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MOOC一起学|土壤学(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
东北林业大学 刘嘉俊2021-09-09
字号:AAA
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几乎是所有农林类本科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学》系统讲述了土壤的重要性与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土壤的形成和演变,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的分类和分布,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和改良保护等内容,将土壤学基础理论和农林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这一矛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 课程团队

开课时间: 2021年08月15日 ~ 2021年12月31日

开课次数:第5次开课

授课教师:耿增超,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林业世界》编委、宜君县核桃栽培平衡施肥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土壤学》、《土壤与植物营养》、《森林土壤学》、《园林土壤学》等课程。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 陕西省科技厅等项目16项;目前主持国家农业农村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陕西省农业污染普查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排量原位监测)、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及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4项。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和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专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7篇)。

张建国,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科学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国际生态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通讯评审专家。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Plos One、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Water、Journal of Arid Land、Achie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Plant Soil Science、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农业工程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要承担本科生土壤学、生态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生土壤物理等课程教学。

许晨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副教授农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土壤学》课程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土壤胶体与界面化学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发表多篇SCI论文。

杜伟,土壤学教师,农学博士。目前承担本科生土壤学、研究生土壤化学专题讨论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工作。指导教师专注于土壤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在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表征、离子界面反应的定量描述等微观过程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省部级项目两项。

张阿凤,女,目前任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科学系,副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为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生物质炭的农田应用。微观方面,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不同管理措施对农田碳、氮循环的过程研究;宏观方面,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碳足迹”或是“生命周期”的方法),量化不同的农田管理措施在固碳减排中的效应。讲授本科生的土壤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2项、横向课题2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科院一区 2篇,二区1篇)。

韦小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本科生《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生《微生物研究法》、《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分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资源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11篇)。

课程概述

《土壤学》是林学、农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将土壤学基础理论和农林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进一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粮食间的突出矛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几乎是所有农林类本科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系统讲述了土壤的重要性与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土壤的形成和演变,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的分类和分布,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和改良保护等内容。

《土壤学》在线课程建设将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的网络自学平台,高度整合的信息和资源取代传统教学活动中枯燥的理论说教,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在线课程中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凸显我国西北区域特色,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激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研兴教、以教促学、以学督教,实现教学科研的优势互补及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课程大纲

01

绪论

课时

1.1 什么是土壤

1.2 土壤的重要性

1.3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1.4 我国土壤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土壤学发展

土.jpg

02

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

课时

2.1 风化作用

2.2.1 母质类型 I

2.2.2 母质类型 II

2.3 土壤形成的本质

2.4.1 土壤形成因素-母质

2.4.2 土壤形成因素-生物

2.4.3 土壤形成因素-气候

2.4.4 土壤形成因素-地形

2.4.5 土壤形成因素-时间

2.5.1 主要成土过程 I

2.5.2 主要成土过程 II

2.5.3 主要成土过程 III

2.6 土壤剖面

03

土壤有机质及生物

课时

3.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3.2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3.3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

3.4 土壤腐殖质

3.5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3.6 土壤生物类型

3.7 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3.8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3.9 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04

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

课时

4.1 土壤颗粒

4.2 土壤质地

4.3 不同土壤质地的肥力特性

4.4 土壤结构体

4.5 团粒结构的形成

4.6 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4.7.1 土壤孔隙数量

4.7.2 土壤孔隙质量

4.7.3 土壤孔隙性的影响因素

4.8 土壤耕性

土2.jpg

05

土壤水分

课时

5.1 土壤水分类型

5.2 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

5.3 土壤水分常数

5.4 土壤水势

5.5 土壤水分运动

5.6 土壤水吸力和水分特征曲线

5.7 土壤水分的田间循环

5.8 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调节

06

土壤空气和热量

课时

6.1 土壤空气组成特点

6.2 土壤通气性及其调节

6.3 土壤热量来源与热量平衡

6.4 土壤热特性

6.5 土壤温度及其调节

07

土壤养分循环

课时

7.1 土壤氮素的来源、含量及存在形态

7.2 土壤氮素循环转化及调控

7.3 土壤磷素

7.4 土壤钾素

土3.jpg

08

土壤胶体与界面反应

课时

8.2 土壤胶体的类型

8.3 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的晶体结构

8.4 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的种类和性质

8.5 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

8.6 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8.7 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

09

土壤溶液与反应

课时

9.1 土壤溶液及其组成

9.2 土壤中酸碱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影响因素

9.3 土壤酸碱性调节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9.4 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10

土壤分类与分布

课时

10.1 土壤分类简介

10.2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10.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0.4 土壤分布规律

10.5.1 西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简介 I

10.5.2 西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简介 I


[通讯员:刘嘉俊]
[指导教师:邓天开]
[责任编辑:刘宇宏]
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几乎是所有农林类本科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