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同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进而确保学生全方面发展。理科专业师范生因其专业建设、思维方式及就业要求有明确特点,尤为需要高校在思政工作中提高重视,本文在分析理科类师范生特点及思想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思政工作重点,进行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推进路径探析。
关键词:三全育人模式;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理科;师范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围绕这些背景与要求,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如何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尤为重要。而理科类师范生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补给来源,其群体的专业素质、思想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师范类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理科类师范生特点及思想素质现状
(一)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学业压力较重
针对理科类师范生的培养,专业方向明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扎实的理科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掌握数学、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中学从事理科类教育教学或管理等工作的教师,涉及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同时自身还需加强师德规范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学习与提升,毕业标准高、任务重。
(二)思维逻辑性强,做事严谨,缺乏灵活性
如果将文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比作太阳的光芒,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散开去,那么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就像一条数轴,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体现出单一性。且理科类师范生更是由于受严密的逻辑推理及高要求学科素养的影响,思维的条理性十分明显,一旦方法确定,就沿着既定的思考方向进行下去,一环扣一环,在此过程中,思考是单一的,思维方向也是单向的,虽有极其突出的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缺陷,例如空间想象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偏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就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可以达到一触即破、举一反三的功效;思维灵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就能得心应手,可以在尽短的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办事效率。由此可见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对学习及教学的重要性。
二、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理科类师范生思政工作的重点
(一)思政工作的开展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仅仅拘泥于理论课教学之中,特别是在“三全教育”模式下,必须确保学生思政工作渠道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及生活中始终能够接受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引导,进而促进学生理想信念正确而又坚定、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保持准确、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其间,主要的关注点无疑是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思政“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由此确保学生思政过程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得以正确形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发挥出主力军作用。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例,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从关于个体职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此特有的角度来扩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规划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培养。但由于高校此类课程的开设多为公共必修课,授课教师也大多来自于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校招生就业处及学工办的老师,并不会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及学生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理科类师范生其职业方向较为明朗,在对社会职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需对教师这一行业对其教育理念、育人能力、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多学科课程协同发展,协调好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对于高校来说,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多方面,不仅事关学生自己的现实利益,也事关学校发展。现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由于中小学教师聘任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受许多现实问题制约,其中理科类师范生所学知识更为抽象、难度高,对其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专业课的学习受到高度关注,课程建设也容易获得学院及学校的政策支持。在这种局面下,对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更倾向于在自身专业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助力学校产生更多更有含金量的教学奖项与科研成就。一些专业课教师面对思政教学感到既陌生也不愿意在这些内容上多花工夫,似乎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是矛盾的关系。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拥有相同的志向,那就是培养具备一定素养与能力的学生,都属于育人活动,都秉承着“双重负责”的理念,即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拉着同一辆车的两匹马,二者具有相互激励的可能。专业课程教学做得好,更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更容易对专业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课程本身和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师与课程的认同度;而课程思政教学得当,学生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就能反思性地看待自身的学习活动,满怀责任感地对待专业课程。相反,如果这两匹马用力不协调,一弱一强差距明显,则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师范生来说,课程思政更是培养符合师德规范、富有教育情怀、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的重要途径,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三、三全育人模式下推进高校理科类师范生思政工作的路径
(一)始终将育人队伍的培养及管理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11年660万人到2021年909万人,人数的持续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已逐渐失去其优势,未来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需充分发挥育人队伍的育人功能,将“三全育人”理念真正融入思政工作发展及日常工作中。第一,提高育人培训质量,开拓培训新模式。高质量育人队伍是保证思政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证,要改变传统的培训会讲师灌输、教师被动学的单向输出输入学习培训模式,结合时事热点及互动实践,将培训成果深入工作、深入课堂;第二,优化育人结构,进一步鼓励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企事业优秀人才等纳入思政课教育体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第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榜样作用,提高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将教师教育与学生激励融合成体系,产生协同育人效果,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全过程实践育人
从理科师范生专业特点来看,将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尤为关键。在教育信念培养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及实践,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对从事理科类教育相关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使自己对所从事教师职业具有自豪感和荣誉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坚持“育智同育人”;育人能力培养方面,师范生育己的同时,通过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及实践,熟悉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结合理科学科特点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自我发展培养方面,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等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在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同时,深入中小学课堂,实现全方位实践育人。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等优势。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全国大多数高校加强了校园纪律的管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也成为高校管理及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并随着劳动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成为高校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的重点,理科专业师范生由于其学业压力重、思维严谨、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更需要借助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一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健康的舆论环境;二是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及特长组织有特色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科知识竞赛、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弥补日常课堂教学无法针对群体差异性进行教育的缺陷,既满足学生兴趣,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施展平台;三是利用校园文化实践功能,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树立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既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涵钧.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推进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8):97-98+101.
[2]左琳.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3]付志伟.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探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2):55-57.
[4]艾昕.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170-171.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