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重要任务,强调了要切实推动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青年能力素质的需求。
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结合新时代实践育人需求和学院专业特色,坚持思想引领贯彻实践育人全过程,教育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努力打造“双课堂”实践育人新模式。坚持“一核两翼”育人体系,一是坚持思想引领为核心,贯彻课程和实践育人全过程;二是建设精品课程为牵引,增强理论知识体系,厚植爱国情怀;三是打造社会课堂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坚持思想引领,聚焦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教育于育人全过程
结合广大青年的时代特性,坚持思政教育贯彻实践育人全过程,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是思想引领在课程建设中具体体现为课程思政,培养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怀,筑牢学识本领,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化能力;在实践环节体现为把所学运用于具体社会需求的实践锻炼,锤炼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服务力,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践育人全过程,对课程建设和实践锻炼的思想引领一体化设计,分步衔接实施,保证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同向同行,具体操作环节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建设精品课堂,推动“课程体系化”导向下的实践活动理论辅导
依托辅导员团队为主要工作力量组建实践教研室,包括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专兼职辅导员、企业导师等20多名教师,全力打造《暑期社会考察》实践理论教学专业必修课,纳入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一是课程体系设计要强化对学生社会调研全过程所需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传授学生规范的调查研究方法和科学的调查结果统计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组队选题、制定调研计划、实践调研技巧、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等,借助课程体系化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足、思维能力较差等综合问题。
二是辅导员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育人为龙头,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厚植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的创新要求,我们要具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能力,要在新时代的实践育人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推动全员实践,建立“双向评审立项+全员全过程指导”实践育人机制
一是暑假期间进行实践调研,一、二年级本科生全员参与,鼓励跨专业、跨年级多学科交叉组队,春季学期课程指导及调研立项,暑假期间四周实践调研及数据分析,秋季学期打磨评审结项;二是实行学生自选命题评审立项和导师命题选题立项的双向实践立项机制,精准把握实践方向;三是全员全过程指导,辅导员与实践团队一对一指导、全过程指导,辅导员亲自带队参与实践调研全过程,既精准指导实践调研开展,提升调研成果,又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学生知民生、知社会,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实践育人模式,一是提升课程理论水平,解读中国改革实践;二是聚焦社会实践选题,总结中国成功经验;三是深化调研成果提升,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努力打造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并重,提升社会责任;读懂中国发展,培养爱国精神;认识中国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的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作者:河北工业大学 赵贺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