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小康社会一直都是中国人民魂牵梦萦的美好梦想。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提及了“小康”一词,透露出人民群众对小康社会的殷切期盼。不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开始真正在实践层面上得到稳步推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将小康社会作为战略构想,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中。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之作为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定下来,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8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于2020年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如今,小康社会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美好梦想,而是现实化为可感可触的幸福生活。
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每个人心目中的那幅美好图景可能都不太一样。对于置身于城市生活中的人们而言,摩天大楼遍地开花、交通网络联结四方、便捷支付渐成常态、共享理念深入人心、高铁技术享誉全球……这一切都让人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幸福感。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幸福感也在慢慢“遮蔽”我的双眼,“诱使”我以同质化的视角去看待小康社会。
那么,当下的城市生活真的能够代表小康社会的总体样貌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更想全面了解咱们中国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小康社会为什么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现实?在这背后,又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前行?于是我决定深入到中国最广大的、最能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农村、牧区去寻找答案!
雪后的明星村庄
第一次到内蒙古,我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暴风雪,被困火车六小时。到站后,猛然发现,火车站已经被一米多高的雪墙围困。整座城市静悄悄的,没有一辆车,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无奈,我不得不提着行李箱,在冰天雪地里徒步艰难前行,心中不免担忧起第二天的行程。
幸运的是,第二天艳阳高照。不过,道路的积雪依然很厚。我们的车只能缓慢行驶,一点点向目的地进发。兜兜转转,我突然发现道路两旁逐渐垒起了高高的雪墙,甚至有些路段露出了黝黑的柏油路面。此时,向导提醒我们,快到了。我朝前一看,映入眼帘的便是三个醒目的大字——新农村。这名字取得简约大气,正应和了东北人的豪迈。新农村是此行的第一站,它位于通辽市辽河镇南4.5公里处,5072亩的土地上,生活着1260人。在数年间,这个村子从昔日告状成风的“告状村”变为今日和谐稳定的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从环境脏乱差的落后村跃升为国家级文明村。我非常好奇,短短数年间,新农村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迎来如此巨大的蜕变呢?
还未回过神,我们已经到了村委会。刚下车,远远就见到一位身材板正的中年人向我们走来。向导介绍道,这位便是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孙念君。孙书记爽朗一笑,招呼着我们往前走。我不知道,为啥这么急着走?我只能带着疑惑跟着去了。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院子,远远就看到前方的平房里烟雾蒸腾,刚进门,酒香味儿就扑面而来,令人沉醉。“拨开”烟雾,看到两位老伯正蹲在那里分装酒。孙书记和我说,这是新农村唯一一家古法酿酒作坊,在这样的大雪天通过这种方式酿出来的酒,才够醇香。我情不自禁地凑上前接了点酒,尝了尝,真的跟平时喝的白酒不一样。正感叹时,边上的老伯说道:“小伙子,不能这样喝,要接有酒花的酒,那才是好酒啊!”说罢,又给我接了点,一定要我再尝尝。禁不住老伯的热情,我又尝了下。“味道还真的不一样!”“当然,这酒可是我的独门配方酿制而成的呢!”老伯兴奋地说道。“那这酒应该能卖不少钱吧!”“咱都是老实人,一年就酿这么多,卖不了几个钱!”“那您平时家用从哪里来呀?”“以前日子比较苦,我这把年纪,也没文化,只能种种地,啥都干不了。但是,这几年不一样了,观念改变了,我就跟村里五六十多岁爷们组了个工程队,农闲时接一些工程,可以挣一些补贴家用!哎哟,酒还没接好,小伙子,你继续看看,我忙去了!”说罢,老伯俯身继续干活去了!
