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核心点是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在战略指导下,加强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力度,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方针,让大学生的人格更加独立、完善成为高校在新五年计划中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高校跟随时代发展开展实施“五色教育”,即“红色”革命教育、“金色”农业教育、“绿色”生态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本色”区域教育,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躬行实践的表现。
一、五色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国际教育改革和新技术革命,教育理论界认识到“高分低能”现象,开始提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1985年,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问题。此后,教育实践界对于素质的探讨和实验日益增多。1999年后素质教育逐渐多了起来,2006年新增了61个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2]。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出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此外,文件还提出“五育”并举。高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和加强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二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国家高度重视培养人才的背景下,全面育人亦成为这个时代独有的烙印[3]。五色教育的开展,即积极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金色现代农业教育、本色区域文化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实践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开展五色教育活动可以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培养担当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新人。
二、五色教育的内涵
(一)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深入开展“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铁人精神等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涵,学习革命先烈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忠贞的爱国信念,学习新时代楷模无畏的奋斗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爱家乡、爱祖国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志贡献家乡、报效祖国,培养优秀红色基因传承人。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与其不谋而同,高校传播红色文化价值,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做好工作[4]。
(二)绿色生态文明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入绿色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绿色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特自然环境,理解大气、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宝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组织植树节、丰收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低碳生活、动植物保护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亲近山川河流,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粮食、森林、矿藏、冰雪等基本省情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热爱大美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5]。
(三)蓝色高新科技教育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航空航天、“三海一核”、页岩油开采等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学生科技自强和科技报国意识。让学生直接、立体、多维地接触现代科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情感。通过STEM教育、机器人设计、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体验等,综合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加强社情教育,以国家振兴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落地型实用型人才。
(四)金色现代农业教育
我国是农业大国,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激发学生兴业报国、为国戍边的情怀。组织开展农业实践,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厂等,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学习必要的耕种、养殖知识,掌握常用工具、药品、机械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真正做到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思想上也要了解国家农业的拼搏史、奋斗史、发展史,提升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认识, 培养扎根农村、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的志向和能力。
(五)本色区域文化教育
高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这也是高校发展的新机遇,面临的新挑战[6],但同时也为所在区域留住人才做好保障。
三、开展五色教育的途径
(一)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推广高校五色教育
相关部门和机构重视五色教育的实行与发展,颁布相关方针和政策,保证了五色教育落地生根、长期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五色教育在高校的推进将更迅速,成效更快。
(二)开展各类校园活动
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充分利用标语、挂图、公告栏和网络等媒介,多种形式宣传“五色”教育,让“五色”教育在学校随处可见,营造浓厚氛围。高校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征文演讲等日常性活动,开展专题教育、实地参观、志愿服务和讲座报告等系列活动。如红色教育在物质层面上,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纪念馆、观看红色电影等[7],切身实际的感受真实历史遗存的缩影。而从精神层面上看,讲授红色革命精神理论。学生学习五色精神、感受国家变化、谋划国家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自豪。
深入挖掘整理“五色”教育资源和文化,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在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强化“五色”教育内容,用龙江的传统文化、英雄模范、优秀精神感染学生、浸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
(三)加大社会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把“五色”教育的理念贯穿到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校外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场所,以及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和社会场所的作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感受社会,从小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自觉明确学习目标、担当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四)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有效聚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共同讲述好故事,传递好声音,用切身感受展示国家特色优势和发展进步,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学生自尊自豪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奉献国家的理想。
(五)建立五色教育体系
将“五色”教育纳入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学生参与情况、情感培育、价值塑造、习惯养成、技能培训作为重要过程性评价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教育成效。同时要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成熟经验做法,固化提升为制度规定、标准规范,促进形成“五色”教育资源体系。对“五色”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宣传、总结,通过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巩固“五色”教育实践活动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定时报送阶段性工作总结
四、小结
五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型人才。五色教育的开展,是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探索,通过参观纪念馆、走进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走到校外,走进基层。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潜能,推动学生思想交流、成长提升[8]。
参考文献:
[1]兰昆,陈涛,黄晶金. 高等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前瞻[J]. 国际公关,2020(01):185.
[2]徐文华. 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回顾[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21):17-19.
[3]吴菁,邹积亭. “五色”理念视角下高校全面育人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5):14-17.
[4]杨国栋.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5]高林飞. 高等院校绿色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6]石昊,王栋. 地方高校因地制宜建设新工科的思考[J]. 大学教育,2020(07):63-65.
[7]朱月铭. 我国红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
[8]龚诗情,王金平. 以“五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