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莎车县艾力西湖镇巴扎(10)村的暑期“融爱课堂”里,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马依热.阿卜杜米吉提是“融爱课堂”里为数不多的内高班学生,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来自艾力西湖镇周边的回族学生,原本可以在内地享受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可马依热.阿卜杜米吉提却在暑假期间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村里推普的小老师。
“在内地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和内地的同学有了学习和生活方面更深层次的交流。”马依热.阿卜杜米吉提说,在学校,她的伙伴很多都是汉族,内高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早已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大家每天同吃同住同学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成长进步。
图为村民在夜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颜石磊摄
“但在内地学习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咱们新疆和内地在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和推广方面有一些差距。”马依热.阿卜杜米吉提说,这个暑假,她回到家乡之后,就主动找到驻村干部,希望能利用这个短暂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帮助家乡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
盛夏的戈壁荒滩上一座座果蔬大棚鳞次栉比、瓜果飘香,火红的石榴花格外鲜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红星闪闪”--我在新疆“话”中国社会实践团来到这里,队长谷晨飞与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授驻村工作队一起通过“拍、写、读、唱、说”“五位一体”的“融爱课堂”以及“社区夜校”帮助当地青少年孩童、村民、村两委干部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
在边疆读懂国情
在从南京站到莎车县的火车上,吕净恒看了一路的山和戈壁。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江苏,见这么多新奇的自然风貌。同行的火车上,他们相继认识了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阿亚阔孜·瓦提和浙江师范大学的昂沙尔,维吾尔语和国通语交互学习,让他们相谈甚欢,两名新疆学校在了解实践团的任务后,也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吕净恒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红星闪闪”社会实践团的第八任副队长,这一次的暑期“融爱课堂”选择了离南京5000公里的莎车县艾力西湖镇。
抵达莎车县艾力西湖镇,他和队员将调研的首站选在了托格拉克兰干(2)村。
古丽沙拉是托格拉克兰干(2)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驻村将近2年,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情况也十分了解。
古丽沙拉说,现在驻村工作队已经在全力推进国通语在托克拉克兰干村及巴扎村的使用,但是在一些村民日常交流中还是使用维吾尔语较多,村两委的部分同志也很少能说标准普通话,“我们一些村民自家的农产品在大巴扎时有很多因为语言问题很难被游客购买”。
在艾力西湖镇的14天里,吕净恒几乎每天都带着队员们入户做调研。这里的村民平时只说维吾尔语,只有对外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但因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当地青少年即使能说普通话,也都有很重的乡音。
吕净恒发现,每天清晨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你好”“再见”这样的简单的国家通用语言,进而营造一种国通语氛围环境。
在入户走访时发现,相对而言,老一辈人的国通语水平就没那么乐观。一些老人一辈子都使用维吾尔语,想参与这群大学生组织的联欢会,却听不懂也不会说国通语,只能通过维吾尔族同学主持人来翻译转述。但让团队成员欣慰的是,经过调研,绝大多数村民学习兴趣浓厚。
图为入户走访调研国家通用语言在当地使用情况 颜石磊摄
在一次社区夜校活动中,一位近60岁的婆婆对吕净恒说:“如果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地区,人人都说普通话,那么我们与外界交流就能更方便,我的烤包子也能自己吆喝卖给游客了。”
吕净恒记得,这位婆婆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社区夜校推普活动现场,还会带来其他村民,并热心进行翻译,“这让我特别有动力。”
最是文化润人心
“红星闪闪”实践团先后去了巴扎(10)村和托格拉克兰干(2)村,面向小学一至六年级以及部分初中学生开展普通话教学。
随着毛笔落下,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来,“中华民族一家亲”几个方块字跃然纸上。看着自己的练字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巴扎村的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实践团成员结合普通话1000句教材提前制作了卡通教具,通过演示文稿、软笔书法撰写的方式直观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毛笔在宣纸、书签、团扇上书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图为面向少年儿童开设书法课程 闫晋摄
