系列组合拳,助力优质内容沉淀。

4.与抖音、微信、微博、小世界达成媒体资源合作。项目将加入平台的创作者计划,平台为项目提供内容支持、流量扶持、媒体资源、商业化赋能。

5.与上海市委网信办、教委合作全民数字素养项目,系列产品纳入“上海市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推荐内容。 

6.参与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提供兼具科学性、专业性、趣味性的视频内容。

7.与上海团市委、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题研究,针对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数据调查,以第一手资料形成坚实的成果,配合政府做好舆论引导、政策阐释和价值引领。

8.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望媒止惑工作室。工作室借助融媒体平台,聚焦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现实问题,带动知名学者参与融媒体网络育人工作,提升青少年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使学术“出圈”,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WechatIMG180

项目渠道优势

(二)内容优势:立足市场提供优质内容

1.学科优势展现专业自信。新闻传播学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项目以上海市重点课程、国家在建一流课程、交大在线课程项目及课程思政专项“新媒体与社会”课为依托,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望媒止惑融媒体网络育人工作室,带动知名学者参与融媒体网络育人工作,提升青少年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使学术“出圈”,促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与新媒介普惠。

2.提供立足于学术的“网络育人”优质内容。基于专家学者丰厚的学术成果积淀,视频内容满足受众对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知识需求,实现跨学科互动和交流。视频内容关注现实世界和专业知识的联结,既重“理论教化”,更重“观念内化”,增加国情国史的故事性、社会热点的说理性,使内容潜移默化进入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触发真实的情感体验,解决青年学生思想困惑,加强与青年的情感联结。

3.深入用户,贴合市场。团队成员就青少年在“互联网+育人”的现状与实际需求展开调研,针对青少年(尤其是西部青少年)在深度访谈中提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对外交流机会少、社会交往能力薄弱等问题,本项目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优势,聚合优质学术资源,帮助提升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和信息获取能力、启发他们深入使用新媒体技术、引导他们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帮助他们获取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等,对他们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等方面带来长久裨益。

WechatIMG181

项目内容优势

(三)团队优势:聚齐专家共建专业团队

1.教授级专家学者云集。立足本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其他高校同步联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受众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邀请专家教授级别的学者参与,丰厚的学术积淀为视频质量提供保障,以社会事件为契机,以网络共议实现价值澄清,交流思想,解疑释惑,启发思考,凝聚共识,烘托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2.项目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分工明确。团队成员具有新闻传播学、影视系、广告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学科结构互补,各有所长,形成“视频内容策划视频拍摄-视频剪辑-账号运营-商务推广”的内容生产链条,每个节点由专人负责,分工明确,保证专业性。同时,团队成员年级呈阶梯级分布,后备力量确保项目延续性。

WechatIMG182

项目团队优势

优质专家库资源:

1.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执行院长、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2.张昆: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3.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4.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分会副会长;

5.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6.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7.隋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8.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9.廖圣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0.朱春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11.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12.李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晨光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13.魏武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师、知名新媒体评论家、天奇海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知名博客ItTalks 博主;

14.黄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学院资深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

15.韦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16.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四)背景优势:联合政府传播官方声音

1.积极响应政策呼吁。为贯彻“十四五”规划对网络育人的发展要求,落实教育部对“互联网+思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回应国家层面“促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的诉求,本项目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探索“融媒体+思政教育”的育人路径,打造新时代“网络育人”的平台阵地,旨在通过向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普惠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与新媒介普惠,支援西部,助力乡村振兴。

    2.与上海市委网信办、教委、科委、团市委、校党委宣传部合作。与上海市委网信办、教委合作全民数字素养项目,系列产品纳入“上海市 2022 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推荐内容;参与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提供兼具科学性、专业性、趣味性的视频内容。与上海团市委、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题研究,针对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数据调查,以第一手资料形成坚实的成果,配合政府做好舆论引导、政策阐释和价值引领

WechatIMG183

项目背景优势

五、案例成果

经过近两年积累,本工作室在七大平台覆盖20余万受众,拥有近200万流量。网络育人覆盖面广泛,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探索构建出网络育人的新体系和新格局,在减少青少年手机依赖、辨别网络谣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上海市金奖、全国铜奖,获上海市委网信办等多部门与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尤其认同项目在缩小西部和落后地区青少年数字鸿沟等方面的积极社会意义。

(一)网络育人覆盖面广泛

通过七大平台的矩阵化运营,本工作室在网络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运用新媒体,本工作室推动思想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面对网络虚拟现实性对人的影响日益增大,本项目一方面重视网络育人工作,整合优质学者、学术以及学校等多方面资源,建立多IP、多平台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项目内容的网络影响力;另一方面,注重网络育人与现实的结合,将项目内容推广至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网络育人覆盖面,做实事,见实效。

