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星夜读 | 青春部落•浅析《哈姆莱特》中的性别美学
湖南师范大学 陈宇杭2022-05-26
字号:AAA
本期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朱怡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莎翁的传世之作《哈姆莱特》,在瑰丽的戏剧世界中叩问人性

1.jpg

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美育中心面向全校在校大学生征稿,设「青春部落」栏目,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期作者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朱怡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莎翁的传世之作《哈姆莱特》,在瑰丽的戏剧世界中叩问人性。

2.jpg

 浅析《哈姆莱特》中的性别美学    

3.jpg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哈姆莱特》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浪漫笔法,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中世纪战场,在这场血雨腥风的屠杀中,灵与欲的碰撞,血与肉的交锋,情与性的厮杀,都通过莎翁的如椽巨笔展现。在一个又一个思想高潮论之中,性别美学不可不谓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


男权崇拜与刚柔矛盾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浅层看,毋庸置疑,《哈姆莱特》充溢着激进的硬汉精神,融汇着饱满的男权思想。英俊勇猛的哈姆莱特,威武善战的老国王,尚武好斗的雷欧提斯,坚强果断的小福丁布拉斯,男性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的灵魂人物,兼具了力与美。这是莎士比亚写作态度的一种无意识流露,丰沛了伦理哲学与社会支柱,充分彰显出莎翁对于男性魅力的崇拜与讴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谋而合:中世纪的欧洲,恣肆宣洒着对男性权利的张扬,他们以孔武有力的男性雄风为人生追求,以静态温柔的女性顺从为生活必需,生而为强,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诉求。

4.jpg

诚然,刚强之美作为时代风尚,已经深刻渗入作家构建的作品氛围之中。莎翁依然有意在作品中舒展自主意识,因此,他将自己对于权威的质疑与否定,熔铸到了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哈姆莱特身上。我们常常评价哈姆莱特为犹豫和延宕的代表,批评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他有着主流大众所弘扬的男性光环和等级高傲,例如他与雷欧提斯精彩绝伦的决斗修罗场,充分凝聚出男性的“刚”性特质。可是另一方面,他又被优柔寡断、内敛含蓄的“柔”性特征所萦绕,多次有合适的时机去刺杀波洛涅斯,却多次因为思想的懦弱与道德的审判而错失良机,在一次次犹豫中加厚自己内心的铜墙,在一次次否定里断裂固有的道德信仰,直至最后葬送出生命。

5.jpg

  这些性格矛盾却恰恰是哈姆莱特最富原生魅力之处,许多人将哈姆莱特的举棋不定归结于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现实反映和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强于思考,疏于行动”的性格缺陷,其实不尽然。实际上,哈姆莱特的性格缺陷来自于莎士比亚本人对时代男权的一种反思解剖,于反思中摇动心旌,在解剖里发出诘问,他的质疑之声是如此微渺,以至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也是能够发觉一二。从时代背景溯源,莎士比亚处于宗教的动荡变化时期 ,上流社会耻于与优伶为伍,但在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以牛津、剑桥大学为首),仍存在一批知识分子阶层暗中写戏,其中就包括了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莎翁本身的戏剧创作,就出于对固有等级观念的反抗,那是一种对传统阶级理念的背叛与涅槃。


 女性悲剧与自我觉醒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6.jpg

当英国由“黄金时代”坠入“黑铁时代”,除了社会的动荡,女性的地位也降到了历史新低,她们更多变成了男权思想的点缀与装饰,宛如雕塑般缄默不语,美丽得苍白而寂寞,这与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遥相呼应。前期王后乔特鲁德尽管深受老国王宠爱,却更多像一只被圈养的金丝雀,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宠则宠矣,毫无灵性。而她后期对波洛涅斯的盲目屈从,也是出于不能自主命运的无奈和对前途的无尽迷茫。其实这才是“恶女”“随波逐流,耽于享乐”背后的真相。再看“圣女”奥菲利亚,尽管她纯洁美丽,天真烂漫,却依旧不能挣脱伦理道德与世俗男权的枷锁,父亲与兄长的绝对施压,成功地使她动摇了对爱人的忠诚,也为她早早掘下墓坑,哀叹她的命运。更加悲哀的是,生而被利用,死亦不能逃脱束缚,就连她的生命终结,也是在为全剧高潮而做助推,这是何其的不幸!又是何其的悲哀!尽管我们常说,这些女性形象的存在为整本书增添了柔情的一面,但是她们的存在注定只是助燃的柴火,从来不是带来希望的打火石。她们或美或丑,或善或邪,永远只是世人幻想与镜像的编织,永远只是一种哀伤的,冷漠的,孤单的具象点缀。

7.jpg

虽然女性在时代的枷锁中无法挣脱,但书中女性最终还是走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乔特鲁德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之后,被推向了道德审判的极点,在麻木顺从的形象背后,她无声隐泣着一种命运不能自主的哀伤,静默忍受着一种被儿子憎恶的痛苦,多重身份与多样感情的交织融合力透纸背,让读者与之深深共情。

8.jpg

文学史上对乔特鲁德之死存在很大争议,她最后是否知道那是一杯毒酒?我的答案更倾向为:是。在自己的情感达到一个峰点之后,她采用了一种最激进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来表达一个妻子对于丈夫的救赎,来表达一个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反抗!同样,奥菲利亚的死亡,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从她的原型人物:铎王朝时期的凯瑟琳·哈姆莱特,在埃文河自杀身亡就可以看出,莎翁很巧妙地将现实引渡到了虚构,又通过虚构的形式对现实人物进行升华。过去的她为亲情伦理所桎梏,如今的她更想遵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将自我精神的充实奉为圭皋。于是不约而同的,她和乔特鲁德一样,选择了一种无声的方式,为自己唱一首祭奠尊严的挽歌。这两个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之所以广受争议,皆源于她们在全书中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抗,那是一种崛起的女性力量,更是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学。

9.jpg

莎翁的传世名作,因为多彩而瑰丽,又因那份瑰丽而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空间,细细咀嚼,我们总能体味出一个时代的宏伟,正如我思,正如我在······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图片
The end

出品 | “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转载来源 | 湖南师范大学医院

编辑 | 陈宇杭

责编 | 范增

审核 | 罗元






[通讯员:冯佳艺 ]
[指导教师:范增 ]
[责任编辑:刘鹏]
本期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朱怡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莎翁的传世之作《哈姆莱特》,在瑰丽的戏剧世界中叩问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