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 | 书香中南·枕边书语
中南大学 方秋懿 黄志翔2023-02-16
字号:AAA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640.jfif

图源中南云麓谷

推荐书目:《人间至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导语:尝四方食事,品人间烟火

推荐指数⭐⭐⭐⭐⭐


作者简介: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同时他自诩“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金庸称他为满口留香的作家,贾平凹喻其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生于江南,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与情致。其文章朴实平淡,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于不经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语言大多平淡自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句。《人间至味》精选了他流传数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各式各样的美味,南北方人不同的饮食特点,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饮食喜好,都在汪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他以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写出了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

推荐理由:

如果要在春节假期阅读一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至味》应是不二之选。在窗外连绵的鞭炮声中,在白雪簌簌落下的时刻,交缠着年夜饭的热气,孩童的嬉闹,连着守岁的灯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时读起汪先生笔下的世界,就更能体味到其中的人间烟火气,无论是春天的萝卜、秋天的糖炒栗子,还是新采的枸杞头、缸腌的臭苋菜;不管是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他乡的菜肴,所有的吃食,在他的笔下,都是人间的至味。

所谓“至味”,并不是各种珍馐美馔,而是汪先生所到之地最常见、最接地气的食物。比如《豆腐》:“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各种豆腐拌、烧、煎、晒,做成文思和尚豆腐、麻婆豆腐、汪豆腐、豆花、豆腐干、百叶、炸响铃……甚至还有“十几好样,风味各别”的豆腐宴。把寻常的食材吃出花样,这世上还有比汪曾祺老先生更会吃的人吗?还有《栗子》:“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一份软糯香甜的栗子,总会让人想起凛冽的寒风、温热的炉火、以及围炉茶话的喜悦。书中食物描述之详细、做法之繁多、口味之丰富,令人口舌生津、赞叹不已。

初读此书,总会羡慕汪先生云游四方,遍尝美食,然而了解他的生平才知他是在颠沛的岁月里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笔耕不辍。人们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汪先生用美食形容生活。这时,美食就不仅仅是美食,而是成为了一种寄托,一种智慧,一种哲思,一种文学。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汪先生笔下故乡高邮“别处不能比”的咸鸭蛋、下雪时总会想喝的咸菜茨菇汤,思乡之情蕴含其中,就像盐一样,微不可察但又必不可缺。这种如水一般温柔、细腻的情感,如同温泉渐渐流入心田,带着它的温存、安静,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品尝淡淡的乡愁与怀念。汪先生离家求学,遍历战乱,饱尝霜雪,但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以自然朴实的笔墨在琐碎的日常中描绘出闲适的生活。“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对平凡生活的热忱就在灶火与蔬菜里浮现。

汪先生也将食物与文学相联系,书中一篇散文《苦瓜是瓜吗》写到:“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文学作品不应拘泥于格式,也不应局限于一种理论上的文学主义,而是关注于发现和创造,注重于人的思维力量,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藉由虚构、想象、再创产生一种更高的真实性。不管其形态的表现方法如何不同,这种高于现实的真实应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另一篇《咸菜和文化》中又说到:“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小说重视民族色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一定要去追寻到苍苍莽莽的古文化,而是注重于当下的活的文化,就像不用追寻咸菜的来源,而去注重当下如何品味它。汪先生从随处可见的咸菜推理到文学创作的来源,可见他生活中的哲思。

汪先生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日常生活回归散文,让平常食物展现智慧。正如汪先生所言:“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我们也莫辜负书、烟火和佳节。


制作 |闫钰晗 陈思州 曹一婧

图片 | 书香中南工作组评书小组

校对 | 王欣悦 张伊静

审核 | 向美玲 李诚 李梦 于悦凡


[通讯员:王欣悦]
[指导教师:向美玲]
[责任编辑:刘鹏]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