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 左永强 沐牧 杨兴哲2023-10-30
字号:AAA
确保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顺利成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左永强,沐牧,杨兴哲

摘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尽量降低其消极作用,分析影响原因并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对策,确保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顺利成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文化的强强结合,催生出了网络文化。互联网与文化似乎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强大的融合力[1]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发展方式,还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社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急剧丰富和充实,对大学生的求职观、交往观、择业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价值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时期作为学生良好价值观念与情感意志的重要养成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概述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基于互联网产生,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新型文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突出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青年文化特质,与大学生群体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闻资讯、娱乐游戏、聊天购物等一切与网络相关的活动,都视为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

网络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传播介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播速度及时高效,传播空间无限广大,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信息数字化衍生出的虚拟性,可以将文化信息虚拟化、文化主体虚拟化、文化活动虚拟化。在网络社会中,不同文化紧密相连,任何人都可以以隐匿的、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文化世界,同时也将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和弱化。因此,网络文化就其特征而言,具有传播的即时性和全时性、空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存在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操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快速获取和传输相关信息,极大的改变了学习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视野眼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享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机理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及思想意识具有导向功能。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发生剧烈激荡的时期,网络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无时不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大学生自主的网络行为势必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信息,从而会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主体角色的确立具有定位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障碍,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和平台。多元化的价值参考,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接触到的网络文化一致时,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同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逐步整合,进而对价值主体角色的确立实现定位。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评价作用

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但网络文化中夹杂和充斥着大量的非主流文化,低俗有害的价值观念必然给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尚未完善和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困惑。网络文化反映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气质内涵,对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评价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1.在求知观上,有利于激发求知热情、改善思维模式

网络文化以其广阔性、开放性、及时性、丰富性和易接受性等独有的优势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在改变传统学习模式的同时,推动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建立了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

2.在交往观上,有利于改变交流模式、拓展活动空间

网络社会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新型的网络交友方式使得不同国籍、地域、文化的陌生人群可以便捷的交流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实现了交往的思想认同、概念相通、感受互动、自主交流的价值意义。网络交往模式的改变,大大调动了大学生的交往热情,有效拓展了社会活动空间。

3.在择业观上,有利于更新职业认知、提高生存本领

网络时代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变化迅速,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广泛分布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自主意识,随着网络文化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增强。网络上的文化互动开阔了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有利于更新成才观与就业观、改善职业认知结构、提高生存本领。

4.在政治观上,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政治热情

在互联网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信息透明公开、多向传递。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民主开放意识、自由平等理念、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日渐增强。大学生可以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独立地参与社会讨论,更为真实的展示自我。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性、民主平等意识、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5.在道德观上,有利于丰富思想认知、深化规范认同

网络使人们的交往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交际圈子的拓宽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上的多种交际关系变得多样复杂。现实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冲突和矛盾都会反映在网络社会中,当这些关系发生冲突时,大学生才更深刻的体会到信息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等道德规范的重大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1.在求知观上,不利于潜心基础知识学习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工具性”更为凸显,网络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人才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中受“实用主义”思潮的误导,“象牙塔式”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念逐步淡化,在知识的求索上更加注重现实回报,求知的功利性、现实性、实用性更加明显。

2.在交往观上,不利于提高现实交往能力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空间,在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是容易沉溺网络世界。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整日沉溺于网络中无法自拔、上网成瘾的报道不胜枚举,已经成为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二是现实人际沟通不畅。过度依赖网络交往方式,势必影响身心发展,甚至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实人际交往。三是感情疏远人心冷漠。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参与现实活动逐步减少,往往提不起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体会不到人际温暖。

3.在择业观上,不利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受到网络文化“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在极度膨胀的虚荣心理以及功利化、世俗化价值取向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机会、职业发展前景和现实物质利益造成价值观偏离扭曲。在选择目标上,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成为争相推崇的地方,高福利、高待遇、高起点成为选择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简历注水、过度包装、能力夸大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忽略了自身能力与就业市场的真正需求。

4.在政治观上,不利于坚定正确政治立场

互联网作为西方社会的产物,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异质文化,与大学生脑海中的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迥然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并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大学生刚刚成年,面对大量的西方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3]

5.在道德观上,不利于规范道德评价标准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鞭长莫及,网络文化容易使道德评价模糊,从而导致道德标准认定上的相对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极大误导。一方面,大学生往往无法真正看清和把握自己的思想,认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非善恶没有客观评价标准,甚至对已有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中使用双重标准,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相对化。他们在面临选择时陷入了矛盾、并存、混杂的状况,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给各种道德失范现象提供了滋生土壤。正如谢海光先生所说“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置之度外……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无从谈起”。[4]

(三)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念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的原因

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致使大量的落后腐朽思想掺杂其中,给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涂上了一层保护色。一方面,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把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隐匿于网络文化之中大量地输出我国。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文化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对网络文化生产、传播的管控手段相对滞后和缺位,网络中的不良思想文化、错误价值取向以及违法犯罪行为难以杜绝。

2.高校层面的原因

我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和价值观教育,但面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等问题,部分高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模式古板单一、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不强、教育阵地建设落后,无法及时给予大学生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不能满足大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致使教育功能弱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新型的网络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求知、探索兴趣。然而,大多数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强烈的自律意识,无法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1.社会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弘扬主流网络文化。我国具有5000多年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行为层面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传播工具,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念,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文化行为。我国在网络文化和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国际互联网发展形势,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增强网络管理刚性约束,切实维护网络安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

2.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全面加强系统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要通过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此,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丰富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网络安全与法制、网络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

二是扩展丰富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致信中指出: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立足前沿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优化育人手段,将思政课程、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劳育美育等教育活动,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思政+网络”“党建团建+网络”“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模式,多方位、立体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积极创新教育形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善于釆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选用富有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潜移默化地将育人理念融入网络文化之中,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运用网络的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运用、网络信息收集处理、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网络教育组织协调等能力。高校应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

五是推进网络阵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澄清是非、伸张正义,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大力建设综合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三微一端”等网络矩阵体系,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创作独具一格的网络文化作品,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扩大学校网络文化影响力。

3.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

首先,大学生要增强自我学习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要自觉主动的学习政治理论、夯实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感染和毒害,自如的应对将来步入社会遇到的各种难题。其次,要提高网络信息辨认能力和网络文化的辨识度。大学生要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互联网环境中谨言慎行,做到“非圣书,屏勿视”,时常反省自身行为与观念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大学生要时刻用道德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坚决不传播虚假信息、淫色信息以及威胁国家安全、有损国家利益的信息,不僭越道德底线,更不触碰法律红线,严格树立自律标杆,努力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邹刘海.浅议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

[2]李仁武.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J].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2001(7).

[3]凃青.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管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20).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


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网伴儿工程”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通讯员:边志鹏]
[指导教师:左永强 沐牧]
[责任编辑:苏兰]
确保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顺利成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