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四史】“五老”讲故事|李竹汉:那几年,有太多人没能回来……
青春在线2021-02-22
字号:AAA
抗美援朝、艰苦学习、经历饥荒、被打为右派又平反、最后回到学校教书育人……年少时扎在心里的种子,他用一生交出了答卷。


李竹汉介绍

1929年8月,李竹汉出生于山东省高青县花沟乡,今年已经91岁高龄。


1937年,李竹汉进入本村小学。期间他当了儿童团长,曾混入日军驻地刺探过敌人情报,受到过军区杨国夫司令员的表扬。


1942年6月,李竹汉任中共清河区委和清河区行署为储存和培养军政干部一职。当时长山县创办了一所“抗大”式学校——耀南中学,也叫抗日中学。小学毕业后的李竹汉,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1947年,李竹汉入伍,18岁的他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后调到渤海军区学习,被评为学习模范。由于他有文化,又在教导团担任教员,曾立功一次。


1949年,李竹汉到刘伯承任校长的南京高级步校学习,后参加以陈赓、韦国清为团长的援越军事顾问团赴越南,任务是帮助越南建立国防军。担任教练的他,曾受到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表扬。


1950年11月,李竹汉所在的解放军第九兵团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由于任务紧急没来得及换冬装,李竹汉就戴着单帽,穿着胶鞋开赴战场。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由于气温低至零下35度至零下40度,他的多名战友不幸牺牲,他也严重冻伤。


1953年李竹汉回国,被选送到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干部学校”。由于努力学习,他曾获“保尔奖”。


1955年9月,李竹汉被保送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为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59级农业机械化学院专业的一名“调干”学生。


1979年2月,李竹汉成为山东农机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正式员工,已年过五十岁的他,平平淡淡工作到1989年离休。


1.jpg

党委书记吕传毅为李竹汉颁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踏入李竹汉老人的家里,最显眼的是成堆的摞得整整齐齐的报纸、书架上方摆放着的黑白照片、柜子上收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浓缩了他的一生。


2.jpg

3.jpg

4.jpg

5.jpg




默默无闻的“最可爱的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提到抗美援朝,眼前的老人还没来得及开口,眼泪就涌出了眼眶,他捂着脸抽泣道:“这些都不算什么,有太多人没能回来,我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6.jpg

年轻时的李竹汉

1950年,李竹汉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接到了支援朝鲜的命令,为了保证第一时间支援战场,他们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奔赴异乡。那年的朝鲜,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气温低达零下35至零下40度,而他们身上只着一件单衣。作战时,为了隐蔽身形,他们在雪地里往往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开始身体因为抗拒寒冷还微微颤抖,到后来就变得毫无知觉,等到冲锋号角响起时,他戳了戳身边一动不动的战友,却发现有些人就这样僵硬着,再也没能爬起来。“有冻死的、冻伤的,我也冻伤了。再等到春天这些事就过去了。”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李竹汉回到家乡。去时,一群人冒着酷寒心中激昂;而在归乡路上,他心中却满是没能与战友共进退的愧疚。他的女儿透露,大家只知道父亲当过兵、打过仗,可从来没听他提起过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一生填补心中的遗憾。

7.jpg




从“战场”走向“农田”


1955年,结束战争生涯的李竹汉面临许多选择:留在部队、任职国家干部、去军事学院进修,似乎无论如何他都可以衣食无忧地过完自己的后半生。可是一想到那些没能一起回来的战友,他觉得他的后半生还可以做更多。他决定,他要上大学,他要学农业!“我是农民供出来的,我想再为他们做点什么。” 于是,他被保送到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8.jpg


与从高中考入大学的同学相比,已经30岁的李竹汉无论是在学习基础上还是精力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可是与那些出生入死的经历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他在课上与大家一起学习,下了课就自己补习别人早就学过的基础知识。空余时间,他总是往田地里跑,别人摸不着头脑的实习课,他总是充满干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热爱土地”。他的努力老师同学都看在眼里,许多人觉得他太拼,可他早已把“不留余地,全力以赴”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终,他被学校评为了“学习模范”,站在全校人面前慷慨激昂地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我的学习干劲为什么这么大,我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20世纪60年代,家乡土地盐碱化严重,走在田里可以看到大片白花花的土地。时任生产队长的李竹汉看着大家守着土地挨饿,又着急又惭愧。土地是农民的根,他要改善盐碱问题!东营、青岛、烟台、聊城……十余年间,他跑遍了山东省内十几个地区去参观学习,寻找适合盐碱地的作物,终于让大家填饱了肚子。


9.jpg


也正是那段艰苦的时光,让他一直保持着勤俭的习惯,他常告诉儿女不要铺张浪费,几十年来,家中的物件破了修修补补一直也没有换。“我没能为社会做什么,那时候条件有限,看到今天的社会发展,这才是真的好。”




念念不忘的“一马三司令”


李竹汉的一生坎坷动荡,可他总是以乐观的精神来面对生活,这种精神来源于战后作为一名幸存者的知足,更来源于年少时扎根在心中的报国之志。

微信图片_20210222154706.jpg

年轻时的李竹汉


1942年,中共区党委和清河区行署为培养军政干部,创立了一所“抗大”式学校,为了纪念抗日英雄马耀南司令,命名为“耀南中学”,而李竹汉便是其中的第一批学生。“马耀南是我们的校长,他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革命和教育上,他们一家四口,其中兄弟三人都为了抗日而牺牲了。”说起自己的老校长,李竹汉情绪有些激动。那时,才上中学的李竹汉见证了抗日英雄马耀南做出的牺牲,心中受到了十分大的震动。抗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自己能做些什么?

耀南中学既是学校也是预备部队,李竹汉一边学习,一边随时准备着接受号召冲上前线。谁都不知道子弹和大炮什么时候就会来到身边,当游击队来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另找地方学习。地下挖一个坑,搭上简易的棚子,这样可以建得更加宽敞一点,石头不好找,大家挖土堆起来就算是墙,这样一个既不遮风也不挡雨的地方,是教室,也是大家的宿舍。 “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直到今天,这句话也常常挂在他的嘴边。




唯愿青年人只是向上走


谈及年轻人,李竹汉老师对青年一代抱有很大的期待和赞赏,而“奋斗、努力、拼搏”是他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10.jpg


“你们现在的年轻人生在好时候,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你们也很上进,懂得尊敬老人,积极努力,奋发图强,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容许我们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想去依靠别人,要靠自己去努力,不努力是不行的,好的人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要脚踏实地去学习。


“无论如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希望青年人都能好好奋斗,取得好成绩,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1.jpg

李竹汉老人与学生合影


抗美援朝、艰苦学习、经历饥荒被打为右派又平反最后回到学校教书育人……年少时扎在心里的种子,他用一生交出了答卷。

一晃多年,曾经血气方刚的战士变成了耄耋老人。芳华逝去,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赤胆忠心。


[责任编辑:郭佳宁]
抗美援朝、艰苦学习、经历饥荒、被打为右派又平反、最后回到学校教书育人……年少时扎在心里的种子,他用一生交出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