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张丽玲 2021-09-16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劳动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培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路径

引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来是党和国家坚持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学生完成学业、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锻炼实践、学以致用的试验田,也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正式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劳动价值观依然存在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疏离、分离甚至贝利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对其教育路径进行探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1.1主动劳动意识淡薄

当前大部分学生认同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但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意识淡薄。大学生开展劳动只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被动式、机械式行为,劳动者主体性和能动性缺失。特别是个性突出、自我意识浓厚的00”后大学生,原生家庭中只有自己一个孩子,良好的家庭化境以及社会宽容度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因此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无法建立天然的情感,很多时候处于一种非自觉的劳动状态,换言之,这种状态就是学生在经过劳动教育后对劳动实践这一行为的被动接受。这种不自觉被动的劳动实践行为,无法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群体效应和带动作用,也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号召力,甚至对劳动者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劳动意识的构建都有消极作用。

1.2 理论实践脱离

现行劳动教育执行分割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劳动价值观异化,在系统教育培养下的大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劳动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而劳动理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排斥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不少大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的劳动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在劳动实践的主动性、时间的延续性上通常滞后于课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造成劳动实践的失落。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背后,本质是当代部分大学生对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这一根本价值观的动摇,从而对劳动教育、劳动实践产生不认同和漠视。长此以往导致劳动教育无法真正落地,处于流于形式的危机。一旦劳动实践流于形式甚至无法落地,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劳动教育就失去其价值和宗旨。

1.3 劳动教育价值分割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些偏差,尤其是在劳动价值观上出现了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以劳动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来权衡付出劳动的多少,将劳动带给社会的价值去除化。较之稍有一点觉悟的学生可能会认为劳动实践会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劳动的付出所带来的个人收获,将自身劳动带给社会的价值考量的较少。不少大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进行劳动实践,对自己在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上有一定益处,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他们通常只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对于劳动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缺乏深度思考和关切,甚至不少大学生认为劳动五一,流于形式,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台独。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更好的读物影响他人。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2.1 加强主动劳动意识观念培养

劳动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主观意识和行动上的实际行为,行动上的主动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入手,注重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凝练、升华与引领应成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作为劳动精神的具体表现,都需要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才能加以推进。将劳动的价值内核植根于美味大学生内心是搞笑劳动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而劳动价值引领力正式劳动时间生命离的内在源泉。

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要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切实在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行为上发力,提升劳动教育引领力。在学校层面要求教室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依托有形载体,将劳动精神具象化,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劳动价值观念以高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要求相关老师继续挖掘、开发、优化劳动教育思政课程资源。要一以贯之的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根植于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中,以科学的、有生命力的劳动理论制动劳动实践。

2.2 加强实践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做到主动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知行合一,需要三措并举,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从三个维度保障知行合一的有利推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学校不仅从思想层面教授学生劳动层面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策划一些实践活动作为劳动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机会;社会层面要净化社会环境、改造社会风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具体而言,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热爱劳动,并且表现最真实的劳动价值观,用行动感化子女。也可以在行动中穿插对子女的劳动理论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杜绝用奖励零花钱这种物质性表面性的方法鼓励孩子劳动,不利于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反而会误导孩子们劳动的功利性价值。其次要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行,最后要丰富劳动实践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轰动和工艺劳动实践等,增设勤工俭学岗位,减轻贫困大学生生活负担,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学校可以加强劳动文化建设,将劳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办学地方特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各个时代的优秀劳动楷模的雕像放置在醒目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位置上,时刻提醒学生们劳动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让学生们在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之后学校 可以举办一些劳动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将思想层面的劳动付诸于劳动实践中,切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2.3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要融合德智体美劳,将五者很好的结合实现协调创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强制性的劳动实践成为一种压制人的个性解放、压制人的自由意志行为的消极行为,从根本上无法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与人功能,更是对教育初衷的违背。要真正实现教育与人,必须要在增强育人的可持续性上发力,即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利己向利他转化。

例如,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劳动教育育人的可持续依靠于人性化的制度、规范和准则,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实现需求,最后且是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人作为最重要因素纳入劳动教育体系中,强化当代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养成,真正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结语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劳动价值观的构建与塑造。只有增强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感染力、穿透力、凝聚力,劳动教育才能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秋云.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及三维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59-62.

[2]梅寒.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20-25.

[3]郭维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0):41-43.


收藏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