截止2022年4月1日,工作室在多平台上网络育人效果显著。在哔哩哔哩等多平台视频播放量总计高达192万,累计粉丝量超过20.5万,网络育人覆盖面广泛。

WechatIMG184

项目网络育人成效

1.望媒止惑网络育人模式多平台均取得亮眼成绩

微博获多位大V转发,单支视频播放量近20万。平台同样围绕“望媒止惑”IP,以长视频以及专业文章为核心内容,获学术大观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等大V转发,进一步扩大网络育人受众范围。

QQ小世界账号受官方账号推荐,累计播放量近100万。QQ 小世界、抖音以及视频号各平台更新短视频产品30余个,累计播放量近100万,其中多支短视频播放量超20万,获“小世界优质知识创作者”的称号。

在喜马拉雅平台曾多次登顶新品榜Top10,最高记录冲刺至Top2;在小宇宙平台取得新星榜Top5 战绩。音频形式内容更能够充分贴合当代年轻人的碎片化时间和“阅读”习惯,是网络育人模式探索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哔哩哔哩平台IP累积粉丝近2万,跻身知识分区实时排行前0.1%。围绕平台产出20余个网络育人产品,其中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社恐话题的单支视频播放量达4.3万,讨论热烈;学术与生活、网络谣言、表情包、元宇宙解读等专题视频广受好评。

2.望媒止惑项目在网络育人上现实成效显著

以周为单位基于对日活、受众互动、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本项目建构了系统清晰且动态更新的受益群体画像报告。

项目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作用于现实并成效于现实群体。本项目受益群体庞大且特质多元,其中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为核心用户人群。在地域方面,53%的用户来自西部地区,辐射全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和乡村地区;在性别方面,男性用户居多,但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在年龄方面,12-25岁用户居多,同时覆盖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等多元群体;在职业方面,以学生群体为绝对主体,老师、白领、公务员也占据了一定比例。由此可看出,本项目受益群体具有鲜明的受众年轻化、跨地域的特征。

WechatIMG185

项目受益群体地域分布

值得关注的是,本项目受众包含近10%的来华留学生用户,他们同样是本项目的受益群体。依托于新媒体,本项目为来自23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社会的新渠道,将最真实的中国传递给留学生受众的同时,告知其媒介特性与传播知识,授之以“渔”,帮助其通过多多接触媒介来接近现实社会,了解真实中国,改变自己的偏见,同时改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这些来华留学生,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言人”,他们用最具本土本色的声音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深入各个社区、家庭,将中国道路介绍给更多渴求走出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有志青年、少年,提升了传播的深入度,增强了传播的可信度。

WechatIMG186

项目融媒体内容矩阵收益

凭借优质的内容生产,高质量地完成网络育人的任务,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均有亮眼表现,成为知识科普、观点分享领域的新秀,在B站跻身知识分区排行前0.1%,斩获喜马拉雅新品榜Top2、小宇宙新星榜Top5,在微博获学术大观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等大V转发,进一步扩大视频获益群体。

此外,本项目经过调研充分了解当前网络思政工作的现状和短板,针对性地改进视频内容,显著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深度、广度、高度、精度,在网络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例如,本项目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社恐话题的单支视频弹幕讨论热烈;譬如在收到读者后台对于“社恐”话题的期待后,项目组推出了视频“社恐?怎样做好网络社交?社会网络?亲密关系?网络印象管理?传播学”。该议题深受广大青少年受众关注,并在评论区引发了热烈讨论。

“谣言止于智者?交大老师解读俄乌冲突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视频则进一步引导当代青少年反思何为“客观的真相”,加深对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各自所存在的优势与问题的了解,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媒介素质,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向专家学习,逐步成长为具有理论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WechatIMG187

WechatIMG188

WechatIMG189

视频推出后的评论

(二)网络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网络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项目组的艰巨任务。本项目通过整合学者、学界以及学术等多方面资源致力于服务社会,将互联网这样一个最不稳定的变量变成项目助力因素,结合专业化资源,本网络育人项目的专业性特点也得以体现。通过深厚的学术资源支撑、专业化运营团队支持,本项目构建出专业化网络育人新模式,网络育人质量也得以显著提升。

本项目通过网络线上调研以及深入西部城市如兰州等多个地区推广项目内容,了解受众需求以及最真实的受众反馈。调研发现:

WechatIMG190

实地调研探索西部地区青少年实际需求

受众的反馈与评价极高。本项目视频播出后,收获了众多用户沉淀。从用户评价来看,87.9%的用户表示喜欢“我们的节目”,表现为积极参与收藏、点赞、发表弹幕等互动行为。从用户粘性来看,视频完播率和复看率高,30 天活跃和互动粉丝占比高,由此反映出用户忠诚度高。同时从线下调研来看,本项目受益群体均对本项目有着极高的评价。

WechatIMG191

受众对项目喜爱程度

本项目在专业知识传播、启发批判思考、缩小知识鸿沟和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并助力他们成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节目知识传达和思维启发的题目中平均得分为4.20分(选项分布1-5)。绝大部分受众都认为节目能够有效弥合教育资源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并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连接和个人发展。在评估节目缩小地区差异、提升青少年社会发展的题目中平均得分为3.86分(选项分布1-5)。

