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工作案例:辅导员用叙事疗法陪伴学生走出童年阴霾
哈尔滨工程大学 贲浩然 金棱 张彬2023-11-17
字号:AAA
辅导员通过叙事疗法,帮助自卑敏感的小A同学变得乐观自信,最终成功保送研究生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学生小A,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孩童时期心理健康,性格活泼开朗,父母对其极为疼爱,小A6岁时父亲罹患癌症在手术台上去世,母亲因太过伤心终日神情恍惚,一夜白头。在小A10岁那年母亲出门买菜,遭遇歹徒,腹部中了一刀,歹徒行凶过程被在家门口等待母亲回来的小A全程看到,小A抱着倒在血泊中的母亲,因抢救及时小A母亲保住了性命,但却落得终身残疾,后来小A母亲自己开了一个仓买维持女儿和小A的生活,家庭为低保户;童年时期的阴影一直影响着小A,原本开朗的性格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懂得怎样与人沟通,人际交往方面很被动,朋友少,内心比较孤僻,性格敏感、谨慎和多疑,并出现口吃等现象。

小A进入大学后,卑微敏感、不敢和人对视、不自信等问题被辅导员及时发现,通过查阅学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评中SCL—90测验结果,发现人际敏感和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运用叙事疗法对小A进行适应性介入咨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终小A治愈了自卑敏感的心理障碍,人也变得自信起来,开始自立自强,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母亲和姐姐的生活,辅导员通过四年的叙事疗法介入谈话,小A最终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强标兵、陈赓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保送至浙大攻读博士。

二、案例分析解决与疏导过程

(一)走访寝室发现问题端倪

2017年11月,那时的哈尔滨已经入冬,天气很冷,学校为所有的特困学生准备了过冬用的爱心棉衣,辅导员在日常查寝过程中偶遇小A,发现他穿的棉衣不是学校准备的,便随口问小A是否收到爱心棉衣,小A支支吾吾说他们班级还有一位学生买不起棉衣,他自己有过冬的衣服便将学校发的棉衣转赠给了该生,小A目光闪躲,不敢与辅导员对视,就好像做错了事一样,辅导员发现了这个性格敏感自卑的孩子是如此的单纯善良,便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的过去,尽其所能的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二)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第二天,辅导员便单独约见了小A,为了让小A充分信任辅导员,敞开心扉,辅导员先说了自己从小到大学习生活的点滴,活跃谈话气氛,随后鼓励小A讲出自己经历的故事,当讲到自己看到母亲倒在血泊中时,小A开始抽泣,小A说自从母亲伤残后自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母亲,内心也开始变得自卑敏感,不敢与人对视,害怕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辅导员听了小A的故事后,决定采用叙事疗法,以此作为主轴,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让小A对生活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的说就是把小A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他自己认为的悲惨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进而改变小A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这时,辅导员开始引导小A:在你经历童年的一系列事件后,你肯定特别的不容易,你是怎么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这时的小A开始觉得,原来这件悲惨故事的背后,也不全是消极的一面,自己也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童年阴霾的故事也得到了新的诠释,是它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自立,带着这份新的意义和力量,小A发现自己原来可以直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他早早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他多了很多不是同龄人应有的成熟,原来这些都是童年阴霾带给他的。在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的过程中,辅导员故意将自身设置成一个重要角色加入到他的生命故事中,并告诉小A辅导员的存在是帮助他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小A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三)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经历了第一次的谈话后,小A开始无条件信任辅导员,辅导员与小A相约每周四晚上谈心交流,聊聊最近一周发生的事,慢慢的小A自卑的情绪少了,人也变得健谈起来,但对待其他老师及同学仍然展现出较为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开始在后续的谈话中逐渐建立小A积极的自我认同,“童年阴霾”让小A积极的一面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这个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辅导员告诉小A,你所谓的守护其实还可以换一种方式—那就是努力学习,学习可以另一种守护,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小A开始充分规划时间并严格执行,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人,第一学期小A以年级第四的成绩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

大二时,在辅导员的建议下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科创比赛,通过辅导员的引荐加入学院E控实验室,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创活动,为了解决小A面对陌生人口吃的问题,辅导员鼓励小A勇敢的面对,勇敢的走出去,辅导员给予小A各种各样的表现的机会、答辩的机会,让小A开始逐渐乐观自信。

大三时,辅导员开始教导小A要学会知恩图报,家中最困难的时候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政府帮助他渡过了难关,所以现在长大后,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小A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义务献血,累计公益学时三百余小时,这些经历逐步改善着他性格上的不足,锤炼自我,让他深刻的明白了学习与成长的意义。

辅导员通过四年的叙事疗法介入谈话,小A最终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强标兵、陈赓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保送至浙大攻读博士。

三、思路举措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挑战,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红线。通过这一案例,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如果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条件,可以尝试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去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进行专业的干预。

(一)发现细节问题,避免问题扩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及时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准确的评估,辅导员需要学习、掌握和有效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更有针对性、科学地帮助学生度过大学生涯中的困惑甚至危机。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永远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学生的躯体行为、面部表情、声音特征、人际距离等细节,预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内心的困境,避免问题不断积累恶化。

(二)构建正向激励环境,利用好期望效应

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要学会倾听,抓住关键词,弄清暗示,给予反应式倾听;通过在谈话中及时给予情感反馈,让学生放下防备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同时注重引导,梳理出学生问题重点,并利用好期望效应,本案例中辅导员对小A高度的关注,才使他体会到被关心和被重视,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呵护感。在与学生交流时,多一点细节上的理解、关心,对于他一点点的小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构建师生信任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改变自己达到老师的期望

(三)陪伴式”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心理异常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远非靠一两次谈心谈话就能解决的, 需要长期的陪伴式的引导。作为辅导员老师, 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学子, 仍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特别是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工作素养,才能在陪伴式引导中榜样性的正面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刘鹏,杨虹]
辅导员通过叙事疗法,帮助自卑敏感的小A同学变得乐观自信,最终成功保送研究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