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滁州学院创新艺术心育模式,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融入美育,促进学生“暖心互动”、“润心铸魂”。三年内,在系列实践活动中,20000+名学生提高心理的愉悦性,增强了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培育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品牌活动“润心”,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需要,打造一系列“体验创艺美学,关爱心理健康”主题品牌活动。一是以“心晴”为标签,共建心晴园品牌。2019年年底招募70余名学生共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旁500平米的小花园,四年来开展“园艺疗心、绿地认领”活动七期,共建人数达447人,覆盖14个学院,最终在学生的合力劳作下,一片规划完整、生机勃发、灵动自然的花园落成。2022年通过对“心晴园”105名共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参与共建前后,自我效能感有了显著的提升。2021年11月启动“心晴园园游会”,至今举办5场,三年来参与人次超10000人次,通过创艺市集、花园音乐会、随机舞蹈等活动形式,打造轻松氛围的社交互动,有效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展现自我。以“心晴”为标签的短视频登上同城热门榜,其中一条《打卡最美心理楼》后台播放量破500w+,点赞量5.2w,评论超过2000条,成了校园里众所周知的“热门”。二是推动二级学院创艺心育活动层次化、特色化。如学校化工学院“洗去烦皂”互动体验活动、土木学院“自在画心”涂鸦大赛、美术学院“创心未来”文创大赛,都是基于美育融入心育的工作方向,逐步成为各学院品牌活动,也突出全员育人的思维,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真正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赋能。
二、创新课程“育心”,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背景,在心理课程教学和团体辅导活动中增加美育元素,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一是丰富创新课程内容。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共设32课时,实践课时12课时,在实践课中,授课教师们设计绘画、心理剧、叙事等环节,丰富创新课程内容,同时塑造学生积极人格。二是长年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六年来共开展12期,参与1300余人次。每期开展前面向全校学生招募,同时加入危机筛查后有抑郁状态的学生,通过书写、绘画、手作、舞动等帮助参与的学生表达感受和需要,探索了解自我,提高应对挫折,挑战自我的能力。在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的前测后测结果中,32名抑郁状态的学生焦虑、抑郁测试分有显著的降低,抑郁心境有明显改善。
三、重要节点“暖心”,营造仪式氛围
学校利用重要节点,开展校园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一是稳抓校园生活热点,打造暖心氛围。在节假日期间,学校根据时间节点依次开展了12.25冬日拥抱、3.20寻找玩偶、5.25随机玫瑰、六一送棒棒糖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共享户外涂鸦墙,两年来近200余人次参与,学生纷纷称之为“魔性服务”,在压力倍增、心情烦闷的时候,涂鸦墙前的随意写画成了负面情绪释放的出口。两年内学校为“心晴园”的周边环境做了装帧设计,如“歌词墙”、“绿植爬藤墙”“蔷薇花墙”等,逐步升级成了一系列为心灵育化的大美生活空间。二是拉满毕业季“仪式感”,留住美好青春。今年毕业季打造的巨幅照片墙,是通过展览校园夕阳照、蓝天白云、同窗合影等主题照片,营造了温馨的毕业季氛围,被毕业生称为“告别青春的纪念册”,纷纷留恋打卡,在观看和分享中,数以百计的照片里有大家不同照片的诠释和投射,也有通过照片完成了无声的表达。总之一系列的积极心理育人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受力,在校园中也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四、宣传教育“见心”,拓展传播渠道
学校重视新媒体渠道宣传。一是组建心育队伍,开办专题。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扩大正向引导的覆盖面,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审视自我、阳光成长。二是打造校园IP号“瑾姐心晴记”。以心理育人、美育育人为切入点,以促进大学生的美学感受,优化大学生美好心灵为目标,创作系列视频内容,多次受到滁州本地“皖东晨刊”“滁州市广播电台”等官方媒体转载。“瑾姐心晴记”目前已发布原创视频53期,专栏分为“蔚园小确幸”、“瑾言心语”“职业启航、从心出发”等,累计浏览量200W+,累计获赞量20000+。