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当我们感恩老师,感恩的是什么?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融 詹晓智 张兵2023-09-11
字号:AAA
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位学生分享的师生温暖小事,谨此,祝福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9月10日,我们喜迎我国第39个教师节。当我们感恩亲爱的老师们,感恩的是什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位学生将师生之间的日常点滴娓娓道来,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一个拥抱


王融本科毕业时和Amy在美丽“嘉园”合影。王融供图.jpg

王融本科毕业时和Amy在美丽校园合影

  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4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很多同学、朋友、辅导员、老师的帮助、鼓励与支持。毕业后,我常常想起这些人,他们是我在嘉庚学院成长、变得更好的原因之一。若要细问,最喜爱的那一位,我想告诉大家,是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林杨琼老师,Amy。 

  刚入学时,我加入英语演讲队,开始了与英语话剧和英语演讲“相爱相杀”的生活。第一次见到Amy是在学生活动中心,她负责指导我们英语队参演的话剧之一,不过并不是指导我所参演的话剧,但她当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帮助我们在比赛中发挥得更好。

  我和Amy真正开始有更多交流是在大一下学期筹备校级英语演讲比赛那段时间。Amy是我的指导老师,负责纠正我的发音,帮我改稿,并把我训练成一名更加成熟的演讲者。她对我有期待,但一开始,参加演讲比赛的我好胜心过重,一心只在乎结果,而忽略了更宝贵的过程。当时刚参赛我就摔了一个“跟头”,拿了倒数第二的成绩。赛前,我以为自己能拿一等奖,几度幻想自己在演讲台上风度翩翩、娓娓道来,可事实是,我在问答环节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话,卡顿了许久。赛后,我感觉“天塌了”,Amy给了我一个拥抱,在那一瞬间我哭了,哭得像个小孩。

  2019年9月,“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网络赛场开放了,Amy找到我,问我要不要再试试看,说不定有机会入选全国总决赛。当时我犹豫了许久。我知道,心中对英语与英语演讲的那份热忱还在,只是初赛摔得太惨,有点“怕了”。最后让我决定参赛的原因是Amy对我说的一句话:“王融,我们再一起试一试,我相信你。”Amy没放弃我,她并没有因为我在初赛没表现好便放弃我。我重新穿上西装,在主楼群5号楼多媒体教室完成了参赛视频的录制。意外地,我通过3个阶段的审核、选拔,获得参加全国总决赛的机会。

  在我收到大赛组委会发来的通知短信时,我并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和家人说我要去北京比赛了,家人很是为我高兴,让我好好准备。不过可能没有人知道,我在去北京前,犹豫了许久到底要不要参加总决赛,因为我不相信当时的自己能够站在北京外研社会场的演讲台上,我觉得自己“没那个能力”。又是Amy,让我坚定了参加总决赛的心。她在得知我入选总决赛时,便着手帮我修改演讲稿,专门拨出时间和我一起规划赛前准备,给我做心理疏导。她对我很上心,很负责,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她的“孩子”,我不想辜负她,也不想辜负自己。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紧张而又充实的备赛生活,很多时候天还未全亮,我就已经在宿舍阳台的半身镜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讲了,反复练习、打磨,直到能够流畅、完整、有感情地演绎演讲内容。

  还记得舍友曾告诉我,有一天晚上我睡觉时嘴里还在念叨着英语单词。Amy也抽出时间陪我练习,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讨论该如何演绎演讲稿,她从未强迫过我一定要怎样做,而是征求我的意见,提出她的看法,有时我们各自的看法互相碰撞,形成了更好的方法。日子很快一天天过去,我和Amy搭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那时我的心是忐忑不安的,也是激动的。12月的北京很冷,下起了雪,但我的心并不冷,我怀揣满腔热血。不管是在去北京前还是到了北京后,我都告诉自己,放下得失心,学会享受比赛的过程,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努力没有白费,心态建设也很成功,我代表嘉庚学院拿到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Amy也为我感到高兴,赛后我们一起在北京吃了烤鸭,逛了三里屯……

  演讲比赛结束后,我和Amy的联系并未中断。她看到一些好的演讲视频与资源时会传送给我,也时常关心我,而我在对学业、未来感到迷茫时也会找她倾诉、探讨。她给我的感觉除了是恩师,更像是朋友。我总是能敞开心扉告诉她,我心中的真实想法,而她除了倾听,也会给我意见与建议。奇妙的是,她总能说到我心里去,总是能给我新的灵感与启发。毕业典礼前几天,我和她在陈嘉庚铜像前拍了一张毕业合照,她对我说:“小融,没想到你这么快就穿上学士服要毕业了,以后也要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毕业后,我和Amy还依然保持着联系。当我迷茫、困惑、自我怀疑时,第一个想起的倾诉对象还是她,而Amy不管多忙,都会在微信上回复我。

  离开嘉庚学院也有一段时间了,好想再回校园看看,想再和Amy在图书馆咖啡厅里畅谈、说笑。Amy是我在嘉庚学院里最喜爱的老师之一,我不知该如何用华丽的词藻表达。借此文章,我想感谢Amy,是她让我不断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改变自己,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伟大,让我坚定了心中想从事教育、教书育人的想法。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一名老师,像Amy一样的老师。


一束目光


董佳媛老师(右)与詹晓智在校外赛事上偶遇、合影。(詹晓智-供图).jpg

董佳媛老师(右)与詹晓智在校外赛事上偶遇、合影

  1500米、5000米、21公里、42.195公里……这些是我经常参与的跑步项目。从距离上看,它们都不短,所以,又称中长跑。不过,在我看来,不管多长,都长不过教练投注在我身上的目光。

  在我“总是冲不起来,加不了速度”的那些徘徊、低迷的训练期里,这目光,甚至可以穿越风、烈日、跑道等一切,直抵内心,“放下内心的包袱,放松下来,简单起来,冲!”

