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建阳刻书史》——看千年生动画卷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黄若怡2022-06-07
字号:AAA
建阳刻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非常大的贡献和价值。


刻本,又称为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由于地域不同,技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刻本又被分为不同的类型,福建以闽本为主,其中建阳刻书历史悠久,是南宋时期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在我国的刻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发源于五代,繁荣于宋朝,并于此后源远流长。最近浅读了方彦寿先生所著的《建阳刻书史》,它从时间、空间等几个维度,全面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建阳刻书文化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建阳刻书文化的神秘面纱。

首先是时间跨度,方彦寿先生的《建阳刻书史》时间跨度大,从宋代为繁荣起点,以朝代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建阳刻书发展由明至清的时代脉络图。而且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建立在各个时代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基础背景之上,客观分析,寻找出其中兴起、繁荣、发展、衰落的依据,最后精准概括出各个时期建阳刻书发展特点。例如,刻本发展繁荣的宋朝,相比于临安,建阳刻本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令人费解,但这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是空间跨度,在空间上方彦寿先生以官家、私家、书坊和临府县四个维度展开具体描写,讲述了每个时期各家的发展特点,对官刻、家刻、坊刻的时间、地点及刻本等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考证。例如私家刻书从宋代的学者型和家塾型双峰并峙,到元代的渐入低迷,和书坊的众星拱月形成鲜明对比。到了明代还将书坊刻家作为重点,专门系统分析了刘氏、余氏、林氏等各家刻书发展情况和特点。在空间维度上《建阳刻书史》的特点在不仅有时间上系统的分析,也在各个朝代各有侧重,宋朝侧重背景,明代侧重刻家,清代侧重衰亡,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更有针对性向大众展现刻书历史的发展起伏、魅力和不同。

再次是对刻工、编辑等的记录。刻本图书事业的繁荣也离不开技术的提升、管理手段的进步、以及刻工、木工、印工等刻书工匠。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身份的人在担任刻本工作时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例如地方官员会充分利用建阳刻书资源,在他们担任时期许多官代编著都是建阳刻书刊刻。而由当地学者或外来学者则也可以以此刊刻传播自己的理论,像闽地朱熹理学的传播等等。《建阳刻书历史》详细记载了许多工匠、书坊编辑的身份和刊刻的著作,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建阳刻书文化的了解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

建阳刻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非常大的贡献和价值。对内而言,福建闽学文化推动了建阳刻书的发展,而建阳刻书也成为了闽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相互影响和被影响,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对外而言,泉州一代作为海外贸易的发达地区,建阳刻本也被运往世界各地,在各个地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朝鲜在高丽王朝时期,一直以中国为学习对象,而记载文化的图书也就成了他们的寻求对象,至今为止我们仍可以在他们国家博物馆中找到陈列的图书遗迹,由此可知建阳图书的刊刻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建阳刻书历史》系统地讲述了建阳刻书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但是我认为也有可以增添的内容。建阳刻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多个维度背景进行分析,但是只系统写了宋朝的繁荣的背景和影响,对于后朝内容影响相对较少,可以加以补充。其次,我认为作用和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各方面因素对刻本产生影响的同时,建阳刻本也对经济、历史、交通、文化有一定作用价值,虽然书中在最后有选择性讲述了建阳刻本对闽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但是其他方面以及各个朝代的影响这也同样值得我们考究。


[通讯员:林丽红]
[指导教师:陈桐]
[责任编辑:刘鹏]
建阳刻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非常大的贡献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