负责以“写”的形式推广国通语的张梓航很喜欢与小朋友相处,这里的孩子们并没有他想象中的拘束,反而很主动地与他交流。“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跑来向我们要团扇、毛笔、墨汁等教具,说自己很喜欢,想带回家继续练习。”
说起这些,张梓航嘴角的微笑怎么也藏不住,“新疆小朋友们太热情了,学得很认真,我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以“写”的形式推广国通语,实践团另外一名成员闫淑洁则结合自己的音乐专业通过“唱”的形式推广国通语,教大家演唱了多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包括《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除了面向中小学生做推普,实践团还面向社区居民做宣传。他们先后在艾力西湖镇巴扎(10)村和托格拉克兰干(2)村开设夜校,为周围居民以及村两委同志开展普通话学习课程。
这次去的两个村,面向村民推普难度较大,但村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实践团队长谷晨飞认为,这是因为两村村民多为维吾尔族同胞,国通语使用率相对低一些,“或许正因如此,第一天晚上就来了数百名维吾尔族同胞参与夜校推普课程学习。”
他将提前制作好的课程课件投放在投影上,鼓励村两委同志以及村民们大声朗读普通话,逐字逐句教大家说普通话和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了提升当地村民的参与热情,实践团联合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将在本次培训中选拔一些人免费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测试(简称GYC)三级乙等考试,用于激发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国通语的学习。
闫淑洁注意到,这里的维吾尔族留守村民以及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只会说维吾尔语,“缺乏普通话练习语境是她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障碍,而且居家环境中,也是带着孩子们讲维吾尔语”。
针对这一特点,以及部分有进行生活买卖行为特点的村民,闫淑洁带领团队设计了主题情境式的推普课程,包括物品买卖场景、社交场景、生活场景。
图为开办夜校,指导村两委干部以及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闫晋摄
让实践团成员高兴的是,经过10几天的夜校推普课程培训,有些年长的爷爷、年幼的孩子也能流利地说国通话,他们群体中有75人已经参与了GYC三级乙等考试,他们的成功也让更多原本不太会讲国通语的村民迈出了第一步。
难以割舍的“石榴籽情”
谷晨飞和团队离开艾力西湖镇时,村委会和村民们都对他们恋恋不舍。结束的那一天,他们共同举办了“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谱华章”联欢晚会。“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坚持数十天夜校学习国通语课程的阿布力克木·阿卜杜热西提以一首《我的中国心》获得了全场村民的热烈掌声。
接受采访时,阿布力克木·阿卜杜热西提对实践团成员说:“当我完全熟悉和掌握国通语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内地找一份工作。我也是抓住这次举办的夜校班,抓紧学习国通语,也谢谢你们的帮助。”
“这几天,我们拍摄了很多年长村民、年幼孩童学习国通语的画面,我也会专门制作一期视频,通过视频宣传,让更多同胞认识到,学习国通话与年龄无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实践团负责摄影摄像的颜石磊说。
图为开展暑期“融爱课堂”活动合影 闫晋摄
“对村民们来说,通过集中学习,她们愿意说国通语了,也相信自己能够讲好国通语,且能够自信从容地在舞台上将民族最美好的歌声以及乐器用国通语的形式呈现给更多的人。”在联欢会上,音乐专业的闫淑洁说出了此行的意义。她知道,实践团队总有离开的一天,但村民们迈出了学习国通话的第一步,就能带动和影响属地更多的人学习国通语。
在谷晨飞和团队结束推普活动前,前来为他们送行的村两委负责同志说:“以后我们的暑期课堂在推普方面也采用你们这种趣味活动的形式,在互动游戏中加强推普工作。”
在指导教师邢伟看来,“红星闪闪”这支队伍一届又一届跨越山河的接力,能够在国家乡村振兴进程中带来些许微小且长久的改变,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基层实践中认识国情,实现自身成长,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团队简介:
“红星闪闪”实践团,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专题(Courses)—设计(Design)—实践(Practice)—总结(Summarize)”为主线的“CDPS”师生交互式教学实践育人模式,服务点落在社区,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拓展探索党建引领下学生团队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工作新路径,让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团队自2017年至今,共有8批131人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南京、青海、新疆等地方社区面向村留守儿童打造暑期“融爱课堂”项目,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服务广大百姓的实践活动中。
该团队先后获评全国、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全国、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江苏省 “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多项。近年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官微、中国青年网、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江苏网、南报网、江苏共青团等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