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提升探析

作者:刘永金 田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摘要: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可从六方面加以探索:依托主渠道,促进理论认同;巩固主阵地,强化融入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凸显价值引领;促进社会实践,促进躬行践履;全面掌握信息,强化资源整合;凝聚正能量,打造“正”平台。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

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理论前提奠基

立德树人在高校由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实效,需要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来予以科学设计和协同推进,从而充分发挥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全方位的引领促进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一是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根本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必要手段,如果没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实践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失去了实施前提,只能停留在理论或者理念的摇篮之中。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支撑。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育人上,既在业务工作中突出育人的中心地位,又要以育人任务的完成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德励才、以德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视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结构,从结构功能理论来看,当系统的外部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也会受到外部因素输入的影响而产生与之对应的变化,其变化又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需要紧密关注外部的大环境以及受时代影响的内部变化,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切实提升主体亲和力,进而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系统性结构。

二、新境遇新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对社会影响日益深远、社会转型的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这些变化已经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客观上迫切要求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概括起来存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等趋势,如西方意识形态表现出新的渗透方式,手法不断更新并越来越具有欺骗性等,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提升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是教育者施教过程与教育对象受教过程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教育者成为关键环节,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而由于教育者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教育对象所施加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不同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之间会出现冲突与矛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构建平等交流、共同合作的主体间新生态,提升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于传播领域的根本性转变正在逐渐塑造着受教育者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认知,其波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力度之大,使得教育者不得不加以重视并寻求科学有效利用之法,进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亲和力。当新媒体以悄无声息之势对接社会生活的状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综合素质能力、工作学习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必然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新媒体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有正确运用网络知识以及网络媒介的能力,熟悉网络用语以及热词的逻辑和内涵,在网络生态中把握绝对的话语权,以话语权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细小之处发挥雷霆之势。新媒体的工具价值需要与伦理价值相协调,在发挥教育者工作实用性的同时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教育发展要求的内容呈现。

三、提升路径探索

第一,依托主渠道,促进理论认同。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高校教育者需要及时准确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各项会议精神,召开相关学习会议、研讨会议、专题讲座等,切实提升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从而达到依托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亲和力。其次,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学生是价值主体与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在于学生,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思想,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提升和丰富其层次水平与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再次,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前沿性较强,紧跟时代的步伐,涉及诸多时事政治内容,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热爱。因此需要创新授课方式方法,进一步丰富理论内容。最后,以打造长效机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索科学理论“进头脑”的现实途径。理论认同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全方面多角度地建设与完善,通过打造长效的运行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亲和力。

第二,巩固主阵地,强化融入生活。首先,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注重班级建设的自我设计、优化班级建设的运行机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及举办班级活动增强凝聚力。注重培养班团干部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拓展核心竞争力,实施分层次培养模式。规范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如全面的培养激励、有效的荣誉激励以及必要的批评激励等。践行传帮带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发扬服务奉献精神与塑造榜样示范等。其次,夯实大学生党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大学生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建立纵向型大学生党支部等。开展“一院一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培育创建工作。建设期内,着重围绕“七个有力”的重点任务,着重围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着眼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因地制宜、打造出各自的特色和品牌。最后,巩固大学生团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组织学习、载体和阵地建设等。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一团一品”特色团支部创建工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深化创建内涵。

第三,繁荣校园文化,凸显价值引领。坚持主旋律与尊重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坚持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协调性;突出文化育人,使校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第四,促进社会实践,促进躬行践履。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如加强组织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完善社会实践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等。其次,加强策划与指导,推进社会实践。再次,建设“三维实践基地”,深化社会实践。最后,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如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在社会调查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思想觉悟;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第五,全面掌握信息,强化资源整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呈现出分散、负责且多样化的特点,信息资源的不集中与不平衡会导致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法全面地掌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来源渠道,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所以需要全面掌握信息,强化资源整合。一是与专业媒体人员结合建立工作指导机制。合理利用高校开设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等专业学科,培养一批新媒体和传播学的优秀人才,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精通媒体理论知识,有独特的媒体人见解等。利用校园内专业的媒体资源和师资队伍,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一支统一管理的媒体通讯人才队伍。二是与教学资源结合建立内容制作基地。无论是高校教育者还是高校受教育者,借助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前提是具备优良的媒体硬件设施。硬件条件无法适应实际的需求情况,甚至远远达不到需求的基本合格线,那么就是纸上谈兵,根本谈不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各种活动。因此需要配备好、建设好新闻教学实验室、演播厅、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等,借助更加专业的录像、摄像。后期制作等技术,为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

第六,凝聚正能量,打造“正”平台。新媒体技术已然成为大学生表达意愿和塑造自我的平台,因此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亲和力,需要凝聚新媒体的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交流平台。首先,重视新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手机、电脑以及有线电视等工具,向大学生播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新闻,一方面可以切实丰富大学生的各种时事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刻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大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针对热点事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和组织活动。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寻找时代榜样,传播新时代榜样精神。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寻找大学生心目中的同辈榜样,因为同辈榜样和大学生自身年龄相仿,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动态。也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发掘学校内或者社会上的小人物,发扬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和善良的品质,向大学生展现人性的闪光点和草根精神,他们的精神更加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弘扬。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素养,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专题网站和论坛,借此宣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为大学生表达意愿和抒发感情和感受提供良好的平台,调动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亲和力。



收藏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