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
青春兰大 青春兰大2022-10-31
字号:AAA
兰州大学的“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团队荣获“互联网+”全国银奖

       10月12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举行。来自兰州大学的“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团队(以下简称文化行者团队)荣获全国银奖,与同获银奖的“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团队一道,成为我校青年学子的榜样。


       今天,跟随杨杨一起来了解“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项目团队的故事。


1.png


2.png


夺奖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


       文化行者团队此次获奖可谓来之不易。在参赛前期,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知识储备训练,深度参与了兰州大学内部举办的文化遗产知识讲座和活动体验项目,如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活动、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化遗产主题辩论赛等。

      

       3月初,团队参加了文化遗产友好使者推出的“缤纷祁连山”研学研习活动,他们抬头仰望绵延的祁连山,积雪不曾融化;低头俯瞰脚下的丹霞地貌,大地色彩斑斓,他们在历史的痕迹中感悟文化遗产的瑰丽。


3.png


       除此之外,团队还深入社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并积极思考,夏日炎炎,他们利用暑假深入祖国西部,走进传统村落、中小型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不断积累经验。

 

       在参赛过程中,他们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此宏大的项目,到底应该拿哪一部分做案例更合适?到底应该如何构建这个项目,并如何展示出来?指导老师王龙魁当时还作了十分幽默形象的比喻:“就是像一块好肉烂在了锅里,舀不出来,不知道哪一块是肥,哪一块是瘦。”


       针对上述问题,文化行者团队戮力同心、奋楫笃行,在激烈的讨论中,参考指导老师给出的建议,最终才呈现出获得银奖的版本。


兴起之缘:前行不忘来时路


     “文化遗产友好使者项目是文化行者这个大型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已经有了十二年之久的历史,这十二年的付出绝对不仅仅为了参加这个比赛,而是因为我们真正想要传承、守护、发扬文化遗产。”关于该项目的初衷,项目负责人、2020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静说道。


       文化遗产友好使者项目起源于2008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进行的一次“非遗普查”。团队成员在走近“非遗”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兰州鼓子唱腔、裕固族民歌语言,但是它们正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消亡。


       而西部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历史古迹众多、民族文化丰呈、红色资源突出,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面对其传承发展的现状,文化行者团队成员表示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与震撼,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践行守护、传承并发扬文化遗产的初心与使命。


4.png


赓续之基:薪火相传立大志


       一个项目,如何能够历经十二年不断延续?


       项目总干事、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二在读的魏家玮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最开始加入这个项目,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一份使命感与责任感。然而随着不断深入,我意识到西北是一片文化资源丰富至极的土地,我们在做的事情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我愿意、也有这份热情将这个项目一直坚持做下去。”


       同时,陈静还提到:“学长学姐们的坚守打动了我,在他们的鼓励与引导下,一届又一届志愿者成长起来,将这份事业延续下去。我认为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就是以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文化行者团队的理念有两个:“相信”和“硬做”,“相信”是团队始终相信他们多年下来的坚持和坚守是正确的,是有意义的;而历久弥新就是来自于“硬做”,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团队坚持“硬做”下去,克服一切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文化遗产友好项目之所以能够长期良性发展,还在于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文化遗产本身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和价值。其次,文化行者团队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共同挖掘西部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帮助其传承发展,大家怀着一致而单纯的初心。


       就这样,文化行者团队一届届的青年大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去开展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保护工作,坚定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


别具一格:文创结合树新风


       文化遗产友好使者项目与创新创业的结合,体现了公益机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创新方面,文化行者团队在做项目设计时,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考察研究与实地调研,往往还会配套做一些如“国创”“䇹政”之类的科创项目,因此,团队里还走出过很多“䇹政”学者。在2014年,文化行者团队注册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兼具公益性和创新创业性质的社会组织。


       而在创业方面,公益创业不仅需要靠社会大众的善意支持,而且还需要公益组织本身具备“造血功能”。所以文化行者团队常常和基金会合作,并且开发文创产品与研学路线,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造血链”,进而得到稳定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团队继续践行遗产保护及创新工作。


未来之思:我辈青年当自强


5.png


      “互联网+”大赛获奖后,文化行者团队坚守着他们心中小小的使命感——继续投身于文化遗产友好使者项目的深化发展。


       未来,文化行者团队将进一步朝着精细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打造个性品牌文创,强化团队的造血能力,不断为文化行者团队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团队的号召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能够关注、走近、了解中国西部文化遗产,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愿中国青年都能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新时代中国青年该如何做?


       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交上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文字 | 刘志宇 黄蔚瑄

图片 | 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

采访 | 徐娜 金璐

执行编辑 | 冯心怡

责任编辑 | 李鑫 高震 洪韵 韩心茹 李慧

主编 | 侯海坤



[通讯员:许国昊]
[指导教师:朱佳君]
[责任编辑:刘宇宏]
兰州大学的“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的青年力量”团队荣获“互联网+”全国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