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在线昆明7月30日电(通讯员 鲍民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7月20日至27日,大连民族大学“边疆红韵,情满同心”实践团前往云南省昆明市等多地开展民族团结实践调研。深入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文学艺术馆、古镇老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实践场所,通过实地参观、查阅资料、走访调研、采访记录等形式,挖掘记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典型案例,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微言”青春,厚植民族团结厚土
7月20日,实践团队成员前往昆明老街开展实地调研,昆明老街位于昆明历史城区的核心地带,实践团队在这里沉浸式观看了一场“庭院剧”,走进聂耳故居探索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在茶文化博物馆体验非遗茶俗,到景星花街听民谣、吃小吃、逛夜市……建筑艺术、历史记忆、多元文化、民族风物、市井生活在这里交融,实践团队在读懂历史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探索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献言建策。
来到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前正中,镌刻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碑体高26米,象征着云南的26个民族,碑座的4个斜面用红色花岗石铺就,象征着云南这块红土地,其上精雕着26朵茶花,以示云南26个民族对英雄的缅怀。在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实践团队进行了民族团结宣誓,追忆优良传统,缅怀革命先辈。
图为实践团队在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研学实践 鲍民杰摄
“文史”青春,寻迹脉络追溯历程
7月21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昆明市官渡区,步入云南省博物馆一睹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资源,馆内藏品类别丰富,年代跨度大,以通史陈列的形式叙述了从远古时期直至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实践团队以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出土器物实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等现象,深入挖掘云南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份在历史文化中“四个共同”的沿革脉络,为民族团结发掘更多案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到云南文学艺术馆,讲解员为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与艺术内涵,画卷中一点一滴都在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幸福故事。实践团队认为艺术创作展既是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之间传播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一次探索,也是对民族文化精神思考与领悟的一次集中展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介绍下探索画卷故事 鲍民杰摄
“热血”青春,传承精神继往开来
7月23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一件件文物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记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用理论研究讲好民族团结的革命文化,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历史文化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思政课”。生动实践,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实践团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在西南联大历史展展区内,面对陈列展示的上千件实物、档案和照片,实践团久久驻足,那一个个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老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满是感动。这种西南联大精神,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激励中华儿女刚毅坚卓、团结自强的精神力量。实践团队随后到达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民族团结进步之光耀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跨越山海,共赴南博之约。精品荟萃、非遗传承、资源转化更加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加快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南联大旧址调研学习 鲍民杰摄
“寻访”青春,边疆红韵情满同心
7月25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见证彩云之南的民族融合之美。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从享誉世界的民族服饰,到技艺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再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食……在云南民族博物馆,5万余件藏品共同展示云南民族融合之美。实践团队成员研讨参观了“56个民族一起奔小康”主题展,立体呈现56个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中国画卷,深入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观风物长卷,讲团结故事。长卷用数字手绘艺术全景呈现出新时代各民族在绿水青山间的幸福生活,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各族群众在美美与共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次日,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官渡古镇、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斗南花市等多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街道采访、主题宣讲等形式,深入群众,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后期,团队将结合地方特色和调研情况撰写相关报告,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为民族团结践行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调研现场合影 鲍民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