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酿酒坊。一出门,就看到孙书记正眉头紧锁地打着电话。“孙书记,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了?”“是呀!昨天雪太大了,把我们村的蔬菜大棚压垮了,保守估计损失了十多万元!”对于一般的农村而言,十多万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能一年到头白忙活一场了。孙书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变化,忙补充道:“没关系,再难的日子我们都挺过来了,这都是小插曲!”接着,他顿了顿,露出回忆的神色,跟我们讲起了新农村的一些往事:“新农村其实并非是原生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是从周边村迁移过来的,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农村就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村里盗窃事件频发。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部分村民因为土地分配不均,经常上访,成为人尽皆知的‘上访村’。到了2012年,村两委换届。我当时部队转业不久,又是一名党员,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将我们村建设好,彻底改变‘上访村’的名头,带领大家伙儿把日子过红火了!当时,我顶着家人的反对声,参加了竞选。幸得上级党组织、村民的信任,顺利当选了。我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若是土地分配问题不能解决好,那么,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我对村里的土地分配方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并且想方设法搞新产业,给村民创造增收的机会。比方说,刚才酿酒作坊老板就在村里组织了一支工程队,村里很多大棚的搭建就交给他们。”
话毕,我们来到了村里的辣椒酱加工厂。进门后,孙书记就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了新农村的三大产业布局。根据孙书记的介绍,新农村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建起了辣椒酱加工厂、反季节蔬菜种植、万龙养殖合作社三大产业。首先,与通辽市“好一口”椒业达成10年合作协议,新农村以老村部作为生产厂房入股,同时出设备搬迁费用,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红干椒,自产自销。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能达到40万左右,老百姓年人均增加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其次,与众旺蔬菜合作社共同投资215万元,建设55座高标准春棚,以绿色瓜果蔬菜立体套种和反季种植为主,大棚建成后,能吸纳近50人就业,人均收入每年能提高4000元左右,年可实现集体收入50多万元。最后,在现有驴养殖基础上,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共同入股的形式成立了万龙养殖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年度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映照着雪后的村庄,美轮美奂。再次回到村委会,发现门前道路上的雪已经消失不见,远方还有时不时的铲雪声传来。孙书记对着铲雪的村民喊了一句,“大家伙儿再加把劲,马上就完事儿了!”回过头神采奕奕地对我们说:“瞧,我们的村民自觉吧!以前,我们村随处都是垃圾,苍蝇满天飞,脏水横流。我上任后,就号召全村管好自家门前卫生环境。但是,当时没人听啊!可愁坏了我!后来,我就用‘笨办法’,带领大家伙儿到部分不自觉的村民家里帮助打扫,一边打扫一边跟他讲道理。其实,咱们的村民是非常淳朴的,只要认真干,一来二回,他们也会不好意思不管自家门前卫生,之后,基本上就不用督促都能自觉完成任务了。形成了习惯之后,我们还会定期招呼大家一起打扫集体道路,尤其是遇到这样的大雪天,更是挨家挨户出人一起铲雪,保持整个村子的清洁卫生。现在,我们村的卫生清理费用都可以节省下近10万元,被压垮的大棚的钱就赚回来了!”
看着孙念君的背影,我想,我大概寻找到新农村蝶变的秘密了。这便是党建引领下的能动性彰显。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而“带头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尤为关键。辽河镇党委为了改变新农村旧貌,任命了为人正直、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转业兵孙念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结合村两委换届,为村党支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耿直“BOY”孙念君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一手抓队伍建设,要求村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此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投身到村集体事业的发展上来;一手抓关键问题,聚焦村民切身利益之事,系统规划村集体经济,以此激活村民们的参与性与创造性,推动新农村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正是在“两只手”的紧密配合下,孙念君才能成功汇聚村民们的集体智慧,有效吸纳、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朝着正确的方向,为村民谋幸福、为新农村谋发展。
在新农村,我看到了由内而外散发自信的脸庞,看到了每个人都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场景,看到了大家伙共同努力的干劲……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有党的领导、有事业可做、收入不断增加、人际融洽、环境美好、生活有奔头……这就是小康。而这其实就是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上,才能成长起充满无穷可能性的中国新农村,这可能就是小康社会的真谛吧!
