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灵驿站  |  心理知识
纪念著名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 Diener)教授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2021-05-07
字号:AAA
本文转自公众号“彭凯平”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


本文转自公众号“彭凯平”


4月28日,著名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 Diener )因病去世,享年75岁(1946 - 2021)。


图片    


迪纳教授是国际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的研究,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还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以及国际生活质量研究学会的主席。从1974年开始,他任教于伊利诺伊大学;1999年成为盖洛普公司的资深科学家。


迪纳教授有330多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中约有250篇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主要贡献是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和测量,人格,收入与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员工主观幸福感加强组织业绩。被引用次数93,000多次,是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之一,并获得了多项著名的学术奖项。他曾是“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和"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创始编辑,并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编辑。


我和迪勒教授正式认识是在1997年的3月,当时我正好应聘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的教职。他是其中特别为我说话的教授,也为我争取到了很好的待遇。可惜我当时很想去加州大学,因此与他无同事之缘。没想到,我们俩后来都不约而同的成为了积极心理学家,并成为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的理事,从而有更多的机会交往和了解。他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之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5年1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以幸福科学为主题的封面文章,其中说到“心理学界关于幸福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他的同事做出的。在长达二十五年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一般人所热切追求的生活目标,如高收入、高学历、年轻、美貌,甚至日照时间等对幸福感的实质贡献很小,而最起作用的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至爱亲朋的关怀,温暖的社会支持以及适当的关系交往技巧”。


2017年的10月18日,迪纳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峰会上作了题为《幸福科学的伟大突破》(Amazing Progress of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的主题报告。我曾经发文介绍他的报告。今天再读他的报告,还是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受。


图片    


在报告中,迪纳指出,现在有关幸福的研究越来越多了,但幸福研究要经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同样必须遵守科学的原则:摆事实、有证据和讲证伪。而不要做出一个研究就自以为是,好像找到了幸福的灵丹妙药似的。然后,他话锋一转说,“积极心理学”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而不只是大家认为的“幸福、PERMA(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意志力,美德”等内容,或者几个积极心理学圈子里的著名学者研究的课题才是积极心理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幸福的问题,甚至有人建议用“幸福学”来取代“积极心理学”,以扩大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善良的,动机是高贵的,策略也很高明。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本身就非常广泛,它不光研究人类的幸福,还研究道德、智力、审美、创造、积极的社会关系、积极的社会组织、生活的意义等内容;“幸福”只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已。而且幸福科学本身就是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向,不是心理学一个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在研究幸福问题。


因此,迪纳提出,我们曾经对积极心理学研究课题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一些我们认为应该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确实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但还有很多大家没有把它当作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其实也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那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积极心理学到底在研究哪些问题呢?


传统的积极心理学课题仍然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


1、“感恩之心”。它肯定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这种感恩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报答,不是情感回报,更不是义务和责任。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事物和受恵经历的一种欣赏、一种快乐、一种积极主动的体验。


2、实现蓬勃兴盛的幸福人生的5个因素(PERMA)。它也就是激发我们人类幸福之感的五种最基本的心理基础:积极快乐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沉浸其中的投入(engagement)、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有意义和目的的事情(meaning and purpose)、有收获和成就的感受(accomplishment)。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感到快乐、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善良的人生。


3、美德。根据塞利格曼和彼德森的研究,人类不管处于什么文化,其实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美德,这就是他们所发现的6个领域(正直、勇气、智慧、仁爱、升华、节制)和24项优势和美德。但具体这些美德如何体现和弘扬,特别是文化差异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4、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主要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以及积极情绪体验的频率。这是通常所说的幸福的心理学表述。


5、意志力(Grit)。这就是我们人能够驱使自己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的动力和坚忍精神,具有开拓和提升自己的学识、境界和能力的精神。


6、福流(flow)。它指的是人们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和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积极体验。


7、意义和目的。它指的是人在生活、工作中发现和追求的意义以及感觉某种神圣、积极的召唤体验。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上不认为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其实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非常核心的课题,包括:


8、利他行为。这是指我们愿意帮助他人,照顾他人所获得的身心愉快的体验及策略和方法。


9、自我控制。它指的是我们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并保持心理能量充沛的能力和过程。个体在自我调节能力上的差异,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发展的轨迹密切相关。


10、积极教养。它指的是父母亲对孩子一种积极心理的教育教养方式。它不是权威式的教养,不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管教;也不是无为、放任式的教养,而是一种最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


11、尽责心。即是大五人格的一种,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心理状况的一种体验和知觉能力。


12、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班都拉提出的:人对自己能力及作用效果的一种认识和判断。它是心理学引用最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3、友情。指的是我们对别人的照顾和友谊,人类的亲情和友谊是幸福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召唤有更多的科学心理学对其进行研究。


14、精通。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应掌握的技能技巧。


15、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一种追求共同目标的、待人处事的精神和风格。


迪纳特别强调,以上课题只是举例来说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远比“主观幸福感”要大很多,远比通常所认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要广很多。只要是涉及人类生活的积极方面和人类心理体验的积极方面,都可以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故人已去,教导犹在!


图片      



用 心  ·「智」造 幸 福

图片    




[责任编辑:杨虹]
本文转自公众号“彭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