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百年回响”——讲述党史故事:长征路上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官微 莫伊阳 俞昕恬2021-03-29
字号:AAA
值建党百年之际,充分发挥高校传播优势,以融媒体形式全景式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讲好党的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








“百年回响”——

讲述党史故事:长征路上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庆祝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值建党百年之际,学院官微特开设“百年回响”专栏,充分发挥高校传播优势,以融媒体形式全景式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讲好党的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并以此号召更多青年师生加入党史学习行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军民情深的长征遗物



长征军民鱼水情:半条被子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文明司,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扎沙洲村。因之前受到国民党反面宣传影响,不少村民对红军不了解,见红军来到,急忙躲进山里。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裹了小脚,又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跑不动,就没有和村民一同上山。



3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不要害怕,可以放心回来。通过接触,徐解秀发现,这次来的部队确实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国民党军队不同。屋外风雨交加,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衣服都湿透了。看到他们这么艰苦,徐解秀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徐解秀家里条件也并不好,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3名女红军就徐解秀、还有她不满一岁的儿子,横盖着一条行军被,而徐解秀的丈夫则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煮饭。



3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住了3天,准备继续向西转移时,看到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就准备把被子留下来。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推来推去,争执不下。此时,一名女红军就用剪刀将自己的行军被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


“半条被子”虽不足以抵御极寒,但却是共产党人心系百姓的象征。1991年腊月,徐解秀去世了,但是她和“半条被子”的故事却流传深远,感动了无数人。





官兵一致同甘苦:一个公文包


“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


在常德临澧县林伯渠纪念馆,陈列着一个斑驳老旧的公文包。这只公文包曾经跟随林伯渠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林伯渠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筹粮筹款,保证部队的粮秣供给。为了方便他工作,红军顾问李德特地赠送了这个德国制造的牛皮公文包。


林伯渠长征途中使用过的公文包

现存于临澧县林伯渠纪念馆


长征途中,林伯渠“约法三章”: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一点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东西,也不准在土豪家煮东西吃。林伯渠还制定了《各部队取用没收品征发品办法》,规定十分详细。比如谷子可以按需领取,取用盐、油、洋油照市价减半。在物资供应上,先收集起来,再将布匹赶制成衣服、绑腿等,按照新制定的供应标准进行分发。这个规定使战士们基本的吃穿用度得以保障。


在没收和征集粮食的工作中,林伯渠十分注意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过草地前筹粮时,林伯渠起草了通令,要求各部队只有在其他办法不能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才允许收割藏民田中已熟的麦子;收割普通藏民麦子时,必须将所收数量、原因等,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木牌向红军领回粮钱。


“林伯渠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办的工作任务,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采访中,鲍礼玉为记者讲述了两个数字:红军在懋功停留期间,林伯渠领导供给人员征粮58000余斤;过草地前,两次总计筹粮115万斤,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后勤保障。



携手重“走”长征路



曾广昌(1915-2020),男,江西兴国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瑞金红军卫校学员、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卫生队长、红二十八军三团卫生队长、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医生、延安留守兵团野战医院医生、乌丹军分区卫生处处长、第十一纵一四四师卫生部部长、军委公安后勤卫生部医政科科长、原济南军区第六野战医院副院长等。


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左滑查看个人名片


曾广昌

“过草地,那是我们长征以来最苦的事”


“过草地的时候,我在沼泽中救了一名得了水肿的同乡战友,把最后一点炒青稞面分他一半,他也把遮雨的油布分我一半。我们俩搀扶着往前走,离走出草地还有三天的时候,他不幸倒下了,我眼泪止不住地流啊!”


@语言文学分院党员之家办公室部长朱彤#我印象中的红军过草地 小学的时候学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令人记忆犹新,记得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热血澎湃,令人敬佩。后来深入了解了长征的故事,才真正地理解了这首七律诗文字的重量与意义,窥见了几十年前的艰苦与坚持。因为千百万红军战士的努力,今日的我们已经无需再“过草地”了。但是我想艰苦奋斗的品质已经被刻到了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里,成为新时代的新的变革力量。


@大学生媒体中心文编部部长周凯莉:#他们为中国筑起了一道城墙 每当读到历史课本上关于长征的描述时,我总能回想起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影视剧中的一帧帧画面仿佛再现了当年的英勇身影,在泥沼中奋力前行。他们团结一心,相互搀扶着向前走去,险象环生的高原湿地里,他们是最无畏的人。今天,再忆长征之景,我能够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作为新时代勇立潮头的青年,我们应当牢记使命,铭记先烈的革命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王承登,赣州兴国县人,1915年8月22日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离休。


