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李劲湘2023-04-24
字号:AAA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通过网络能够快捷高效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由于政府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难度较高、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约束相对薄弱等问题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主张。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应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CNNIC),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10到29岁网民占比为28.5%,其中的主力军是大学生群体,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互联网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素养指的是面对网络环境需要具备的信息化生存能力,包括认知、应用、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认知素养指的是对网络媒介、网络信息的认知;网络应用素养指的是网络安全、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自我发展素养指的是网络参与及协作和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网络素养由网络技术操作、网络信息获取、网络安全应用、网络自我管理以及网络自我约束等能力构成。大学生网络素养要求其在高效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更应该学会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同时在网络世界中也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通过网络能够快捷高效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由于政府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难度较高、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约束相对薄弱等问题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挑战。首先,从政府网络管理来说,当前网络信息内容的现代化治理效能尚未充分释放,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技术管控难度较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内外协同系统尚未形成合力。其次,从网络本身来说,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征,其对于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有限,从而一定程度造成了网络环境半身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全性。最后,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来说,虽然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网络参与意识,乐于且善于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积极分享各种文章等,网络参与度极高,但是整体而言,网络安全意识较为缺乏,隐私信息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亟待提升。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可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从外部维度而言,国家层面应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相关的法制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持续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互联网的从业者应从技术层面把关网络信息内容,加强互联网自我净化功能。高校层面应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素养教师队伍,搭建有宣传影响力的新媒体舆论平台。从内部角度来看,大学生个体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一方面,应该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对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会判断、诠释、研判和评估,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不要人云亦云。另一方面,要学会提高个人的网络自制力,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要学会甄别,不轻信、不沉迷,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苏兰]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通过网络能够快捷高效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由于政府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难度较高、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约束相对薄弱等问题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