当我们离开新农村的时候,孙念君还在带领着村民们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我相信,新农村在这股子精气神的护持下,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大草原上的现代牧区
1000多公里外的新巴尔虎右旗(下文简称新右旗)芒来嘎查,是此次行程的第二站。那么,它的发展又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芒来嘎查是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15个牧业嘎查之一,位于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南25公里处的大草原深处,我先搭乘当地的通勤小飞机到新右旗、再换汽车奔赴大草原深处的芒来嘎查。在路上,我在头脑中不断勾勒着冬日大草原的样子:一座座蒙古包散布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上,牧民们清晨迎着朝阳喝着热乎乎的奶茶,赶着牛羊马在各家的大草场上驰骋,遇见邻居了,就倚靠着栅栏闲适地攀谈着……
伴着思绪,经过数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芒来嘎查。迎接我们的是芒来嘎查的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据向导介绍,米吉格道尔吉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书记”!作为一名“80”后,他没有远赴他乡,而是扎根大草原,与牧民们一道成为草原上的“最美奋斗者”,先后获得了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还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慰问、勉励。由于行程安排比较紧张,米吉格道尔吉就开着车,带着我们,马不停蹄地直奔牧场。听米吉格道尔吉说,那边正在进行转场前的点羊。而正是这次出行,开启了我的认知颠覆之旅。
在去牧场的路上,我看到了一望无际、杳无人烟的草原,愣是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栅栏。“书记,咱们草原上没有栅栏了吗?”米吉格道尔吉笑笑说道:“去年,我们就拆了栅栏了!”“为什么要拆掉?”“这就要从几年前说起了。我们嘎查的草场种类是比较多样化的,有河边的草、打草场的草、秋营地的草。牛羊马一般是到了什么季节吃什么样的草的,但是,搞了网围栏之后,无论季节如何轮转,各家牛羊马都只能吃各家自己的草,太憋屈了。对草地也不好,有些草地都被啃‘秃’了。后来,我们就想了办法,打破原有承包到户的模式,以嘎查为单位,按照牧民自愿原则,依据草畜平衡的标准,将承包经营的草场和牛羊马入股,于去年组建了新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之后,我们就把合作社内的网围栏都拆了,让草场轮转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护了我们的美丽草原。同时,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嘎查积极整合劳动力资源,尝试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一部分牧民受雇于合作社,变身为‘职业牧民’,从此,牧民不再是以放牧牲畜为生,而是以放牧牲畜为业了;另一部分牧民就被组织起来从事一些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奶制品、工艺品加工以及旅游事业,传播我们牧区文化。”说到收入,米吉格道尔吉激动道:“我们合作社2019年6月成立,到2019年底,就实现了增收,还分了红,社员们实实在在地拿到了现金,贷款额更是减少了200多万。”我佩服米吉格道尔吉的勇气和决心,更惊叹牧民们的集体智慧。
不久,我们到达了转场地。一下车,乌泱泱的一大群羊出现在眼前,羊倌们正准备开始点羊。米吉格道尔吉迎了上去,跟着羊倌们一起点羊。一头接着一头的羊蹦蹦跳跳地冲出铁围栏,奔向远方,似乎在憧憬着远方的美好生活。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每隔一段时间,羊倌就会从地上捡一颗羊粪蛋子。后来,得知,这原来是用来帮助计数的。尽管现代社会生活对牧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似乎依然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除了围栏里的羊群以外,我还注意到了边上的房车。一问才得知,这是羊倌日常居住的地方。不是说,牧民们都住蒙古包的吗?!正当我的认知再次受到冲击的时候,米吉格道尔吉出现在我身边,对我说:“现在,我们草原上的牧民并不是像网络上说的那样,还住在蒙古包里了。一些羊倌会住在这样的房车里面,每当转场的时候,羊倌就会开着拖拉机拉上房车跟着羊群转场。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代房车,比较简陋。我们嘎查现在还有第二代房车,里面有电、有热水、有空调,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啊,我们嘎查的部分牧民现在在市里、旗里、草原上都有自己的房子,尤其是草原上的房子,里面安装了集风光电于一体的新能源取暖设备,冬天再也不用烧牛粪来取暖了。可以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呢!”