  教练真的很懂我们。对了,她姓董,董佳媛,学校体育教学部教师、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女子七项全能国家级运动健将,同时,她也是我所在的田径校队教练,我们的董姐。

  董姐说,运动让我们相遇,而相同的热爱,带领我们在田径这条道路上奋力奔跑,永不停歇。

  董姐还说:“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众。特长是什么?就是在特别长的时间里,坚持做一件事!”

  是吧,我没有吹牛,董姐真的很会说,很懂!这种“懂”除了源于自身的专业、强大、优秀之外,更多的,来自“用心”二字。

  还记得我们备战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那个夏天,烈日炎炎,跑道漫漫。由于田径校队的小伙伴们来自不同的院系,课表不一,人凑不到一起,董姐就常常挤出午休、晚课前这样的时间来指导训练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之外,董姐还要兼顾田径校队每个同学的训练,而且,我们的项目各不相同,有短跑、长跑、跳、投等等。这就意味着,董姐要针对每个人的项目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她从不说困难,只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一次一次地指导训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曾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赛场上发挥出最好的成绩。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董姐辛苦付出的回报。

  在那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参赛的项目是5000米和1500米。中长跑的成绩容易受当下心态、状态影响,睡眠不足、心里紧张等都有可能导致运动员的发挥大打折扣。董姐不仅在学校的训练中观察我、“研究”我,我参加诸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校外比赛时,好几次恰好遇上董姐担任赛事裁判员,她也会关注我。

  在长时间的关注与指导过程中,她发现,作为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我其实最需要加强的是绝对速度能力,因此,她常常让我和百米短跑项目的同学一起训练。同时,有意识地对我进行核心力量、腿部力量、髋关节、踝关节灵活性训练。如果说,作为一名业余的中长跑运动员,我的水平尚且不错,那么,董姐给予的这些系统性、关键性训练就是其间最重要的基础。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田径校队那些训练的日子里,我们也曾遇到过队员突发伤病等许多困难,但董姐一直都与我们在一起,关心我们每一位队员的点滴,并不断激励我们为梦想而战,奋勇前行。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传播运动的魅力,就是我最大能力的展现。”董姐让我们懂得,运动的意义在于攀越与突破,高度、距离,乃至自我。

  得遇良师,如春风化雨。这就是我喜爱的教师之一,董姐,佳媛,“嘉园”里的佳媛。


一生引领


张兵和杜晶晶老师(右)。(张兵供图).jpg

张兵和杜晶晶老师(右)

  三年前的夏天,一封邮件敲定了我与导师的三年缘分。

  2020年6月,在学姐的推荐下,我给导师发了第一封自荐邮件。那时候的我刚从研究生考试中“上岸”,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初生牛犊的勇敢。但是,很幸运我遇见了一位很好的导师,她给素未谋面的我很认真地回复了两封长长的邮件,细致且耐心地将我引入了联培生(厦门大学与嘉庚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大家庭,从此,我得遇良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杜晶晶。

  我跟导师正式相见,是在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举办的中秋博饼会上。秦观有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博饼会上没有琼浆玉露,却有苏院长家酿的杨梅酒;那一年厦门秋未浓,我在这座有海的浪漫城市,初窥得导师的温柔。我们于宴席上匆匆相见,我敬给她相逢的第一杯酒。她说,这是我今年新招的姑娘,是的,是“姑娘”而不是“学生”,很亲切的称呼,我父母也经常这样跟外人介绍我,“这是我家姑娘”。我可亲可爱的导师在第一次见面就给了我家人一样的爱护,让我铭记至今。

  我的导师是一个很认真很负责的人,明明工作很忙,课题教学任务一大堆,但每次我发给她的邮件总能得到她的耐心回复。记得论文刚开题的时候,我写了短短的两页提纲,但是导师给我的回复长达三页。那时候的我既羞愧又感动,我为自己交给导师的单薄工作量而羞愧,更为导师的字字用心而感动。厦大校歌中有句歌词:“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我的导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句话。她带领我在无央的知识之海中跋涉,更以博大的胸怀真切爱着她的每一位学生。

  因为导师在漳州,而我在厦门,我们每次会面其实都很不容易。但每次见面,我的内心却只有欢喜和期待,因为我知道跨越山海,老师就在彼岸。在90分钟的路途尽头,我将见到导师摆满可爱摆件的温馨办公室,会收获导师准备的可口小零食,会展开一场属于学术的热烈讨论,而这一切都将赋予我的时间不一样的意义。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匆匆已是三载春秋,我们在主楼群1号楼5f08室的岁月已经谢幕,我很不舍,但新的故事总要开始。

  我想,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你的教导,我想成为你,我真的很希望能成为我导师那样的人。她总是这样乐观,脸上时常挂满笑容,在生活的风浪里轻舟而过。她总是这样可爱,微信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有趣表情包。她总是这样敬业,每天辗转于各种课题和教学之间,从不停歇。她是我敬爱的导师,更是值得我钦佩的伟大女性,她对科研工作的热忱,对教育事业的认真,都让我深深敬仰和感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的导师杜晶晶,她带我走上科研之路,她让我明了什么是教育初心,她让我看到了理想人生的模样,她是我想要成为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从她这里收获的爱与从容,温柔与坚定,果敢与坚毅,走向我新的人生。

[通讯员:朱鲜艳]
[指导教师:陈巧恩]
[责任编辑:苏兰]
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位学生分享的师生温暖小事,谨此,祝福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