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原创 河北金融学院 张艳琼 刘爽2024-08-20
字号:AAA
通过分析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精准思政和精准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构建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更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和道德判断。然而,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在面对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时,往往显得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变化,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

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对象差异性和需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通过精准分析和科学干预,个性化定制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这一协同育人模式,不仅能提升教育效果,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具体来说,本文的目标包括:

1. 分析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其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研究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3. 评估协同育人的实践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提供依据。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需求和反馈,获取第一手数据。最后,结合具体高校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1. 文献分析法:搜集和整理国内外关于思政教育、心理教育及其协同育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综述,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背景。

2. 问卷调查法: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学生,调查他们对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认知、需求和反馈,获取数据支持。

3. 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高校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在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进行个案分析和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建议。同时,本文也将关注协同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为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这一模式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旨在提高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和实践探索,能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理论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思政教育的基本概念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策和战略等。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

国内外思政教育研究现状表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而国内的思政教育则更加强调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政教育,以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心理教育理论

心理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传授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等。心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国外心理教育起步较早,体系较为完善,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心理辅导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国内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

 (三)协同育人理论

协同育人,是指通过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

协同育人的基本概念涵盖了教育主体间的协同、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法的协调等方面。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即通过各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进展表明,协同育人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校社合作)等,都是协同育人理论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协同育人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

思政教育、心理教育和协同育人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协同育人则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思政教育的现状

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思政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思政教育形式多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内容在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结合上还存在不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此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当前心理教育的现状

心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高校心理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活动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维护、应对压力和焦虑等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学校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工作坊、宣传册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当前,心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心理教育的普及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存在羞耻感和抗拒心理,不愿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其次,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专业培训不够,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此外,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有待加强。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相对零散,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也存在缺乏跟进和持续支持的问题。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现状

现有协同育人模式的分析: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加强两者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例如,一些学校在思政课中融入心理健康内容,通过讲述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心理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跨学科的教育团队,协同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

协同育人的瓶颈与问题:尽管协同育人模式初见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瓶颈。首先,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度不够深,两者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尚未实现有机统一。一些学校的协同育人工作停留在形式层面,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整合。其次,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学校在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影响了教育的长效性和稳定性。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协同育人需要教师既具备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而目前具备这两方面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

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要实现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创新的趋势,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下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精准思政教育、精准心理教育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这一目标。

(一)精准思政教育路径

1.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思政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以及心理数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育者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具体实践中,可以建立学生思想动态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价值观倾向。通过定期调查问卷、课堂反馈和社交媒体分析,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变化。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是实现精准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径。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历史事件、领袖人物的决策过程,增强思政教育的感知性和感染力。在线课程和直播讲座也是新媒体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二)精准心理教育路径

1.心理教育精准化的实施策略

精准心理教育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心理评估体系,通过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出潜在的心理问题和风险因素。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危机干预等。对于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有轻微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个体心理咨询和专业治疗。

2.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建立和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实现精准心理教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咨询记录、干预措施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动态记录。这些档案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为个性化心理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定期更新和维护档案,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干预效果,形成连续的心理健康发展轨迹。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共享机制,在严格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与班主任、家长、专业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1)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的机制设计

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实现有机融合。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大育人”观念,将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在教育内容上,可以将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与心理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在思政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心理辅导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教育元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建设

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育人,需要建立一支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思政课教师、心理学教师、班主任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等。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培训,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分享教育经验和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开展教师跨学科合作项目,例如,共同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融合。同时,建立教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协同育人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模式。

(3)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首先,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教育科研成果等,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育资源。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通过以上途径,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的协同育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这一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实施,将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对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系统探讨,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各具优势,二者的协同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思政教育侧重于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心理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体发展,重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指导。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此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特别是跨学科教师团队的组建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持续的教育支持体系,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

(二)实践路径的实施效果

实践路径的实施效果评估显示,精准思政与心理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果明显增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思政教育,使得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为心理教育的精准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得心理辅导和干预更加及时有效。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协同工作,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改进机制。整体来看,这种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课题(题目:网络上能随便“撒野”吗?——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课题号:WLSZ202303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虹]
通过分析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精准思政和精准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构建了思政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