回到嘎查党群服务中心,我感慨于牧民生活的快速变迁,还未缓过神来。紧接着,米吉格道尔吉又来了第二波“高科技轰炸”。米吉格道尔吉向我展示了一块LED大屏,上面显示着的是某一块草场的情况。米吉格道尔吉还在他的手机上拨弄着,我一看,跟屏幕上的内容一模一样。我正想问,米吉格道尔吉已经迫不及待地抢先为我答疑解惑了:“这是我们嘎查的远程放牧系统。近一年来,我们陆陆续续在嘎查的各大草场上安装了监控,建立起了无形的电子网围栏,能够协助我们了解各大草场以及牛羊马分布情况,牧民们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监控牛羊马是否进入到其他草场去了、是否有丢失等等情况。”同时,米吉格道尔吉还向我们演示了网络就诊系统,“我们这边的控制室可以通过广电网络直接连通远在数十公里以外的新右旗的诊所,只不过,这是专门给牛羊马专门打造的系统,专为牛羊马服务。”可以说,“远程放牧系统+网络就诊系统”有效克服了大草原的空间阻隔,将广阔的牧区数字化为LED屏上的动画,为现代化牧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芒来嘎查,我不仅领略到了传统技艺的留存,还领略到了现代观念的涌动,更领略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在芒来嘎查,我不仅感知到了牧场大整合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还感知到了高新技术加持所带来的远大前景,更感知到了牧民们为牧区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对于芒来嘎查而言,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城中有楼房、牧区有股份、日子有盼头、生活有惊喜”,便是最好的诠释吧!
透过这场认知颠覆之旅,我认识到芒来嘎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最为关键的就是他们紧紧抓住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进而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乘风破浪”。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大家都能注意到,为什么偏偏是芒来嘎查抓住了呢?首先,在芒来,涌动着充沛的现代观念。这多亏了米吉格道尔吉。他深知传统思维观念对牧区发展的桎梏程度,遂而义无反顾地留在大草原深处。在他的宣传与推动下,芒来牧民们逐渐克服了旧式习性的束缚,冲破了圈地放牧的守旧观念,引入了合作放牧的新式理念。其次,在芒来,率先推进技术落地。芒来花大力气建设了“远程放牧系统+网络就诊系统”以及现代草原生活系统,有效克服了草原的空间阻隔,让牧民们充分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醇厚魅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最后,不忘本来,方能行稳致远。草原文化应当是牧民们共同的精神底色。在大力引介先进技术的同时,芒来并未忘记刻在骨子里的草原文化印记,反而是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积极弘扬草原文化,传递草原精神。
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美好生活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是三年前我党对小康社会的生动刻画,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如今,无论是在新农村,还是在芒来嘎查,到处充溢着生机与活力、潜藏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小康社会逐渐变成为现实。
那么,千百年来都未实现的美好愿景,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顺利实现呢?
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改革的“荆棘路”上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这离不开一批批下沉基层、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干部的长期坚守,以最能了解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最能懂得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最能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的心,为广大基层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赋能增效。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所凝聚的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开拓未来的集体智慧,在变与不变的艰难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蕴藏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可能性。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又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前行的呢?我认为,靠的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创新是什么?通常而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改革创新历经实践验证之后,拥有了多重更为生动的意涵。一方面,改革创新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无论是新农村发展,还是芒来模式建设,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与引领。只有如此,自由的思想,才能被有效地汇聚于共同的发展目标之上。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是主体性力量的彰显。乡村治理之路充满荆棘,没有绝对的“危”,也没有绝对的“机”,新农村是如此,芒来嘎查亦是如此。惟有直面问题不回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于危机中育新机,破除陈旧观念束缚,拥抱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迎来发展的“春天”。正由于此,惟有坚持改革创新,“孙念君”们才能突破旧有束缚,团结新农村各方面力量,使得村庄旧貌换新颜;惟有坚持改革创新,“米吉格道尔吉”们才能打破围栏限制,带领嘎查开创芒来模式,过上富足日子。我想,或许,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密码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