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追光 • 十年|长春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上)
长春理工大学 教务处2023-05-18
字号:AAA
追光 • 十年|本科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上)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即日起,官微推出“追光 · 十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十年来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长理人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汇聚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本科人才培养十年来的非凡业绩。


本科人才培养

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坚守教育初心之志,坚持以本为本之魂,坚定内涵发展之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调结构、拓内涵,抓落实,重实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仰之光:

构建“大思政”格局,让新思想入脑入心


构建“三融通、三联动、四协同”大思政课格局,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学科特质的大思政课“长理工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高位统筹谋划、精心组织设计,针对教育教学堵点难点问题进行系列综合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学科特质的大思政课“长理工模式”,率先探索和有效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指示要求。

学校围绕新思想铸魂育人目标,搭建了思政必修课、“学习筑梦”系列课、课程思政“三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三联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组织保障—师资联动—资源共享—考评奖惩“四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合力,构建了“大阵地、全时空、多载体、共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有力推进了新思想入脑入心、培根铸魂,让思想光芒照亮学生前行之路。教育部及吉林省领导对“大思政课”的“长理工模式”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多次作出批示。


智慧之光:

打造信息化平台,让便捷无处不在


打造集教学、管理、服务与决策于一体的“本科教学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本科教学“无纸化”教学管理模式达到新高度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积极应对教育变革、主动求变,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2019年,学校建立了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集教学、管理、服务与决策多维度第三代“本科教学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涵盖培养方案制订、学籍管理、教学安排、考务安排、成绩管理、实验管理、教材管理、论文管理、学生评教、教室管理等业务的线上20余个子系统,基本实现了本科教学“无纸化”管理,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智能化、移动化综合信息服务。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平台推出的本科生成绩单、在校证明、成绩排名证明等网上申请业务功能,再次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 

全面实施教室升级改造工程,助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完成全校所有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本科教室的多媒体全覆盖、网络全覆盖、语音直播全覆盖。建成多媒体教学管控平台,实现所有校区所有课堂的实时监测、远程协助、信息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建设8间可进行研讨式教学、分组式教学、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用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智慧教室,提供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发展之光:

优化专业结构,让特色独具魅力


实施“有进有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传统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和升级改造。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资源配置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挂钩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激励学院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新专业和交叉专业,新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与学校发展定位吻合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智能感知工程等14个新兴专业,撤销和停招学科支撑弱、招生人数少、社会满意度低的专业8个。现有本科专业58个,形成以工为主,以光电技术为优势,理、工、文、经、管、法、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大光电优势学科专业群学校以一流专业和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为契机,遵循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基础较好、特色突出,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专业,同时带动基础薄弱,但符合学校发展方向,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大光电学科专业群的快速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位居吉林省属高校首位;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获批2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3个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个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专家入校考察,充分彰显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


创新之光:

深化模式改革,让人才百舸争流


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2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本科教育总目标,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实验班、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精英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光学物理、数学、计算机、应用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两学院四基地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2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不拘一格降人才,各尽其能用才,包容开放爱才,让人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通讯员:钟兆平]
[指导教师:王佳惠]
[责任编辑:苏兰]
追光 • 十年|本科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