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四力”并举:“后真相时代”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来源: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甘乐 2023-05-30

“四力”并举:“后真相时代”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摘要:“后真相时代”,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消解非理性言论导致的价值共识困境,理论支撑是根本,情感注入是基础,氛围营造是关键,及时澄清是保障,即通提升免疫力、信任力、吸引力、判断力来引导大学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关键词:后真相;网络舆情;学生引导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一个媒体IP,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当事人与传播者,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经过网络的发酵衍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后真相”是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以情绪性、想象性事实代替客观性事实,以偏离或脱离客观事实的主观愿望、想象和倾向的主观性信息代替客观性信息的网络舆论生态。在后真相时代下的互联网场域中,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舆论反转的信息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夹杂着个人情绪与价值倾向的“非理性”言论充斥其中,真相甚至被消解、掩盖、歪曲,导致价值共识陷入困境,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冲击。面对后真相时代对互联网的冲击,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能够理性判断、明辨是非,是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理论学习提升免疫力

理论支撑是根本。塔西佗陷阱源于西方政治话术,后来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现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在后真相时代,一些网络信息与社会思潮的交错会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冲击,一些涉事未深的学生容易被误导而产生情绪震荡、价值失范。辅导员在日常党团课或相关活动中,应讲清楚“四史”并通过可知可感可见的生动案例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红色“抗体”的植入,有利于从根本上让大学生对网络生态中的污染源产生“免疫能力”。

二、情感投入提升信任力

情感注入是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辅导员老师想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应该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关心、关爱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通过情感的力量增进师生之间的粘合力、信任力,进而让学生在情感上选择愿意相信、支持自己的辅导员。在面临网络舆情时,能够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在情感力量的强大支撑下,真正让辅导员在学生心中贴上“免检”的标签。

三、氛围营造提升吸引力

氛围营造是关键。群体的集体心态与氛围的场域影响,可以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决策的发展走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经常会出现“环境”一词,即环境和氛围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活动时应该注重环境的设计与氛围的渲染,让校内活动增强环境的氛围感与设置的仪式感,校外实践活动增强沉浸式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尤其应多多增加基地体验、实地调研、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在良好环境与氛围的双重作用下,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得到双重升华,当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多元的思维去看待。

四、价值澄清提升判断力

及时澄清是保障。“快餐化”社会事件的流变性传播,形成了“后真相时代”的“市场幻象”。以讹传讹、信息变异的“市场幻象”会消弭真实,致使人们只听凭自我感觉进行判断。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以及“信息茧房”的桎梏,导致人们获取信息的同质化效应出现,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与辨别能力的有限性,让学生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强化了自我认知与情感共鸣。而当下新闻事件的快餐化特征,容易让网络舆情信息所产生的“负能量”还没及时找到出口就已经湮没在茫茫网海,进而内化为学生心中的一些价值准则与行为标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及时进行价值澄清与情绪疏导,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理性去认识与评判。

 

参考文献:

[1] 冯培基于思想舆论网络传播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15.

[2] 骆郁廷,吴楠. 论“后真相”网络空间的价值澄清[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6):139.

src=http___b-ssl.duitang.com_uploads_item_201607_24_20160724163323_jmS4T.jpeg&refer=http___b-ssl.duitang.webp.jpg

收藏 投诉
“后真相时代”,辅导员要通过提升免疫力、信任力、吸引力、判断力来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舆情,消解非理性言论导致的价值共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