WechatIMG192

项目评分

本项目围绕东西部教育差异、节目内容、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等话题,深入田野开展实地调研以探索西部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与期待是否得到满足。

在对哔哩哔哩粉丝进行回访的过程中,西藏自治区的丹增罗布同学表示:“我也是在了解新传相关知识后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媒介使用习惯或者是注意网上网民们的发言,以及面对一些事件爆出来后,不会急着去下结论和去评论,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原来没有了解这些知识,我是根本不会去想事情的背后。在接触过后,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广西韦同学表示,“其实以前不会专门想着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播客、小宇宙的流行这些,望媒止惑这个节目真的提升了我信息获取的效果,就是很神奇,看一遍就会记住,而且印象很深刻,比如讲播客那期,那个创新的扩散理论我现在都记得!而且看完视频之后还去看了这方面的一些内容,所以望媒止惑这个节目也慢慢让我开始主动深入学习、了解、反思知识。”

WechatIMG193

“望媒止惑”受众深度访谈热词词云图

(三)科研成果

本项目依托产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包括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7本:

·李晓静教授:《智能手机使用对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2021)、《新冠疫情中的媒介接触、新闻认知与媒介信任》(2021)、《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媒介与社会发展》(2020)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著作《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2019)等。

·喻国明教授:《“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2018)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著作《解析传媒变局》(2002)等。

·彭兰教授:《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2019)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著作《网络传播学》(2009)等。

·胡正荣教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2015)、《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2017)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论著如《媒介的现实与超越》(2004)等。 ·周勇教授:《新闻联播:从信息媒介到政治仪式的回归》(2015)、《电视会终结吗?——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模式的颠覆与重构》(2011)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论著如《影像背后: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2014)等。

·隋岩教授:《视频博客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2018)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论著如《网络语言与社会表达》(2021)等

·金兼斌教授:《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2003)等多篇论文。论著如《我国城市家庭的上网意向研究》(2002)等

·胡泳教授:《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2017)、《网红的兴起及走向》(2017)等多篇论文。代表性论著如《网络为王》(1997)等。

·魏武挥老师:《自媒体:对媒介生态的冲击》(2013)等多篇论文。

……

(四)服务政府与社会

本项目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能,注重服务于政府与社会,致力发挥本项目最大能量:

WechatIMG194

协同上海市政府开展数字素养活动月:本项目协同上海市委网信办举办 2022 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月,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与上海网信办就数字素养议题开展战略合作,主笔编撰《上海市关于贯彻落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工作方案》。同时,在上海及周边省市开展网络育人专题研讨,与专家学者、行业代表进行专题研讨,共同探索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免费向社会开放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课程和资源;在上海重点高校开设数字素养与技能专题讲座、选修课程、教学互动、主题实践等,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

“名校老师进课堂”科普活动:开展线下演讲和“名校老师进课堂”活动,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组织“数字教育与网络育人大讲堂”等活动,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学、职校技校、高等院校,基于往期视频内容,开展“数字鸿沟”“就业创业”“新媒介素养”“网络谣言”“手机依赖”等主题演讲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现状,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育人新路径。

创办网络育人工作室: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 望媒止惑工作室。工作室借助融媒体平台,聚焦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现实问题,带动知名学者参与融媒体网络育人工作,提升青少年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使学术“出圈”,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六、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基于对当前青少年思政教育现状的细致分析,可以明确网络育人作为教育的一个细分领域在未来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立足于当下网络育人的发展图景,我们项目还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寻找切入口:

(一)多维融媒体平台

1)为更广泛地辐射到多元受众群体,本项目建设了七大渠道(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小宇宙、抖音、微博、微信、小世界)的融媒体内容矩阵;

2)实现多屏分发、组合传播的立体化传播生态。

(二)聚焦公益育人

1)本项目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的12-25 岁青少年,致力于提升中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

2)“望媒止惑”试图带动知名学者以云端形式走入云南、甘肃、西藏、宁夏、陕西等西部八省市的学校课堂,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普惠与平衡。

(三)支撑体系完整

本项目背靠政府支持,整合政府、学界与业界三方资源:

1)政府资源:“望媒止惑”项目与上海市委网信办、教委、科委、团市委、上海交大校党委宣传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独瞻政府官方视阈;

2)学界资源: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晓静教授的“新媒体与社会”的系统课程,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望媒止惑融媒体网络育人工作室,并与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参与网络育人工作,提升青少年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3)业界资源:“望媒止惑”以微信为平台落点引流各平台用户进行规模化和系统化的社群运营,搭建稳定的私域流量池以为项目提供稳固的用户支持与及时的市场反馈。

    七、附录

WechatIMG195

站“望媒止惑”主页

WechatIMG196

微博“望媒止惑”主页

WechatIMG197

微博“望媒止惑”主页

WechatIMG198

小世界 “望媒止惑” 主页

WechatIMG199

微信公众号“SJTUNMS”主页

WechatIMG200

微信公众号“SJTUNMS”主页













 










收藏 投诉
本案例立足“互联网+育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存不足诉求,关注新时代青年学生网络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