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热点话题|校园惊现“霸总热”:辅导员眼里的微短剧现象解码

作者:胡月 中国民航大学

霸道总裁虐恋情深,主妇华丽蜕变复仇归来,憋气少女穿越秒变王妃……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没错,说的就是时下最火、让人直呼“上头”的微短剧。微短剧以其“铺垫少、反转多、剧情猎奇、爽点密集”的特点,集合了当代青年感兴趣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极为丝滑地满足青年的需求,正在成为当代青年新晋“电子榨菜”。根据CSM《微短剧行业发展报告2025》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其中37.2%为15-34 岁(00后&90后)的青年群体,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微短剧正成为当下“微文化”的一股新风潮,悄然影响着青年人的校园文化生态。

随着竖屏时代的到来,作为数字化浪潮的亲历者,我们目睹着微短剧等碎片化娱乐方式正在逐渐重构青年学生的生活图景。微短剧在为青年提供新的娱乐选择和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青年休闲方式异化的隐忧。这种文化现象既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也倒逼着思想政治工作者重新审视媒介化生存的育人逻辑。如何在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突围,成为新时代辅导员的重要课题。

一、流量引力密码微短剧的神经驯化机制

1.视觉空间的感官茧房‌

在资本与算法的共谋中,“三分钟一个高潮”的创作公式,将微短剧产品的文化属性异化为一种流量商品,学生既是算法的精准猎物,也逐渐成为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孤岛。当竖屏模式将世界压缩到掌中方寸之中,青年沉浸于算法编织的扁平化的世界,逐渐失去对立体现实的感知力。教室窗外的四季更迭、图书馆的书页墨香,在算法推送的连续剧情中被悄然置换。学生沉浸在方寸之间的信息茧房,这种“电子致盲”不仅弱化了环境感知能力,更割裂了青年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

2.时间黑洞的隐性吞噬‌

教育内卷带来的持续焦虑与社交恐惧催生的逃避心理,使微短剧成为青年对抗现实压力的“电子安慰剂”。“看完这集就睡”的自我承诺在微短剧面前沦为虚设,倍速播放与自动连播机制构建的时间陷阱,使五分钟的碎片娱乐演变为两小时的深夜狂欢。生理时钟的紊乱与学习效率的滑坡形成恶性循环,时间焦虑与补偿性刷剧的怪圈,将青年人拖进吞噬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的多巴胺沼泽——越是挣扎,越沉沦于即时快感的流沙之中。

3.情绪代偿的虚幻闭环‌

“逆袭”“复仇”“重生”等题材是最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这些爽感文化的基本元素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情绪上的快速补给和精神上的即刻满足,更是映射了青年群体焦虑不安的境遇状态以及渴望掌控和释放的情感需求。快节奏叙事制造的“即时爽感”如同精神快餐,学生通过虚拟角色的逆袭与打脸情节获得短暂宣泄,却难掩现实社交中的情感空洞。正如韩炳哲所言:“数字化现代晚期的典型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疯狂刷剧来概括。”当朋友圈点赞替代了促膝长谈,弹幕互动覆盖了眼神交流,青年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数字多巴胺”的刺激下悄然钝化。

二、辅导员的思政破壁实践

人工智能时代,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这场由算法驱动、资本助推的技术浪潮无法阻挡。我们与其筑墙防御,不如以批判思维为盾,将短剧变作数字教育的实验场,帮助学生冲破这种精心设计的认知迷障,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的理性认知和自我掌控力。

1.理性认知祛魅‌

思政教育培根铸魂是树立理性认知的基础,通过强化学生政治品格塑造与职业操守养成,构建学生的“精神成长链”,形成正向引导的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对微短剧等新兴传播形式的理性框架,实现对泛娱乐化内容的祛魅与超越。

通过“媒体素养提升”训练,帮助学生解构算法逻辑,开发“微短剧创作心理学”讲座,通过微短剧案例,拆解“电子多巴胺”的神经机制,当学生了解“情感共鸣”背后的剧本模板与数据操控,自发产生的批判意识将比简单说教更具觉醒力量。组织现实题材创作比赛,引导青年用镜头语言记录真实校园,推行“反套路创作工作坊”,让学生用微短剧语法重构红色经典故事等,实现从内容消费者到价值生产者的身份转换。

2.时间主权重建‌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植入“长期主义”思维训练,通过生涯幻游、时间轴绘制等工具,帮助学生超越即时满足的诱惑,提升生涯决策的清晰度与行动内驱力。引入番茄工作法与正念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数字断食”机制。推行“21天荧幕管理挑战”,帮助学生建立观看时长互相监督机制,通过集体打卡、时间银行等趣味形式,让自律从痛苦约束转变为成就体验,引导学生在“刷剧五分钟”与“读书半小时”间建立弹性平衡。

3.丰富情感连接‌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占领学生的课余文化时间。打造线下“飞行故事交换站”“情绪解忧铺”‌等民航主题情感互动空间,用真实的对话温度对抗虚拟的情感代餐。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进生活,走进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最美时刻”和“动人故事”,将食堂烟火、操场晨光、民航故事转化为鲜活的青春叙事。当‌停机坪实机教学区‌的金属触感、‌航空发动机拆装实训‌的团队协作、‌空中交通管制模拟机‌的紧张操作等现实教学场景被深度感知,当现实世界的丰富性被重新发现,微短剧构建的虚拟情感空间自然丧失其蛊惑力。

这场与微短剧的博弈,本质上是引导青年重建主体性的成长战役。作为辅导员,我们既要正视技术迭代带来的文化嬗变,更要坚守育人初心,在虚实交融的时代图景中,助力学生锻造出清醒的认知力、坚韧的自控力和丰盈的生命力。唯有如此,青年方能在数字洪流中锚定精神坐标,成长为既能享受科技红利又能驾驭技术理性的新时代主人。


收藏 投诉
了对青年休闲方式异化的隐忧。这种文化现象既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也倒逼着思想政治工作者重新审视媒介化生存的育人逻辑。如何在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突围,成为新时代辅导员的重要课题。 一、流量引力密码微短剧的神经驯化机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