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A同学,现为大三学生,性格内向,日常生活中多表现为独来独往、寡言少语,但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活跃”。他倾向于通过网络途径向亲朋好友及教师发送长篇文字,倾诉其所认为的不公遭遇,并频繁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诸如“读书无用论”、质疑学校教学质量、指责教师专业水平,以及认为父母“努力不够”导致其生活困顿、学业受挫等言论。在大二下学期,A同学再次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发布学校强制学生进入所谓的“不良企业”进行实习的言论,并指责我作为学校的一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剥削”学生权益的“协助者”角色。事实上,学校并未安排统一实习,该生因未能及时找到实习单位,担忧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才在社交平台发表了极端言论。
二、案例分析
1、外部归因谬误与学业困境的累积
A同学缺乏自我反思能力,在面对挫折时往往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而忽略自身问题。例如,在团队项目中遭遇学业困境时,他未能从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中寻找突破点,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同学的排斥、教师的教学风格、机房的开放时间以及父母的“不努力”。他试图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学习动力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外部归因,不仅反映出他在应对挫折时的脆弱性和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也暴露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期望他人迎合自己的需求。这种自我中心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他与集体的疏离感,使他在接纳他人支持和反馈时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陷入更加孤立和困顿的成长境地。
2、家庭支持匮乏与自我发展受限
由于家庭情感支持长期缺失,A同学逐渐形成“被忽视”心理,认为唯有通过极端情绪或出格行为才能获得关注。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需求的忽视和对过激行为的关注,无形中固化了其惯性化的情绪反应模式,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倾向于采取非理性手段寻求帮助,难以形成冷静自省的能力。此外,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A同学长期缺乏学业支持与情感慰藉,对未来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家庭背景制约了其前途。在此影响下,他频繁在社交平台上宣扬“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这种认知不仅显著削弱了其学业投入,还加剧了对家庭和学校的怨怼情绪,使其难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最终陷入孤立无助的负面情绪循环。
三、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1、全员“ 1+N ”,单主体引领多主体协同育人
全员“1+N”模式以1辅导员为核心主体,联合心理专家、学业导师、任课教师、朋辈和家长等N 个多主体,多方力量协同育人。
A同学问题复杂,单一主体难以有效干预。为更好解决问题,我作为辅导员,主导信息收集、问题分析及成因剖析,并协调各主体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通过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精准助力其发展。针对A同学通过“突出”行为吸引注意及“激进”方式求助的特征,我迅速联系心理专家开展干预。心理专家提供了针对性心理疏导,并为我后续工作持续提供建议。学业导师和任课教师在了解情况后,实施个性化学业指导,在课堂互动中适度关注A同学,定期给予反馈与鼓励。家庭方面,A同学母亲起初对沟通较为抗拒。我通过其堂哥(医生)和堂姐(教师)搭建沟通桥梁,逐步引导家长重视问题,最终促成家校合作。家长在学校指导下优化家庭沟通方式,为A同学的心理重建提供了关键支持。朋辈方面,则通过“1+1>2”的结对帮扶,在学习和情感上双线助力,帮助A同学逐步走出困境。
2、全方位“ 1+N ”,主导场域与多场域协同育人
全方位“1+N”模式依托多元场域,以课堂为主导,联合家庭、网络、宿舍、实践基地及实习单位等多场域协同育人,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全覆盖的育人体系,有效针对A同学的问题实施精准干预。
课堂场域,任课教师与学业导师通过个性化辅导帮助A同学提升学业成绩,助力其顺利完成学业;宿舍场域,通过“1+1>2”朋辈结对模式,在学业和情感上双向支持,既促进学业进步,又增强社交与情感归属感;家庭场域,我与A同学家长定期沟通,家长在了解其情况后加强联系与关怀,为其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安全感;实习场域,针对A同学的职场适应需求,实习单位为其提供针对性辅导,帮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平稳过渡至职场环境;网络场域,我强化A同学的法律意识,提醒其规范网络言行,并结合在线心理辅导,引导其健康表达情感与理性管理情绪,从多维场域助推其全面发展。
3、全过程“ 1+N ”,时空动态衔接与全程支持成长引导
全过程“1+N”是时间节点,是一个相对持续的时间概念。1整个大学生涯,N 个关键时间节点,涵盖了A同学从大一到大三的整个大学生涯,以辅导员为主导,联合学业导师、心理专家和朋辈等多方力量,提供持续、动态的支持。
在大一初期,A同学面临适应性挑战,我通过定期沟通和心理干预帮助其调整心态。心理专家提供情绪调节,学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朋辈协助其建立社交网络并提供课后学业支持;进入大二,A同学遭遇学业压力与社交焦虑,辅导员持续提供心理支持,协同学业导师调整学习策略,朋辈继续在情感和学业上给予帮助。心理专家进行深入疏导,帮助其有效应对压力;大三阶段,A同学开始实习,面临职场适应压力,辅导员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协助其适应职场环境并强化职业认同。学业导师关注其学业进展,确保顺利完成学业。朋辈继续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更好地过渡到职场,确保其全面发展。
四、德育成效
在“1+N”协同育人模式的引领下,A同学实现了从“怨”到“愿”的深刻转变,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
在学业上,他不仅顺利完成课程,还成功获得了国有企业的实习机会,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际交往中,他学会理性表达诉求,积极化解与同学的矛盾,修复了亲子关系,并在家庭中主动承担责任,关心并引导弟妹专心学习。
此外,A同学对自己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不实言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诚恳地向受到影响的人群致以真挚歉意。这一系列积极转变充分体现了“1+N”协同育人模式在促进逆境学生成长中的深远价值与实效性。
五、思考与启示
1、“洞察秋毫”,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剖析能力。以A同学为例,其过激行为和言语让我怀疑该生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经心理专家核查,结果并非如此。经过深入观察与调研,我发现A同学的行为根源在于归属感缺失、价值认同迷茫、外部归因偏差、学业困境及家庭支持匮乏。他倾向通过“极端”方式寻求关注,以期得到解决方案。若辅导员未能准确识别其问题成因,将难以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帮扶措施。因此,辅导员应具备“火眼金睛”的能力,直击问题本质,精准识别问题根源。在复杂多变的学生问题中,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做出准确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2、“三全育人 ”,成为多方主体间的桥梁与纽带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以 A同学为例,其面临心理、学业、家庭等多重困境,凸显出单一教育资源难以应对其复杂问题的现实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必须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层次、多维段、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方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辅导员一定要学会“借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集体力量,才能更好地帮助困境学生。
3、“精准施策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应秉持“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其心理、学业与家庭背景等实际情况,制定精准的干预措施。精准施策不仅是辅导员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育人工作的核心要求。每个学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解决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以A同学为例,他长期遭遇家庭忽视,潜意识中形成了“通过极端行为获得关注”的认知模式。面对此类学生,辅导员应学会“冷处理”,让学生明白过激行为无法解决问题。通过长期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适当的表达方式,提升其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能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