先后任三军团四师十二团班长、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排长、冀鲁豫三分区十一纵九十五团二营营长等职。在第四次反“围剿”东固黄陂战役中任战士、第五次反“围剿”广昌县豹虎山保卫战中任班长,在平型关战役中任排长等。


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一二师特级射手、江西省第二届“最美老干部”等荣誉称号。

左滑查看个人名片


王承登

“红军战士用血和汗踏出一条光明大道”


王老1952年5月7日做过一次体检,医生在体检报告上写道:“负伤三次,残废等级为二等。鼻:中隔中部有一大穿孔(外伤性),右下甲与中隔粘连(外伤性)。左大腿:中外侧中段贯通性枪伤,已愈。头部:颜面贯通枪伤(子弹由左眼下眶进入右耳孔突下出口)。右小腿:外侧子弹擦伤。”“残疾情形”为“右腿稍跛,右耳聋,右眼常出脓”;“既往主要疾病”为“因头部负伤,经常得昏病”,“现在主要疾病”为“经常头昏”。


@保卫处督察队金晨阳(退伍军人):#老同志与新青年 从军营重回校园后,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新的看法。真正锻炼过、体验过之后,我觉得我在觉悟上思想上都离前辈们更近了,也更能体会他们的故事。近两年从媒体上、学校宣传中,也常常会看到老红军的专访和相关信息,一个个老爷爷,每个人都满是长征时期留下的伤痛,却依然坚定地支持革命事业。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庆幸我们已经无需“为有牺牲多壮志”了,老同志们的精神不死,每个青年都应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平凡中多做贡献。

 

@语言文学分院党总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潘晓蔚:#老红军交给我们的信念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仍在在路上。这条路是新长征路,是一条信念铸成的路,是红军战士用血与汗踏出的光明大道。在所有长征老红军的故事里,王承登老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长征在他身上留下了残酷的痕迹,让他成为了革命残疾军人,他却总是乐观面对,一次次强调自己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运儿;岁月在他身上留下苍老的证明,但纵然已经很难记清楚自己的生日与年龄,谈起长征却总是思路很清晰。我觉得王承登爷爷是一个靠着信念感活着的人,这样的信念感更应该是红色的种子,要传承下来,要交到我们的手里。



字里行间的情怀



@文编莫伊阳 #青春的模样与长征精神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这是长征精神最简练的讲法。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我们的前辈耗时367天,终是走完了。但中华民族的道路还很长,中国革命事业的道路还很长,新青年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长征精神之历久弥新,就在于其内核的热忱,在于其中强大的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共克时艰从未成为过时的曲调,过去的一年让我们相信,携手合作,希望在前——长征精神始终是谱写青春之歌的全音符。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人们接受太多信息,却耽于犹豫,摒弃实干,但是怀疑的时代依然哺育信仰的力量,于是有了新长征路上的奉献者;我们常说这是一个轻浮的时代,人们被压力裹挟,都希望活得轻松一些,但是轻浮的时代依然渲染了扎实的底色,于是有了新长征路上的奋进者。把长征精神融入青春,让芳华浸润民族精神。时间会写下“积极的存在”。(指导老师:许春)



@文编俞昕恬 #回望过去不惧未来 回望过去,1935年的5月,显得格外壮烈。在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上,红军避敌锋芒,仅凭七只船在七天七夜间,两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为长征胜利做了铺垫。以智慧和团结为名,长征精神从滚滚江水中走来,化作今天牢记于我们心中的红色力量,为建设更加坚固的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基础。移步1935年的另一条河流—大渡河,那年那天,天降大雨,中央红军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着崎岖山路奋命向前,一昼夜奔袭240里,飞夺泸定桥。以勇气和坚韧为名,长征精神从枪林弹雨里走来,化作今天融入进我们生命里的红色力量,为成为勇往直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了思想基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爱国情。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屹立不倒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中华少年,当带着迎难而上的毅力,挥斥方遒的魄力,敢为人先的活力,勇立潮头,发奋图强。(指导老师:苏志富)




“时光终于到了,不论如何难舍难分,今天要离别了。我们将要离别,为着苏维埃的事业,我们将如哥仑布航海一样,向那远远的西边去,不知道将在什么地方靠岸,也许在比较近的地方,也许很远,这是不可知道的。所有的唯一的东西,仅是我们的指南针,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事业。为着它,我们奋斗了这许多年。我们必将胜利,必将靠岸,如哥仑布找到新大陆一样。”


——《珍重》陆定一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

长征路上

一帧帧画面翻滚着从泛黄的书页中奔来

热泪盈眶的同时

也对英勇的红军肃然起敬

书写历史的人永垂不朽

长征精神的传承

必将绵延万代,为世人传唱





[责任编辑:金礼莹]
值建党百年之际,充分发挥高校传播优势,以融媒体形式全景式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讲好党的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